“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
黄初元年(),青徐都督臧霸、对宗室曹休若是说。
表面上看,臧霸有伐吴之志,是在向曹休抱怨朝廷不肯授兵。实际结合上下文与时代背景,臧霸此话另有深意。
臧霸并非在向曹休抱怨兵权问题,而是通过曹休、在向曹丕乞求哀告。
所告者何事?
谋反之事。
注:本文思路是在阅读《吴主传》和《徐宣传》时所得。
注:之前我曾单独写过一篇臧霸小考。覆盖虽广、却失之简略,很多具体问题没有挖掘。今次,我根据自己的阅读收获,将“臧霸兴衰史”写成上下两篇,针对具体细节、深入探究。
本文以下卷开篇。
借“曹丕继位、臧霸失宠”为契机,对臧霸的后半生沉浮始末、进行分析探究。
臧霸青徐狂徒,山野之雄。于三国汉季割据青徐二十载。如董昭所言:“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
臧霸的首要追求既然是自身荣华富贵,他对曹休的自白便颇为可疑。
一个寄心权位财富之人,岂会自寻死路,主动要求伐吴?
可知其间必有隐情。
“国家未肯听霸耳。”
此话并非臧霸向曹休的“请战书”,而是臧霸向曹丕的“自白信”。
本文共字,阅读需15分钟
①青州兵之乱
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东征汉中、关羽北伐襄樊。魏王不得不携病体,从邺郡赴长安抵御刘备,又从长安赴洛阳威慑关羽。
而都督青、徐的臧霸,在同年遣兵赴洛阳助战。
建安二十五年(),魏王薨洛阳。此时太子曹丕在邺县。
注:洛阳在司隶校尉部,邺县在冀州魏郡。
曹操骤然崩逝,太子远在邺城,洛阳群龙无主。
因此,东都洛阳出现了严重骚乱。
臧霸所遣“别军”(即青徐兵团),竟跟着曹公的嫡系“青州兵”一起造反作乱,擅离职守,不听中央调遣。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鸣鼓擅去青州兵是曹公起兵之初(),在兖州寿张县击溃收拢的三十万黄巾降卒所整编而来,是曹公“天下布武”的根基所在。
初平三年冬,(曹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魏书一》
青州兵本是悍匪,骁勇难御。
(青州)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魏书》王沈版
兴平元年(),濮阳之战时,青州兵临阵溃逃,导致曹公的左手落下了终身残疾。
(吕)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武帝纪》
建安二年(),曹公宛城大败。青州兵脱离队伍、重新落草;胆大妄为,竟公开洗劫友军辎重,导致曹兵在田野间裸体奔走。
(于禁)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魏书十七》
曹公在世时,青州兵尚且如此;曹公崩后,青州兵立刻丧失纪律,重新做贼。
此时,臧霸去年()所遣的“别军”也在洛阳跟着青州兵一起造反。
这招来曹丕的巨大猜忌。
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魏略》
臧霸别军与青州兵擅离职守,公开兵变,引发洛阳朝廷大地震。
群臣建议远道而至的曹丕:
“严惩臧霸、改用谯沛老家的宗族势力为地方掌兵都督。”
②谯沛武人
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
洛阳兵变,曹丕狐疑。群臣纷纷建议,让谯沛老家的宗室、外戚以及乡党们执掌地方军务。
太祖崩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魏书二十二》
宗室即曹氏;外戚即夏侯氏;谯沛乡党势力则是以许褚“剑客”势力为代表武卫军。
在此要特别强调一点,曹魏的地方建制与东汉相异,与蜀吴也不尽相同。
曹魏的地方实权派并非刺史、州牧;而是兼领“都督军务”的四征、四镇将军。
通常情况:
镇北将军都督幽州、冀州;
征东将军都督青州、徐州;
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
征南将军都督豫州、荆州。
曹魏都督通常兼领二州;罕见仅督一州的情况。至于征/镇/安/平的将军号,时常混用,并非成例。
但曹魏地方实权派,必挂征镇将军号、同时兼领“持节督军”或“假节督军”,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臧霸此时,头衔即为:
“镇东将军领徐州刺史、都督青州军事”。
相当于曹魏东方战区的方面军司令。
曹丕确实动了“剥夺臧霸兵权”的念头,由不久后宗室曹休赴青徐地区接管军务可知。
但丞相府东曹掾、魏郡太守徐宣,此时劝阻了曹丕。
注:曹操崩时,曹丕在邺城。而邺城恰恰是魏郡的郡治。因此,徐宣应与曹丕同在邺城;曹丕上洛,徐宣必然随驾同行。
(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魏书二十二》
曹丕初登大宝,人心未稳,不敢轻动。臧霸别军叛乱,曹丕隐忍而未发。
曹丕虽不置一词,可洛阳兵变,如此大事,臧霸必然听到风吹草动。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撇干净兵变的关系,臧霸屡次向曹丕辩解。
所谓“国家未肯听霸耳”即是明证。
国家、朝廷等词汇,通常用作“皇帝”的代称。
比如诸葛亮就曾称刘禅为“朝廷”。
建兴二年,丞相亮与(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蜀书十二》
注:朝廷,代指刘禅。
朝廷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因此,所谓“国家未肯听霸”、即“文帝曹丕不肯听我辩解”之意。
有的读者朋友可能会问,臧霸所言“不肯听霸”,为何不是指代后文“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呢?臧霸或许只是想要朝廷授兵伐吴呢?
臧霸并非没有兵权。相反,他还真被允许“率步骑万人”伐吴。
③轻舟五百、敢死万人
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臧霸所言“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表面上看是向朝廷抱怨、自己兵权受限、功业不立;实际看《吴主传》,可知其谬误。
东吴黄武元年(),即曹魏黄初三年、曹丕登基()后二年。臧霸率轻舟五百,敢死万人袭击徐陵。
黄武元年冬十一月,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吴书二》
“敢死万人”,这不恰好就是臧霸向朝廷所请的“步骑万人”吗?
可见,臧霸向曹休所说之“国家未肯听霸”,并非抱怨兵权问题。
臧霸是借曹休的门路、向曹丕传达自己恭顺之意、以此撇干净黄初元年()自己与“洛阳兵变”的关系。
④既富且贵、无复他望
臧霸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
文帝对臧霸并不信任,却也未骤然削夺臧霸权位。
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文帝即位未久,需要安抚人心,且“代汉自立”是此时的首要任务。
而臧霸名列《劝进表》中,也可看出君臣虽然相互猜忌,却并未撕破脸皮。
另一方面,臧霸本人自中平年间(-)杀人亡命,随陶谦镇压青徐黄巾起,至此()已逾三十载。年华将逝,来日无多,昔日的壮志雄心,也淡薄了。所虑者,唯有平安终老、以及身后子孙之荣华富贵。
恰如董昭所言:
“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魏书十四》
此话是黄初三年()曹丕伐吴时,董昭劝曹丕、不必召还曹休的理由。董昭之意:
“副将臧霸都爱惜性命,主将曹休又能有何作为?”
黄初三年()曹丕伐吴,拥重兵借道东巡,观察臧霸的态度。
臧霸的态度非常恭顺,虽然惜命怕死,作战也尚属勇猛。
注:即上文臧霸督“轻舟五百、敢死万人”,进攻徐陵。
曹丕见状,便扔个软刀子过去:缴了臧霸的地方督军职务,改授京官儿:执金吾。将臧霸带回洛阳养老。
(文)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魏略》
(文帝)因霸来朝而夺其兵臧霸所虑者,唯身后荣华富贵。这也是臧霸数年来、反复强调的“国家未肯听霸”的真实意图。
皇帝既然肯让自己平安富贵、终老天年,交还兵权也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何况臧霸镇守青徐二十余年,垂暮老朽,早已雄心不复。远离地方兵戈,在东都洛阳终老,也是个不错的结局。
臧霸交出青徐都督兵权后,曹丕迅速布置安排宗室外戚和谯沛子弟,统御地方军区机要。
征南将军夏侯尚都督荆豫、征东将军曹休都督青徐、镇西将军曹真都督雍凉;振威将军(疑为“镇北将军”)吴质都督幽冀。
注:吴质是曹丕心腹,“四友”之一。
四友即:陈群、吴质、朱铄、司马懿。
文帝践阼,更封(夏侯尚)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魏书九》
文帝即王位,以(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魏书九》
文帝即王位,以(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魏书九》
吴质,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魏书二十一》
宗室外戚及谯沛子弟,都督地方军务与此同时,大肆提拔“谯沛出身”的武卫将军许褚势力,其麾下宗族乡党,出任将军、校尉者百余人。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魏书十八》
谯沛势力由此彻底控制了各地军政。
可见曹丕早有削夺外姓将领兵权之心。
臧霸睹成败、识时务,努力表现,交还兵权;使自己善终洛阳、平安而逝。
⑤洛阳晚年
征(霸)为执金吾,位特进。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
臧霸在洛阳的闲居生活,史书记载很少,不过从吉光片羽中、仍能略窥一二。
臧霸的职位是执金吾,位同九卿,中二千石级别。按照政治待遇,外姓官僚中做到九卿算是仕途到头了。再往上就是三公,须年高德劭、资望极深的世家子弟担任。以臧霸的出身、无能染指。
执金吾本掌京师宿卫;位尊权重。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长安游学时,曾见到执金吾出巡的宏大阵仗,长叹:
仕宦当作执金吾。--《后汉书卷十-上》
曹魏时代,京师宿卫职能,落在了中领军、中护军以及武卫将军手中。执金吾罕见书载。可知其逐渐虚职化、秩阶化,不再参与机要。
臧霸还有个特殊头衔:位特进。
征为执金吾,位特进。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魏书十八》
“位特进”是什么意思呢?
位特进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地位尊崇”。因为特进者“见礼如三公”,即同僚需用对待三公的礼仪对待臧霸。
另一层含义是“无实权”。即臧霸终日悠游、无所事事,但可凭特进之尊,位列朝班,参与朝会。两汉之后,特进者逐渐沦为散官,无所统御,唯位尊而已。
往深一步讲,臧霸在洛阳、是否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随时入朝参会,也有可疑之处。
每有军事,(文)帝常咨访(霸)焉。--《魏书十八》
臧霸在洛阳,文帝经常会面询军务。
一方面看,魏文帝长期对东吴用兵(黄初三年、四年、五年、六年),虽然均无功而返,却也必须咨询臧霸的意见;毕竟臧霸镇守青徐二十载,谙熟军务。
另一方面看,臧霸的人身自由权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未必可以自由入朝,很可能是文帝需要时、才会下榻咨访、或者传唤臧霸。
每有军事,帝常咨访(霸)焉霸子臧艾。记载虽少,履历仕途却也颇有可挖掘之处。
臧霸数子,载姓名者唯二:
臧舜、臧艾。
臧舜字太伯。从表字可知,舜必为长子。
臧艾承袭臧霸爵位。可能因臧舜已另有封侯,类似东吴张昭二子一般;故承袭爵位者非长子。
臧艾的履历很有趣:
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魏书十八》
注:臧艾之青州刺史若得于臧霸入洛前,则青徐地区实际出现了豪强世袭制;看孙观、孙毓父子可为佐证。但臧艾之青州,大概为遥领。因史料时间记载所限,无法深入探究,按下不表。
王沈《魏书》则略加补充:
艾少以才理称,为黄门郎,历位郡守。--《魏书》王沈版
《曹爽传》的附传引注中,曾提到尚书邓飏。邓飏在洛阳、曾与臧艾有过来往。
臧艾为求显官,竟把他爹臧霸的爱妾、送给“典选举”的尚书邓飏做玩物。
(邓)飏为人好货,前在内职,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飏,故京师为之语曰:“以官易妇邓玄茂。”--《魏略》
臧艾原为黄门郎,不过散官而已。魏晋以降、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皆为冗员,无所统御;仅仅是安插权贵子弟的虚职。
注:黄门郎,即黄门侍郎。
臧艾之青州刺史,因史料所限,未知得于何时;但臧艾之少府(九卿、掌财货),则毫无疑问、是通过自己小妈换来的。
所谓“以官易妇邓玄茂”,换个角度说,就是“以妇易官臧少府”。
这个“妇”还不是别人,是臧艾小妈、是老爹臧霸爱妾。
臧霸如泉下有知,未知作何感想。
前半生割据青徐,鞭挞东海;后半生闲居洛阳,黯然谢幕。
可叹老骥伏枥,壮心休矣;英雄末路,不复再起。
马上打天下,终不能马上安天下。
狡兔既死,走狗便烹;秩序建立,豪强卸甲。臧霸本雄桀亡命之徒,兼负两代帝王猜忌;未伏刀斧、平安终老,得益于天下鼎足之势;否则必难逃淮阴、黥布之下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如是而已。
青徐霸主臧霸的谢幕仪式,与二十四史中无数英雄豪桀如出一辙:虽富贵终老、却平淡黯然。
一代枭雄如此告别,读之可叹。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