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
本文可以看作“废少立献始末浅谈”的姊妹篇。
本文主旨是探究董卓入京后的军队规模变化,这也是解释董卓“西迁长安”的锁匙所在。
本文共字,阅读须12分钟
①所谓“昼入夜出”
(卓军)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
按史料所载,董卓上洛后,步骑不过三千;故每夜遣士卒夜出城门,白日再大张旗鼓返回洛阳,以壮声势。
注:此典故出自《九州春秋》,被范《书》承袭。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洛中人谓卓兵不可胜数。--《九州春秋》
乍听上去,似乎董卓颇有诈术,仔细想来,简直漏洞百出。
数千军队夜出城门,何等动静?旧世界的军队,纪律性和服从性完全不能与今天相比。
且董卓军队,胡汉杂揉,在当时就以“风气败坏”闻名。岂有夜出城门而不惊扰百姓的可能?
时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卓兵)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魏书六》
再者,人能衔枚,马呢?军马嘶鸣和蹄音,又如何降噪?夜半时分恰好是人类熟睡之时,数千人马涌出城门,只怕一城皆惊。
所谓董卓军队、夜出而昼入之事,完全不见于《三国志》;反而出现在《后汉书》中。
范晔(-)是刘宋时人,距董卓上洛()已逾二百余年。范《书》抄录各版《后汉书》及三国材料而成,甚至书未撰成,郡国志与职官志还是补录司马彪版《续汉书》。可见其事不审。
董卓在洛阳的军队构成,陈寿说得很清楚。一共三种来源:
凉州军、并州军、两将军府。
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魏书六》
凉州军是董卓嫡系;并州军由吕布杀丁原后兼并投诚而来;大将军府和车骑将军府在何进、何苗死后,众无所依,归顺董卓。
所谓“夜出昼入、昼入夜出”这种类似“平话演义”的故事,完全不足采信。
②所谓“步骑三千”
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
陈《志》未载董卓上洛领军的具体人数,但可知绝不止三千。
注:《三国志》成书早于《九州》与范《书》,可信度更高。
董卓受何进密令、携兵马上洛勤王,本质是大将军与太后的权力斗争,是外戚政治与宦官政治的延续,说得再明白一些,是掌兵士人与阉党的权力争夺。
如董卓上洛仅带三千兵马,那只怕连掌兵宦官都威慑不住,又岂能威慑太后交权?
注:掌兵宦官,比如被何进诛杀的上军校尉蹇硕。
再者,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皆领兵,他们难道自己凑不齐三千兵马吗?
如仔细观察董卓履历,其久在凉州,掌兵十余年,历次出征所统率人马几乎不下两万。岂有仅带三千人上洛的道理?
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后汉书卷七十一》
(张)温时亦使(董)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后汉书卷七十二》
步骑三千,未必是空穴来风,但绝非是董卓实际军力。
虽无明确证据,但从现存史料中,仍然可以抽丝剥茧,一窥端倪。
董卓所谓的三千兵马,大致有两种解释。
其一为“制度限制”;其二为“羌胡恋家”。
先谈谈制度限制。
③曹魏典兵
(司马懿与爽)各统兵三千,共执朝政。
汉魏时期朝臣在京师典兵、大约有数量上限,其数为三千。
正始年间,齐王嗣位。两大辅政,大将军曹爽与太傅司马懿,皆典兵洛阳。
其典兵数量,恰好是每人三千。
(宣帝)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晋书宣帝纪》
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正始五年()司马师接替夏侯玄典中军,任中护军。隶中领军曹曦(曹爽弟)之下。
曹爽曾毁中垒、中坚二营。二营本隶中领军,禁毁颇无必要。按仇鹿鸣以司马炎仕官履历(以中垒将军行中护军)推测,颇疑中垒营时隶中护军麾下。
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晋书宣帝纪》
注:见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由此,司马师的中护军,大约被剥夺了实际兵权。
高平陵事变时,司马师所谓“散养民间”的死士,毫无疑问应来自中护军时期的典兵。
其“死士”人数亦为三千。
初,(景)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景帝纪》
司马家族起事时,曹爽在城外、死士在城内,一朝无声齐聚。如此纪律与素质,不可能是贼军、必是官军(即护军下的中垒、中坚二营)。
所谓“死士”不过是为尊者讳的书法。
再者,洛阳是京都,岂有在皇帝和大将军眼皮子底下能散养出三千死士的道理?
由此可知,董卓上洛,即使入城人数真为三千,也仅仅是制度所限,而非人马孱弱。
董卓之主力,屯驻在河东地带。至于范《书》所谓的“昼入夜出、以震人心”,则完全是虚妄荒诞、不值一哂之误。
再说其二,羌胡习俗。
④胡人思归
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
董卓少游羌中,浸染胡风。能骑善射。
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魏书六》
董卓与羌帅相结,竟至羌胡豪帅杀牛设宴,赠牛马千头。
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军队中混杂有大量胡人及胡化汉人。
郑泰诡诈董卓,曾透露其部曲多为胡兵。
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即卓)权以为爪牙。--《续汉书》
注:屠各,即独孤鲜卑。见田余庆《拓跋史探》。
中平六年()灵帝病笃,欲征董卓为少府(九卿),削其兵权。卓上疏言“胡人恋栈不去、丑态百出”。以此度之,卓或通胡语。
六年,征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后汉书卷七十二》
注:“湟中义从”即大月氏,“秦胡”即羌化汉人。见邢义田《秦胡小议》。
董卓军队中,既然颇多胡人,依恋故土,不愿远离,亦可理解。故愿随董卓东入洛阳的胡兵,恐怕人数亦不为多。
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历来学者,多把董卓上疏,看作“权臣拥兵自重”的借口,比如袁世凯就有样学样搞过这出儿。
仔细思索,董卓的情况与袁世凯颇多不同。
洛阳和长安确实相距遥远,地形气候颇多不同,尤其是考虑到人种问题以及文化、语言、风俗的巨大差异,董卓麾下的胡兵不愿东迁,合情合理。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董卓上洛,所谓“步骑不过三千”的解释。
即:大部分胡兵滞留关中,未随卓上洛。
所谓的“步骑三千”既已分析完毕,董卓麾下的胡兵成分,其实又引出本篇最后一个专题。
即:董卓为何一定要西迁长安。
⑤西迁根源
卓西迁长安,非唯竞利,且以避害。
董卓西迁,甚至不惜焚毁东都。理由只有一个:
董卓的旧部,有相当一部分滞留雍、凉,本无意东进。董卓挟天子入长安,是为返回关中,借胡人军队壮大势力。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
历来的观点,总是把董卓西迁,归功于关中军阀甚至孙坚先遣队。
其实仔细梳理酸枣联军记载,可知其完全是群不成气候的乌合之众。
看曹操和臧洪故事,便一目了然。
曹操曹操为联军画策,众皆哂笑;曹操领兵追击董卓,又被徐荣揍翻在地。
(魏武)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武帝纪》
曹操灰溜溜返回酸枣县,竟如苏秦归家一般,受尽白眼。连当初资助自己兵马的张邈,听说部将卫兹随五千兵马一并败殁,也不再理会曹操。
(卫兹)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魏书二十二》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张)邈等不能用。
最后逼得曹操带着曹洪和夏侯惇,远遁千里、前往扬州淮南和丹阳募兵。
上下离心,竟到这种地步。
臧洪酸枣英雄会的联合创始人臧洪,见诸将置酒高会,昼夜谈笑。好似一个身怀抱负的技术宅、误入传销创业大会。参会人员人手一份PPT,随时准备撸一把天使投资。
臧洪血泪俱下,泣不成声,大声疾呼国家危急存亡。
(臧)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魏书七》
结果呢?
众诸侯们“十动然拒”,之后吃完了酒肉粮食,就拍屁股走人了。
顷之,诸军莫適先进,而食尽众散。--《魏书七》
至于“江东之虎”孙坚,确实颇有才武,虽然屡败于关中军,却也取得过一些战绩。
不过孙坚背后的大佬儿,屯驻南阳的袁术,与孙坚本不同心;还经常给前线断粮,导致孙坚难以为继。
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吴书一》
而袁术与酸枣联军更是不睦,自始至终未露过脸,闻袁绍立刘虞,竟图谋自立称帝。
关东诸侯,其松散程度不亚关中联军。借用董承传记的书法,属于“众皆违戾不和”。
关东军的嘴脸,不像王师,倒更像董卓口中“敝肠狗态”的胡人。
诸军莫適先进,食尽众散如果认为董卓西迁、是为了“避酸枣军锋芒”,那纯属大脑短路了。
酸枣军自己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原地爆炸的“酒肉兄弟连”(看翌年刘岱杀乔瑁可知),自始至终、都在执迷内卷。
董卓西迁,不过是借着关东联军的由头,替自己返回老巢、收拢关中胡人势力,所找的借口罢了。
董卓在关中,势力比洛阳大大不同。从初平三年()董卓之死即可看出。
司徒王允、骑都尉吕布杀卓。王允骄矜,欲尽诛凉州边将。
董卓部曲李傕、郭汜闻讯,率部西征。出发时仅数千人,比至长安,众十万。
(李傕)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魏书六》
十万之数,颇疑虚指;但三五万之数,必有之。
吕布面对凉州集团军,根本不敢对抗,竟弃妻子而走;王允则被夷灭三族,仅有二侄王凌、王晨幸免于难。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凌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魏书二十八》
注:此王凌即魏太尉凌,淮南三叛之首,遭司马懿夷灭。
可见西迁长安后,董卓虽死,关中的凉州土人及羌胡势力,仍可谓“声势熏天”。
由此可知,董卓西迁,避关东诸侯是假、欲回老巢增强兵力是真。
董卓上洛小考,如上所述。
所谓“三千兵马”不值采信,“昼入夜出”则更为荒诞。但“三千兵马”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典兵制度以及董卓军队构成成分、及其迁徙洛阳造成的问题。这也是董卓极力主张迁都的原因所在。
至于关东诸侯,冢中枯骨,不值一提。非董卓西迁因由。
还有刘关张三兄弟,在酸枣压根没出现过。当时()大约在幽州和青州配合公孙瓒剿黄巾,从范《书》公孙瓒传及刘备官职变化可略窥一二。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读者朋友带来新的视角。
谢谢阅读。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