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论三国的君主与污吏胖咪谈三国

北京扁平疣医院那个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04/8812972.html

贪官固然是可憎的,但贪墨受贿,也离不开弊政的土壤,且存在固有的逻辑。

贪污行为之所以能够得手,是因为存在制度上的漏洞。但如果偶发性的贪污,能够固化为某种隐形的制度(或潜规则),那就绝不是单纯的贪欲在起作用,而是另有玄机。

贪污行为的普及化、制度化,关键就在于来自上级的层层默许。贪污绝不是“吃独食”,实际是存在分赃比例与分赃路径的;换言之,绝大部分的赃款,最终会流入最大掌权者的腰包。

以此论之,封建皇帝,才是贪污弊政的最大受益者。因此这群帝王对待贪污腐败,也往往缺乏监管的理由与动力。

本文想通过汉末三国的诸多案例,论证在贪污行为背后起作用的、那双看不见的手。

本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①汉灵帝卖官鬻爵

桓帝、灵帝是东汉王朝的掘墓人。尤其是灵帝,昏庸无道,卖官鬻爵,天下患之。

中平二年()灵帝借着“洛阳宫殿失火”的由头,向民间加派赋税,中饱私囊。

其实这种敲竹杠的手段,在光和元年()便作用到帝国官僚的身上。彼时灵帝明码标价,勒索官员钱财。

想在中央任职,少不得要交钱。三公售价一千万;九卿售价五百万。地方郡守、刺史若要上任,也须交足两千万钱,才许赴任。

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后汉书灵帝纪》

灵帝大概很有些经商的头脑,对压榨钱财这方面很是上心。崔烈是地方名士,因此可以享受五折优惠,买三公只花了五百万;为此灵帝还有些懊悔。

(崔)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小靳,(司徒)可至千万。”--《后汉书崔骃传》

灵帝卖官,公千万,卿五百万

曹嵩就没这么好的运气,因为自己的阉党出身,买三公不仅没有折扣,还多花了十倍的价钱,累计向西园“输货一亿”,震动京师。

曹嵩时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华峤《后汉书》

曹嵩没有政务才干,只能通过向皇帝行贿来买官;但是段颎、樊陵、张温等名实兼备的人物,亦不能幸免,想做大官依然要行贿。

灵帝时牓门卖官,于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张温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傅子》

至于刺史、郡守(二千石),虽然级别低于公卿(万石、中二千石),但地方上油水更足,因此灵帝对这方面抓得更严。真的做到了“不交钱不许上任”的程度。

刺史、二千石(指郡守)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后汉书宦者传》

比如钜鹿太守司马直,因为拿不出银钱,上任不得,辞官不许,一怒之下竟自杀了。

钜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行至孟津,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后汉书宦者传》

其实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花两千万钱买来的郡守,怎可能就此罢休?这群蠹虫到了地方,只会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不仅要回本,还得有赚头,甚至未来买公、买卿的钱,也要努力榨出来。

灵帝搞的这个制度,大概算是一种实验性的承包制:

“交足了我的,剩下是你的,多劳多得,不交不许上任。”

郡守到了地方,奉行的理论也是一样的。对百姓而言,承包制的原则演化为:

“交足了郡守的,剩下是自己的,劫贫济富,不交不许活命”。

实际就两汉的行政划分来说,百姓与郡守之间,还隔着乡贤、胥吏、县令等诸多关卡。层层盘剥之下,百姓既交不足郡守的,更留不下自己的,因此民变四起(比如年黄巾之乱),也就势所必至。

(张角)自称黄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发,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吴书孙破虏传》

三月甲子,黄巾三十六方一旦俱发

不难看出,贪官背后的最终受益者,实际是帝国君主,即汉灵帝。贪官们努力榨出来的赃款,其实大部分流入了皇帝的腰包。

概括而言,东汉官员必须通过“预付钱财”才能得到“贪污的机会”。而拿得出买官钱财的家伙,也一定是奸民污吏,这群人到了地方,百姓的日子自然更坏。东汉帝国便进入了恶性循环。

以灵帝的案例来说,他属于比较罕见的、亲自下场为贪污腐败摇旗呐喊的君主。一般情况下,帝国君主不会做得这么难看,手段往往更加隐蔽;塑造出一派“官员是坏人,皇帝是好人”的政治空气。

②曹洪下狱

曹洪是曹操的堂弟,也是魏国的奠基人物。在荥阳之战()中,曹操失马,靠曹洪让出战马,才得以活命。

当然,曹洪的另一幅嘴脸,便是魏国第一巨贪。

关于曹洪贪赃枉法、剥削百姓的记载,《魏书》中远不止一例,读之触目惊心。

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许昌)界,数犯法。--《魏书满宠传》

(曹洪)无检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无厌之质。--《魏略》

直到明帝朝,曹洪依然以“纵横不法”著称(见《司马芝传》)。可知其四十年如一日的贪污,实际从来也没人管过。

曹洪的靠山是谁呢?我们不做猜测,而是通过案例来分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接班。

曹丕与曹洪是有些矛盾的,年轻时曾向曹洪借钱——也不是什么大钱,就是几十匹绢帛。结果碰了一鼻子灰。现在曹丕得势,便要炫耀一下权力,准备给曹洪治罪。

这一治罪不要紧,宫里一下子乱了套。

先是曹丕的亲娘、太后卞夫人,跑到宫中哭天抹泪,絮絮叨叨“若无曹洪的功劳,咱家便无今日的地位”。曹丕对此很是厌恶,没搭理亲妈。

卞太后责怒(文)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魏略》

紧接着曹丕的老婆、皇后郭夫人,也跑到宫里啼哭,替曹洪求情。曹丕一下子慌了神。

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魏书曹洪传》

然后曹丕的堂哥,曹操的养子曹真,也跑过来给曹洪求情。实际曹真和曹洪的关系并不算好,这一下把曹丕彻底搞懵了。

文帝收洪,时曹真在左右,请之曰:“今诛洪,洪必以真为谮也。”--《魏略》

至于其他替曹洪求情而不见记载的大小官吏,想必更多。

曹洪有豺狼无厌之质

从曹洪事件中,不难看出在背后掣肘的主要力量,是外戚和宗室。其中卞氏是曹操的夫人,曹真则是曹操的养子,他们代表了谁的意志,不言自明。

最终曹丕不得不赦免了曹洪。

曹操在世时,曾经笑称“我家的钱,哪比得上曹洪家”。此话固然是玩笑话,但背后反映的,却是曹操对待曹洪的宽纵态度。

太祖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发调,使本县平赀。于时谯令平(曹)洪赀财与(曹)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魏略》

曹洪亦自诩为曹操的“头号迷弟”。

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魏书曹洪传》

昔日曹洪曾经纵容奴客贪赃枉法,被满宠收押。曹操得知此事,不仅不处罚曹洪,还替曹洪向满宠说情。

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满)宠知(曹操)将欲原(曹洪宾客)。--《魏书满宠传》

如此看来,曹洪究竟是在为谁敛财,曹洪贪污的赃款,大部分流向了谁的腰包,可谓不言自明。

曹丕在赦免曹洪之后,将曹洪的家财尽数充公,纳入自己的小金库。一如嘉庆与和珅故事。

诏乃释之(曹洪)。(文帝)犹尚没入其财产。--《魏略》

只怕彼时的曹丕,才深刻体会到老爹的用意吧!

③刘备在益州

在三国君主中,刘备是个爱民的人。当然,考虑到刘备的军阀身份,那他的爱民,其实也是有限度的。

谨借以下案例,窥探刘备对待贪污的态度。

(1)大秤分金银

建安十九年()刘备入成都,将刘璋父子两代的积蓄搬出来,大赏群臣。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每人分到五百斤黄铜,一千斤白银,五千万铜钱,千匹蜀锦,其余珍宝无数。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蜀书张飞传》

如此,光上述四人,便合计分赃黄铜二千斤、白银四千斤、铜钱两亿、蜀锦四千匹。至于赵云、魏延、霍峻等一干文武勋旧,又分得多少赃物,那便无法计算了。

刘备入成都,大犒群臣,赏赐巨亿

在狂热的分赃大会上,谁分到了最多的金银,自不必多提。那个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的大耳男,笑得最为灿烂。

可能是因为落魄得太久,一朝发迹,刘备有些忘乎所以,打算把成都周围的土地也全分了。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别传》

这一下可炸了锅,群情踊跃,纷纷撸起袖子打算分一杯羹。结果被赵云泼了一瓢凉水,这才悻悻作罢。

赵云提出的意见很尖锐,即分掉刘璋内库的财物,也便罢了;如果掠夺益州豪强的土地,可能会人心尽失,激起变乱。

(赵云曰)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云别传》

刘备等人是经历过黄巾之乱()的,自然知道不能把地主与百姓的裤腰带勒得太狠。可见贪污也要有限度,像灵帝那么搞肯定要坏事。

其实益州的豪强与百姓,对刘备集团的分赃行径极端不满,翌年()曹操征伐汉中时,益州便“一日数十惊,刘备斩之不能止”。

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傅子》

此话说的是益州军民准备叛迎曹操。可见刘备在益州,最初的强盗行径有多么不得人心。

至于刘璋的内库财物,按理也是刘焉父子从益州百姓头上剥削而来的赃物,但刘备集团,自然不会有“打土豪、分田地”的觉悟。退一步来说,即使他们打了土豪,那田地也不可能分到百姓手里。看关、张、葛、法对赏赐的金银尽数笑纳,便一目了然。

实际益州百姓不仅得不到好处,还经历了双重盘剥。

因为刘备给将领分赃过甚,导致普通士卒没有捞到好处。因此改铸大钱,搞通货膨胀,又狠敲了百姓一笔竹杠,遂“府库充实”。

及(刘备)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刘)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零陵先贤传》

这种手段,与孙权搞出来的“大泉当千”(见《吴主传》)是一丘之貉。

(2)李严与上等之家

李严是刘备入川后重用的心腹,坐着火箭升迁,一路从县令干到了“中都护、尚书令、总统内外诸军事”,成了诸葛亮以下的二号人物。

李严在江州任上,大肆聚敛,乃至凿山为堑、更筑大城。儿子李丰也跟着沾光,出任江州督军,父子显赫一时。

李严失势之后,被软禁在梓潼的“老干部疗养院”。诸葛亮在给李丰的信中,称“李严虽然下野,尚有奴婢百余人伺候,可谓豪富之家”。

今(李严)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李丰)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诸葛亮集》

李严奴婢宾客百数十人,犹为上等之家

需要注意的是,李严并不是益州土著,而是荆州南阳人;而且入川很晚,是在赤壁之战()以后。因此李严的绝大部分赃款,都是在益州聚敛的。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蜀书李严传》

李严在刘璋时代官止县令,在刘备时代才彻底发迹。

考虑到其在黄初二年()时率先劝进,还在辖区内制造谶纬(黄龙甘露碑)附和刘备称帝;那李严贪污,幕后是谁在撑腰(或者纵容),也便一目了然了。

(3)诸葛亮的遗产

诸葛亮是个清官。至少在金钱方面,他没有太多的欲望,其心思主要在揽权。

当然,诸葛亮的清廉,绝非海瑞那种“苦行僧式清贫”,只是针对他的地位(蜀汉的实际统治者)而言。

从《蜀书》来看,诸葛亮可考的账面财产,大约是入川时分到的黄铜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蜀锦一千匹;以及在《遗书》中提到的“薄田十五顷、桑树八百株”。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蜀书诸葛亮传》

薄田只是谦词。按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自然环境,哪来的什么薄田?一顷折合百亩,十五顷便折合一千五百亩。如此算来,千亩良田也不为少了。

当然,这一千五百亩良田,自然不需要诸葛亮自掏腰包。他受封武乡侯,应该自有封地食邑。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蜀书诸葛亮传》

这样看,以清廉著称的武侯,其实遗产也颇为丰厚。所谓“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绝非虚言。

刘备父子对诸葛亮的优渥赏赐,大概是不想让武侯“为外物所累”,避免“因贫致贪”的窘境。用心良苦,也算君臣相得。

④小结

历来人们都喜欢批判贪官,却往往忽略了贪官背后靠山、及其生存的土壤。

贪官的出现,离不开制度的缺陷。换言之,坏的制度,会腐蚀体制内的一切官僚,旧社会所谓“把人变成鬼”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从灵帝、曹洪、李严等诸多案例中,不难看出贪官背后的支持者,其实就是帝国君主。

其道理显见。制度的漏洞往往存在“自上而下”的通道,贪污的赃款也绝不可能被一人独吞,总是有分赃的规矩。这种“规矩”下的最终受益人,无疑封建王朝的皇帝。

这个道理贯穿古今。比如明代阉党猖獗,镇守太监在地方大肆聚敛,民怨纷腾,处在风暴漩涡的奸宦,却始终平安无事。究其原因,无外乎其背后有皇帝在撑腰。

实际这群太监往往捞不到多少油水,他们刮来的钱财,大部分都进了皇帝的内帑,宦官不过是出来背锅的。

后朝史官在修史时,也不好意思直接道破玄机;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同样的事情,其实也在不断发生。

在纵容贪污的问题上,类似汉灵帝这种不顾体面、亲自下场折腾的君主,其实比较罕见。更多的则是魏文、乾隆这种“养猪杀猪”,或者曹操、刘备这种“不留痕迹”的高明手段。

脏活别人干,好人自己当。又得了实惠,又赚了虚名,妙极。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