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汉文帝衣不解带的整日服侍母亲服用汤药;晋代郭巨埋儿奉母,孝感天地;南齐庾黔娄尝父粪便以探查病情;东汉丁兰父母早亡,于是便刻木为像,将之看作是父母亲在,然后事事都与之商议。古代这种孝亲敬长的故事还有很多。
古人为了宣扬孝道,从上至下都奉行孝道,并且还有很多“必读教科书”,比如说是《孝经》、《二十四孝》等等,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古代著作中,也能够看到许多传统孝文化的身影。
除了在典籍中的孝文化之外,在传统文化中的俗语里,也有很多关于孝文化的说法。俗语更能够表现出广大群众的生活状态,因为俗语是最接近人们生活状态的。如果说诗词歌赋是豪宅豪车,那么俗语就是居民楼与代步车。其实居民楼和代步车,才是最能够代表一个社会的状态。
而俗语中的这句“人到六十六,吃女一刀肉”,比之那些《孝经》、《二十四孝》等等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那么,这句“人到六十六,吃女一刀肉”,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
人到六十六,吃女一刀肉
在古代人们将60岁,称之为花甲之年。古代有70古来稀之说,而且按照历史记载,古代人的平均年龄一般都没有超过四十岁的。就算是最尊贵的皇帝,长寿之人也不是很多。
我们传统文化中,十分讲究吉利的数字,比如说六、八、九等等,这些数字,是古人十分喜欢的数字。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还说“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儿肉”。说的就是年龄到了六十六这个年纪,老人就需要格外的注意,这也是人生的一道坎。
一般,老人在过六十六岁的时候,家里的女儿,就需要去外面的肉铺,亲手给家里的老人割上一块儿肉,如果这块儿肉正好是吉利的数字,比如说是六斤六两、八斤八两、六两、八两等等,以此来讨一个好的彩头,能够让家里的老人长命百岁。而如果家里没有女儿,那就需要让儿媳妇来代替一下。
子女送老人的肉,不仅仅是为了父母身体的健康和平安,更能够体现出,古代人民群众中对孝文化的践行,更是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深入。
人生两道坎,七十三、八十四
除了“人到六十六,吃女一刀肉”之外,还有一句那便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古代人认为,老人在七十三、八十四的时候,会是一道坎,只要度过这两个坎,今后的生活便可以过得不错。那么,这两个数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两个数字的来源,都是来自于儒家圣人。孔子寿七十三,孟子寿八十四。就连圣人都躲不过这样的坎,更不用说是普通人了。
其实在我看来,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代表。孝亲敬长是孝文化的基础,更是中华美德的基础。自古以来,人们对长寿都有着近乎于痴迷的追求,秦始皇追求长生而海外求药,汉武帝追求长生而服食丹药,到了宋明清之际,皇家进行大宴的时候,还会邀请那些年长的老人来赴宴。
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便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更是深入到了我们每一个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