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末年时期,长孙家族面临着复兴与抉择

经历了北魏中期的家族低谷后,长孙氏家族退出了北魏的权力核心。但是长孙氏家族作为代北虏姓中仅次于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大姓,人丁众多,枝叶繁盛。在经历短暂的家族低谷之后一直在等待机会复兴。而机会在动荡中出现了,即北魏末年的各族大起义。如前所述,长孙氏家族是一个依靠军功起家的家族,故难以适应承平之世。而在北魏末年开启的大动乱与大分裂的背景之下,所建立的动荡政权对军功家族的需求增加,长孙氏家族得以重新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长孙氏家族复兴的契机最早是来自北魏末年镇压起义的需要,这时顺应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的是长孙稚。

长孙稚是长孙道生的曾孙

因为在唐初需要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故在《北史》中称又长孙稚为长孙幼。史籍载长孙稚“少轻侠,斗鸡走马,力争杀人。”可见长孙稚仍旧秉持着家族尚武的传统。在北魏末年的动乱之中,长孙稚逐渐崭露头角,频频被委以重任。“出为抚军大将军,领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前往淮南,对阵趁魏乱入寇的梁将裴邃,虞鸿。之后鲜于修礼反,朝廷又“以稚为大都督北讨。”但这两次征讨因为与河间王元琛有隙,都以失败告终,长孙稚被朝廷除名。但却他没有失去朝廷对他的信任,这也是因为时事所迫。

朝廷急需长孙氏这样的军功家族为其效力。之后镇平郡蜀反,朝廷仍旧派他前往,“复假稚镇西将军”频有战功。而后萧宝夤又反于关中,“复以稚为行台讨之。”难以于承平之世找到机会的长孙氏家族,在动乱的历史环境之下仿佛获得新生,也得到了元氏政权如北魏初年那样的倚重。“未几,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复以稚为行台讨之。稚时背疽未愈,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时子彦亦患脚痹,扶杖入辞。尚书仆射元顺顾相谓曰:吾等备位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莫有对者。”

艰难的时运面前

北魏急须仰仗长孙稚这样的军功家族。长孙稚最终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定萧宝夤之乱,为朝廷立下大功。故敬宗之时,对长孙稚宠誉有加“封上党王,寻改冯翊王,后降为郡公。迁司徒公,加侍中,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长安。”长孙稚病逝后,那时已是西魏时期之时了。西魏仍旧给了他很高的政治待遇:“大统元年,薨,赠假黄钺、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曰文宣。”长孙稚的成功与其先祖在北魏初年的成功一样,是依靠自身的军功为北魏政权征伐而获得的。故长孙氏家族在长孙稚的带领之下,在北魏末年重新居于高位。除长孙稚外,他的诸子们亦在动荡的时局之下名留于世。

尤其是长孙子彦与长孙子裕。当长孙稚在淮南与梁将裴邃、虞鸿相持时,长孙稚的诸子的勇武之名就闻于敌军。“萧衍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稚诸子骁果,邃颇难之,号曰‘铁小儿’。”而后局势愈发动荡,长孙子彦、长孙子裕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子彦本名隽,有膂力,以累从父征讨功,封槐里县子。”其弟长孙子裕“子裕位卫尉少卿。启舍凡阶十七级,为子义贞求官。除左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又以父勋,封平原县伯。”

长孙子彦与长孙子裕都是以军功见称

并且如长孙子裕仍旧担任着北魏政权的门禁武官。在拓跋氏政权如同累卵的危难之时,拓跋氏政权对长孙氏家族的依赖颇深,故在北魏末年,长孙子彦、长孙子裕兄弟经常随父征伐,力挽着摇摇欲坠的北魏。在这危难的时局之下,长孙氏家族挺身而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元魏政权,也给其家族注入了活力。长孙盛在魏末动乱当中四处征伐,并在在战争中职位频升。但在之后从尔朱荣军击溃陈庆之的战役中不幸中箭身亡,时年四十六岁。此时长孙氏家族,仍旧继承祖上优秀的尚武传统,在魏末的动乱当中依靠军功来晋升。

长孙子泽“邢杲之役,为行台郎,以军功封江陵县开国男,邑二百户。稍迁平西将军、大中大夫、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综合来看,在动荡的政局之中,长孙氏家族获得了承平之世无法获得的机会,从幕后又陆续的走向了前台,活跃于魏末的历史舞台之上。但在同时也反过来证明了,长孙氏家族在北魏末年与北魏初年一样,仍旧是一个略通文墨,不折不扣的军功家族,故其家族职能在北魏之世都未有改观。但北魏政权的衰落不是个别家族能够挽回的,长孙氏家族因魏末战乱而得到了复兴,虽然家族的个别成员得到了荣迁,但也有不少如长孙盛这样的成员成为了北魏的殉葬者。

北魏末年的家族抉择

北魏末年动荡的政局诚然给了长孙氏家族足够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军事才华。但北魏在当时多方政治势力的角逐之下,国家逐步的走向了分裂。而长孙氏家族也不得不在如此纷乱的大背景之下,面临着家族的艰难抉择。孝庄帝时,遭遇尔朱荣河阴之变的屠戮后的北魏朝臣都处于战战兢兢之中。以尔朱荣为代表的尔朱氏集团权倾朝野,各政治人物也都面临着政治上的抉择。而长孙氏家族与元魏政权不仅种族同属,而且双方又在北魏初期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故长孙氏家族是不见容于尔朱氏,这也使得长孙氏会自然而然选择站在元魏政权一侧。

但基于长孙稚在北魏末年的军功与地位,尔朱荣还是对长孙稚示好,以示拉拢。“庄帝初,封上党王,寻改冯翊王,后降为郡公。迁司徒公,加侍中,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长安。”而后元魏政权与尔朱氏发生的激烈政权斗争,尔朱荣、孝庄帝先后被杀之后。新掌权的尔朱世隆等又再度掌控了北魏政权,并新立节闵帝为主。同时,因为自身资历与威望不够,使得他们的政治敏感程度也大为提升。他们对元魏政权之中的长孙稚镇守长安非常不放心,故将其征召至洛阳,逼迫长孙稚离开形胜之地长安,而以尔朱天光代之。

长孙稚镇长安

本是元魏政权意以忠谨大臣镇守西陲,以防再度发生万俟丑奴、萧宝夤这样的叛乱。征调长孙稚回洛阳,就如同剪除掉了元魏的臂膀。长孙稚实权被剥夺后,尔朱氏集团又给予长孙稚表面上的荣宠,以判断长孙稚的政治立场是否能改变,但长孙稚很快的便做出了回应。“长孙稚为太尉,长孙稚固辞太尉,乃以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胡三省在此评论长孙稚辞去太尉一职时道“世衰难佐”。其实长孙稚并非所谓的“世衰难佐”,若他真这样认为,为何长孙氏家族愿为北魏为征战四方。

结语:

其实长孙稚“固辞太尉”还是由于不愿与尔朱氏集团合作,其政治立场仍旧坚定在元魏这一侧,谢绝了尔朱氏集团给予的殊荣与拉拢。而且从长孙稚身上也能很清楚的看出长孙氏家族与元魏政权之间亲密的政治关联。但在尔朱氏权势熏天的背景之下,长孙稚又不得不对尔朱氏集团低头,以便伺机图之。果不其然,时机在蛰伏中出现。在尔朱氏掌控元魏政权之后,不少大臣都不甘心俯首于尔朱氏,都想在当前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政治利益。但当时的政治利益大多已被尔朱氏所把持,因此,这帮大臣想要获得政治权益唯有除掉尔朱氏方可实现。因此,斛斯椿、贺拔胜等便跳了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