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青ldquo神思rdquo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神思》中“神思”一词的词义,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精神和思维,但更有可能是神奇的文思。在刘勰之前“神思”一词,基本上是在精神和思维的意义上使用的。但《神思》中的“神思”却是有特定内涵和明确外延的概念,它特指写作启动时的文思(大致相当于今语之灵感、想象),发生在“意”成熟之前,是一种突破时空限制,不由自主,不须苦思,兴奋活跃的非理性的思维状态。这个“神思”中的“神”取的是神奇的意思,“思”则特指文思,与偏重指称思考的“神思”,其实是同名异实的两个词语。

《神思》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它讨论的是写作启动阶段的灵感或想象的问题,在全书中占着突出的地位。对于这篇文章的篇名该如何理解,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比较普遍的解释是,“神思”就是精神和思维(或近于这个意思的其它表述)[1],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神思”就是神奇的思想[2]。如果是前者,那就是由两个近义词构成的并列式的名词。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是由形容词加名词组成的偏正式名词。

《文心雕龙》书影

两种理解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对“神”的取义。前者把它理解为精神,这个精神既有思维状态的意思,更包含着用脑力的意思。旧训曰:“神者,精神也”[3],“精,思也”[4],“神者,心之用”[5],“神者,智之渊也”[6]。则精和神都是思的近义词。后者则把它解为神妙或神奇。这两种理解都有词义上的根据,但意思又是不同的,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同名异实的两个词语。

那么《神思》中的“神思”到底是精神思维的意思呢,还是神奇的文思的意思?刘勰到底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语?如果从精准的要求出发,就有了辨析的必要。

一、刘勰之前及同时代人是如何使用“神思”的?

“神思”这个词不是刘勰首创的,在他之前就已出现了。我们先来作一些调查分析,看看这些语料中的“神思”的含义。

1、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7]

2、陛下可无劳神思于海表,军师高枕,战士备员。[8]

3、陛下将复劳玉躬,扰挂神思。[9]

4、(谯)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10]

5、……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11]

6、陛下既垂意博古,综极艺文,加勤心好道,随节致气,宜得闲静以展神思,呼翕清淳,与天同极。[12]

7、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13]

8、从历数,於穆我皇帝。圣哲受之天,神明表奇异。建号创皇基,聪睿协神思。德泽浸及昆虫,浩荡越前代。[14]

9、臣又闻前达有言,天下,重器也,一安不可卒危,一危亦不可卒安,陛下神思渊通,亦当鉴之圣虑。[15]

10、久欲上启,闲侍无因,谨陈愚管,伏愿特留神思。[16]

11、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7]

以上材料中除了第11则与《文心雕龙》的“神思”含义接近,第8则含义不明,无法确诂外,其余九则材料都是从精神和思维的意义上来使用“神思”一词的。其中2、3、5、8、9、10六则中的“神思”,很明显都是指思考,是一种需要耗费脑力的精神劳作。稍微有点问题的是1、4、6、7四则,但仔细考察仍然取用的是精神思维的意思。

第一则是说制作宝刀的形状。“神思”一作“神功”,似乎更好,但作“神思”亦可通。句中所谓“摅神思”,好像是驰骋想象的意思,有点接近《文心雕龙》的“神思”。其实,细味之,只是开动脑筋的意思,还是一种有目的的理性思考,与不受管控,不由自主的思绪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的“神思”仍然用的是精神和思考的意思。

《三国志》书影

第四则是说谯周根据吴国宫中大树无故自折的现象预言吴国将亡,后来事实应验,他就说了以上这段话。“殊无”句的意思是说,并不是自己的思考有什么独到的地方。这里的“神思”还是指根据现象推演的运思,是有目的和逻辑的思维活动,并不是散漫无极的自由的思绪。那么第六则中“宜得闲静以展神思”中的“神思”,会不会是神奇之思呢?这一段话讲的,还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意思,劝导吴帝孙皓不要事必关心,劳神费思,弄得很辛苦。而应该在闲静放松的状态下用脑,实际是劝他不必劳神费心思。

第七则宗炳的文章,因为讲的是绘画,所以文中讲的“万趣融其神思”中的“神思”很容易和《文心雕龙》中的“神思”混为一谈。但我们仔细考察,发现宗炳的这段话都是在论“神”,也就是讨论精神的,“万趣融其神思”,意思是说,天地间灵动的趣味渗透到人的精神中来。细味之,“神思”还是指的精神状态。有没有类似《文心雕龙》“神思”的意思呢?有的,“畅神而已”一句近似。“畅神”者,就是放飞精神。但这是意译,“神”还是精神的意思。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刘勰以前人们多从精神、思考的意义上使用“神思”一词,指的是一种有目的的思考,是一种费脑力的运作。接近于《文心雕龙》“神思”的用例,事实上只有萧子显一条。萧子显与刘勰是同时代人,而年辈晚于刘勰,他对“神思”一词的用法,很有可能受到了刘勰的影响。当然也有可能是不约而同的结果。

二、刘勰是如何使用“神思”的

对刘勰以前“神思”使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们在再来看看《文心雕龙﹒神思》中对“神思”这一词语是如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该词的准确的含义,从而更精准地把握《神思》的篇旨和刘勰的原意。我以为,《文心雕龙》中的“神思”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它与刘勰之前绝大多数的“神思”含义并不相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神思”这个词的名称和内涵。在《神思》中,作者两度使用了“神思”一词。第一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18]

“神思之谓也”的表述已接近于下定义。他借用《庄子﹒让王》中的话,把“神思”的特点作了初步的描绘,说这种思的特点就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还要注意的是,“文之思也”这句话。这是对“神思”这一概念的补充,意思是说,这里所谓的“神思”,实际上就是文思。文思就是写作活动中的“神思”,是写作所以发生的动力,相当于感兴,或者今语之灵感、想象。

第二段话是,

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19]

和第一段话相比,本段对“神思”含义、运作特点的解释和描绘更细致、更生动。然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他对“神思”这一词语的使用很正式,作者的交代相当清晰,说明他所谓的“神思”是有着特定所指的。根据他对“神思”这一概念的描述,可知他所谓的“神思”,特指写文章的文思,是一种不由自主,无法管控,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状态下的非理性的思维状态。

其次,我们再来看其外延。刘勰笔下的“神思”可不可以宽泛地理解为精神和思虑呢?我觉得,假如从刘勰原意的角度言,恐怕是不可以的。刘勰“神思”中的“思”是有特定含义的,特指写作初起时的文思,是一种非理性,不用力的思。然而,我们知道,“思”最常用的意思却是思虑、思考,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的脑力劳动。刘勰之前人所使用的“神思”中的“思”大抵是取的这一层意思,但是我们注意到,《神思》中绝大部分作为名词的“思”却不是这个意义上的“思”,而应该理解为是刘勰对“神思”一词的简称。例如他说的“文之思”,“陶钧文思”、“思接千载”、“思理之致”、“思理为妙”、“思之缓”、“思之速”中的“思”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而是特指文思,是作为概念的“神思”的简称。

《南朝宫体诗研究》,归青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特别要注意的是“意授予思,言授予意”一句中“思”的位置。这句话对“神思”的外延做了清楚的区划。刘勰认为,写作活动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文思的活跃,然后才是“意”(也就是“窥意象而运斤”中的“意象”,相当于成熟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角度言,就是主旨)的成型,最后才是“言”,也就是表达阶段,由语言将“意”表达出来,写成作品。在整个活动中“思”这一环节位于“意”之前,刘勰的意思是说,写作活动首先就是由倏然而至的文思带动起来的,文思是写作这一行为所以发生的发动机,如果没有文思,也就不会有写作这一活动。刘勰把“思”置于“意”之前,就说明这个“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之思,而是特指文思,是一种“无务苦虑”,“不必劳情”,倏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思绪。至于在“意”成熟前后以及由“意”到“言”过程中的理性运作(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思”),则显然不包括在刘勰的“神思”概念中的。

现在,让我们从词义的角度,来确定刘勰“神思”的含义。它到底是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思虑呢?还是神妙的文思的意思?经过上文的论证,我们已经可以确定,①《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思”不是一个普通的词语,而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的意思就是文思,用今语来表达,大致相当于灵感、想象;②“神思”发生于“意”成熟之前,是一种兴奋活跃、突破时空、浮想联翩的思绪;③“神思”又可以用“思”来指代。

这说明,刘勰笔下的“神思”重点在“思”,“神”只是对“思”的特征的描绘,是定语。“神”本来就有神妙、神奇的意思,《易传﹒系辞上》谓:“阴阳不测之谓神。”[20]韩康伯注曰:“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21]刘勰在《神思》中,通过对文思的一再描述也确实突出了这种神妙莫测的特点。再者,在刘勰之前和同时,这种“神”+单音节名词组成的偏正式名词在古籍中是很常见的。我们随便举些例子:

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22]

此符是老君所戴,百鬼及蛇蝮虎狼神印也。以枣心木方二寸刻之,再拜而带之,甚有神效。[23]

神力若斯,岂可当也?[24]

海中有金台,出水百丈,结构巧丽,穷尽神工。[25]

嵇生是上智之人,值无妄之日,神才高杰,故为世道所莫容。[26]

而或者睹汤武之龙跃,谓龛乱在神功。[27]

以上神速、神效、神工、神才、神功、神力等词语中的“神”都取义于神妙、神奇的意思,类似的语例还有很多。刘勰从神奇的文思这一意义上来铸造“神思”这一词语当是从这一思路而来。

我们的结论是,刘勰的“神思”是一个偏正式的名词。“神思”中的“神”,指的是神奇;“神思”之“思”,指的是文思,或称灵感、想象(一定程度上的)。“神”和“思”两个词素合起来,意思就是神奇的文思。刘勰所谓的“神思”与一般泛指精神和思虑的“神思”是名称相同的两个词语。

三、《神思》的篇旨问题

对“神思”概念作出了如上结论后,我们再带着这样的认识,来重读《神思》,可能就会有新的认识,个别疑难问题也可能会得到疏通。这里简单谈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第二段(“人之禀才——亦有助乎心力矣”)中的“苦思”问题。

上文已经讲过,《神思》中所讲的“神思”,指的是不必苦思的文思,是一种自由、活跃的灵感、想象。但是《神思》第二段,在讲到不同才性的作家的写作状态时,提到了“思之迟”、“思之速”两种情况。“思之速”的作家写起作品来常常一气呵成,一挥而就,显得很轻松。可是那些“思之迟”的作家写起作品来却表现得很辛苦。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28]

为此,刘勰称他们是“覃思”之人。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怎么看呢?为什么刘勰一面说为文“无务苦虑”,“不必劳情”[29],一面又说苦思、沉虑也能写出佳作呢?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

过去我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司马相如等人的苦思不是在求文思,文思是求不来的,他们的苦思表现在由意到言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他们是在为求言意之间的一致而苦思。现在看来,这个认识是有问题的。文思诚然是求不来的,但上引材料中讲的司马相如等人的苦思,确是发生在写作第一阶段的情况,他们确实是为文思不来而苦恼。合理的解释是,刘勰在这里谈的是文思迟速的问题。他的意思是说,文思的降临是自然而至的,肯定不是求来的,但人的才性不同,文思降临的速度却会因人而异,有快慢之分。那些敏捷型的作家,文思来得快,作品就完成得快,这很好理解。那些“覃思”型的作家当着文思未来,内心焦虑,于是冥思苦索,希望能以此求得文思。但这种搜求实际不会有任何作用,可能反而会阻塞文思。后来他们之所以能写出佳作,原因在于,他们文思还是如期而至了,只是降临的速度慢了一些而已,文思的最终降临,与他们先前的苦思其实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这一段谈的只是文思降临的速度有快慢,至于文思之不用苦思,则都是一样的,刘勰并没有前后矛盾。

《唐诗精读》王运熙主编、杨明归青杨焄注释复旦大学出版社

2、如何概括本篇的篇旨。

需要说明的是,概括篇旨和翻译篇名是有联系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却往往不能一致,原因在于对第三段(“若情数诡杂——其微矣乎”)的理解上。

对于本篇篇旨的概括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是论构思、论想象、论灵感,这些说法其实大同小异,都是很有道理,完全能够成立的。但我们现在对“神思”一词有了明确的认识,再回过头来重新解读全篇后,从精确性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一些不同的评价了。

我们先来看第三段的大意。这一段在表述上有些模糊,刘勰说:

视布于麻,虽云未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30]

用麻和布作比,来说明作者运思的重要,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粗糙的原料(麻),最后成了精品(布)。问题是怎么来理解“杼轴献功”,是指的“神思”吗?还是包括了理性的运作?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概括。

构思是一个比“神思”大的概念,今语之所谓构思,既包括非理性的文思,又包括文意成熟前的提炼、加工和文意成熟后对如何表达(如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的确定等)的思考。如果广义地理解“杼轴献功”,那么论构思就是对篇旨的全面的概括。如果把“杼轴献功”理解为想象的话(按,郭绍虞先生、王元化先生就是这样看的),那么“杼轴献功”也就是篇名“神思”的另一种表达,如此,用构思来概括全篇虽然可说大致不差,但若求其精准,还是觉得帽子稍大了一点。

那么,论想象或论灵感怎么样呢?问题同样集中在第三段的理解上,想象和灵感可以理解为对“神思”一词的意译,内涵和“神思”大致相当。如果把第三段理解为是想象(也就是“神思”)的话,那么这样的概括就是精准的,反之则只能认为是对本篇主要内容的概括。

以上各说对于《神思》篇意的概括都是可以成立的,概括篇意不等于翻译词语,原可宽可狭,只要能把核心把握住就可以成立,“神思”作为篇名本身也存在着是否可以笼括全文的问题。现在之所以拿出来讨论,目的是在确定了“神思”含义后,再回过头来观照全篇,看看是不是还能更精准地把握本篇的精义。

[1]参吴林伯《文心雕龙字义疏证》,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2]参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第页;户田浩晓《文心雕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页。

[3]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原道训》“则神无由入矣”高诱注,中华书局年版,第42页。

[4]萧统编、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卷四二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注,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5]扬雄撰、司马光集注《太玄集注》卷一“神战于玄“注,中华书局年版,第5页。

[6]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俶真训》,中华书局年版,第68页。

[7]曹植《宝刀赋》,见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8]《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见《三国志》第一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9]《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见《三国志》第二册,第页。

[10]《三国志﹒蜀书﹒杜琼传》,见《三国志》第四册,第页。

[11]《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见《三国志》第五册,第页。

[12]《三国志﹒吴书﹒楼玄传》,见《三国志》第五册,第页。

[13]宗炳《画山水序》,见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版,第——页。

[14]沈约《宋书﹒乐志四》,见《宋书》第二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5]沈约《宋书﹒王僧达列传》,见《宋书》第七册,第页。

[16]萧子显《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列传》,见《南齐书》第二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7]萧子显《南齐书﹒文学列传》,见《南齐书》第三册,第页。

[18]《文心雕龙﹒神思》,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19]《文心雕龙﹒神思》,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第—页。

[20]《易传﹒系辞上》,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年版第78页。

[21]同上

[22]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见《史记》第十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2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登涉》,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24]释宝林《檄魔文》,见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3册,第页。

[25]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居处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

[26]沈约《七贤论》,见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3册,第7页。

[27]刘孝标《辨命论》,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下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28]《文心雕龙﹒神思》,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第页。

[29]《文心雕龙﹒神思》,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第页。

[30]《文心雕龙﹒神思》,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第页。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年第十二期,原标题为《“神思”的含义和篇旨的概括—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词义学解读》

归青,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汉魏六朝文学和批评

往期回顾

王运熙

复旦中文系老教授二三事

张万民

中国古代文论英译历程的反思

顾易生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陈广宏

近代中国文学概念转换的历史语境与路径

吴承学

江山之助——我在《文学评论》上的处女作

编辑

王涛

归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