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作为四大美女其一之名广为人知,但一个绝色女子怎么就和“貂”与“蝉”这两个小动物扯上了关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她如云鬓发之上的帽子时,一切疑问或许豁然开朗。
01(一)貂蝉美女
关于历史上有没有貂蝉这个人儿,其实很多学者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古之四大美人中,贵妃、西施和昭君都是真实存在的,唯独这个貂蝉,极有可能是完全虚构的人物。
当然,美人计的雏形,却不是小说家脑袋一拍之后的突然灵感,陈寿《三国志》中的这段极为有趣的记载,或许正是源头:
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个董卓的侍婢,虽然尚未拥有名字,但是无疑已经成为小说家眼里的关键人物。在三国故事的众多演绎中,元代无名氏所著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不仅为她赋予了“貂蝉”之名,还给出了美女与貂、与蝉之间的关联性答案。
在第二折中,司徒王允在后花园发现貂蝉在焚香许愿,追问之下,这个女子才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您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士,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
原来,美女之所以叫貂蝉,其实是因为一顶特殊的帽子——“貂蝉冠”的缘故!这种说辞其实倒也非常合理,因为“貂蝉“的确是汉魏六朝时、宫中侍官所戴笼冠上的装饰。
貂即貂尾、蝉则金蝉。
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帽子上装饰这两个小动物?其实古人自己有时候也搞不明白。《汉官仪》里记载,一日,东汉桓帝突然看着自己近侍的帽子发呆,面对这顶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帽子,他大惑不解地问道:
“貂蝉何法”
宫廷皇家自然不缺金银珠宝,那作为皇帝近侍的帽子,又为何要用毫无关联的金蝉和貂尾来装饰呢?然而,向来机敏博学的近侍也被这一问题搞蒙了,只能老老实实回答:“不知其法“
由此可见,貂蝉冠之来源,的确颇为隐秘曲折。
02(二)貂蝉胡冠
那么,神秘的貂蝉冠从何而来?《汉官解诂》中提到了一种说法:
“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铛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即秦在统一六国之时,曾经有大量的六国官方服饰被纳入新的王朝服制之中,如楚国的楚冠、齐国之高山冠,而赵武灵王所效仿做的胡冠也在其列。
传说,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创制了一种新的帽子,帽子不仅用金铛装饰,还会在前面插上貂尾,当然这种帽子也只有赵国的高级将领才能穿戴。
显然按照性质来看,这种帽子属于“武冠”之类,谁曾想,这种帽子引起了大秦王朝的兴趣,于是不仅在金铛上装饰了蝉纹,还将其作为侍中文臣的专用冠服。
学者王先谦认为,貂蝉冠形制经历了两个阶段:最早是赵武灵王草创了貂蝉冠,但形制比较简单粗犷;赵惠文王在其父发明的基础上,又用了金玉进行装饰美化,推动了赵国举国上下的追捧与推动,进而又风靡天下。
因此,貂蝉冠还有一个别名,被称作为“惠文冠”,有意思的是,赵惠文王正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也就是说是父子俩联手搞出来了一顶、足可以改变历史的帽子。
“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军事实力迅速提高,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于榆中,林胡献马。”
实际上,貂蝉冠的意义远不于此。这种仿制于胡人的帽子,不仅在当时于赵国大有裨益,也自此一脚跨入以汉族为主体、大一统王朝的官方服饰之列,成为华夏衣冠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似乎就要搞清楚,那个连东汉桓帝都懵逼的问题:
为啥非得是貂和蝉?
03(三)貂蝉何法
不论是《后汉书·舆服志》亦或是《汉官仪》,都提到了有两个群体会经常戴这种貂蝉冠,即“侍中”和“中常侍”,看起来在秦汉时代,这算是他们的专用冠服了。
“侍中、中常侍冠武弁大冠,亦曰惠文冠。加金铛,附蝉为纹,貂尾为饰,谓之貂蝉”
何谓侍中?“侍中便蕃左右,与帝升降,卒思近对,拾遗补缺,百寮之中,莫密于兹”不难看出,侍中常伴于君王之侧,堪称是皇帝的贴身秘书和昵臣。
至于中常侍,始设于秦,西汉沿袭,最初用士人,到了东汉光武之后,就常用身边的宦官担任此职。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乱政,足以说明此职之权势尊贵。
正是因为“侍中”以及“中常侍”的位置如此重要,所以其头上戴的笼冠才格外特殊,金蝉、貂尾均寓意幽远。
金,坚硬刚强而不朽,百炼而无所损耗,意谓身居要职需秉持公正而不亏名节;
蝉,居高而饮清,口在腋下,意谓身居高位需洁身自好而不妄言国政;
貂,内劲悍而外温润,意谓身处帝王之左右,一定要外圆而内方,随机应变,便宜行事。
说起来无非是些为官之道,但这些集中于一帽之上的美好,或许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学者式的幻想与当政者的期望,臣工们能不能做到,可能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当然,大多数时候,这的确是一种赤裸裸的尊贵身份的象征,以至于《晋书·赵王伦传》中,出现了极为煊赫又搞笑的一面:
(赵王伦篡位后)同谋者咸超阶越次,不可胜记。至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当紫貂的尾巴不够用的时候,路边的野狗可能都跟着遭了殃。这么看,貂尾似乎是能够随意装卸。那么,帽子上的金蝉与貂尾,具体是如何装配的?
04(四)貂蝉之用
从现有资料来看,应是先在笼冠上插貂尾,之后便是在金铛上附蝉纹。《晋书》中说:“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说是貂毛,实际使用的确是貂尾,而貂尾之中尤以紫貂的尾巴为上,徐广《车服杂注》中称:“貂取紫蔚温润而光彩不彰灼”。
其用法即在大小适中的貂尾上缚以黄金竿,目的是便于插在笼冠上。正因为貂尾是插在笼冠上、而非固定在一起。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历史上的有趣一幕:
“宋文帝元嘉中,王昙首、殷景仁等并为侍中,情任亲密。景仁与帝接膝共语,貂拂帝,帝手拔貂置岸上,语毕,复手插之。
说是宋文帝在和侍中殷景仁促膝长谈的时候,这毛茸茸的貂尾搞得皇帝心痒难耐,于是直接将其拔掉放在了几案之上,聊完了又给人插上去。
至于金铛附蝉,则是指笼冠上有金铛,而铛上有蝉纹。一般来说,金铛的位置在笼冠的前方,正处于额头的位置。目前发现的蝉纹金铛实物,有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南京仙鹤观东晋名臣高悝墓等、西晋洗砚池墓出土之物。
这种蝉纹金铛,还有一个名字,叫“金博山”,或者“金颜”:
《释问》:金博山,蝉为之,谓之金颜。
但是,“貂尾+金蝉”这种历史文献中常见的固定搭配,在目前考古文物图像资料中却往往并非同时出现在同一人头上,要么有貂无铛、要么有铛无貂、要么有铛却铛上无蝉。比如北齐娄睿墓壁画中,就有貂有铛却无蝉。
究其原因,可能是画匠笔误,也有可能是貂蝉冠在现实应用中、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损益。到了隋唐时代,左右散骑常侍尚有貂蝉之饰,但是唐代之后,官帽之上的貂尾便绝迹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雉尾成为与金蝉搭配的新一任饰物。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元代杂剧中,有人不禁会疑惑貂蝉所言,一介女流也能戴貂蝉冠吗?的确,在汉以前,貂蝉仅见于男性官员穿戴,直到西晋时期,宫廷女官才开始穿戴貂蝉冠。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貂蝉冠的使用则愈加混乱。北朝的一些皇帝为了点缀宫廷,会在宫中设立女侍中,并让她们带上貂蝉冠,陪侍皇后左右。
《邺中记》:“石虎征讨,所得妇女美色,选为女侍中,着貂铛,直皇后。
像石虎这样的荒唐之举,如果是在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一定会遭到大臣王元澄的强烈谴责:”江南伪晋穆何后尚书而加貂铛,此乃衰乱之世、妖妄之服。“
他认为,貂蝉冠乃男性侍中、常侍的装饰物,要是给了女人用,就是女人着男服,为阴气侵凌阳气之兆,有伤风化之余,还会造成国家社稷的不安定。
当然,由一件华丽尊贵的冠服,浮想联翩为天生丽质的美人,后世文人尽管虚构了貂蝉其人,却丝毫不影响貂蝉冠上附着的历史韵味与情感魅力,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与貂蝉冠的沉浮两相纠缠,譬如江淹、譬如阮孚。
如果有人问你,是貂蝉冠戴着舒服(近侍),还是兜鍪帽戴着舒服(武将)?你完全可以用齐人周盘龙的巧妙回答:
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两个都要!
《南齐书·周盘龙传》:“盘龙表年老才弱,不可镇边,求解职,见许,还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世祖戏之曰:‘卿著貂蝉,何如兜鍪?’盘龙曰:‘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