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制为何在北魏消失权力分配不平衡,均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一个制度的使用总是有寿命的,只要有诞生,终将也有结束的一天,同样的道理也是适用于北魏的三长制。最初三长制的建立的确帮助北魏解决了很多政治问题,但是随着北魏时局的逐渐变化,三长制逐渐畸形发展。

那么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三长制畸形发展,或者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三长制在北魏的消失?

一、三长制本身就存在着诸多问题

1、三长承受了大量的政治责任,使得有些政治责任根本无暇顾及,行政效率降低

三长制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中央政府“括户”,就是揪出之前的隐藏户口,增加国家的税收,增强自耕农经济,削弱原本的地主豪强经济。另外,就是自下而上进行管理,有效地填补了地方“真空”,形成严密的地方管理模式,有利于国家基层社会的稳定。

一般的情况下,三长制就是在地方设置“三长”——邻长、乡长、党长,形成层层管理的模式。由于这些官职在国家基层社会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加上国家给的优惠条件较多,所以有很多人都想当上“三长”,包括一些当地豪强地主。

可是虽然国家给了一定的优惠条件,但是对于上层社会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利益,可是对于当时的下层社会来说,国家给的优惠条件是比较丰厚的,因为大部分都是一些免除税收或者免除兵役的措施。

当然,这对于上层社会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主要是三长老可以掌管地方几乎所有的大小事务,有利于他们有效垄断地方,从中为家族牟利。

平时,三长需要处理的地方性事务很多,经济上,他们需要帮助国家扩户,保障国家的税收;政治性的事务上,需要抚恤外来的流民和一些贫苦的人民,负责管理他们以及处理他们的生活问题,并且管理地方公共资源,对于地方的司法也要有所干涉;在特殊的战争时期,需要时刻保持与中央的联系,随时报告地方情况等一系列事情。

由此可见,他们的事务是比较繁重的,所以有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全部顾及到,加上他们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所以在执行这些事务时会显得异常困难。

“私度之僧,皆由三长罪不及己,容多隐滥。自今有一人私度,皆以违旨论。邻长为首,里、党各相降一等”,加上这些“连坐”,使得三长在管理事务时,心理压力很大,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可能处理起来不如一些地方豪强,地方的威信力大大降低,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原有的政治意义,从而被一些地方豪强替代,自然此制度就会在北魏消失。

2、三长制的权力分配不平衡,很多地方的政治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的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比较忌讳的事,一般来说,除了特殊情况,中央给予地方上的权力都是往小的方向给。

三长制也逃不过这样的定律,三长制虽然名义上是中央管理基层社会的机关,但是实际的权力根本没有分配到位,导致很多地方性的问题,三长没有办法解决,这也是为何三长持续向地方性豪强妥协的原因所在。

为了一些国家事情,与实力雄厚的豪强结怨,并且有可能搭上自己的家族,有可能做出来的事情都得不到皇帝的认可(如果权力较大,自然不怕,用暴力手段清洗干净就好了,问题是权力很小,所以不由地会生出这些顾虑),故在这些方面的考虑下,三长只能向豪强妥协。

比如,三长老其中的一个地方职能就是维护当地治安、协助地方、缉捕盗贼、调解邻里诉讼争吵等简单工作。但是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三长对违反律法的行为只有监督和检举、以及教育和批评的权力,并没有直接的司法处置权力。

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实际的暴力处理的权力,那么所有的地方事务即使在有能力的人的处理下,也得不到一定的保障,故在处理一些事情是很受限制。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北魏统治后期,大肆使用豪强或者门阀家族的人呢充当三长,这些人往往在中央就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地方基层也被他们控制,那么整个国家的统治都是岌岌可危的。

但是在北魏后期没有办法,北魏后期,本身的威严力和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加上三长根本没有实际的权力,所以只能交给当时的地方豪强和门阀对于地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其实这是助长了地方豪强和门阀的增长趋势,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中央政府已经呈现衰退,如没有有效的地方管理,中央政府的衰弱会呈现地更明显。

逐渐地三长和豪强门阀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最后逐渐豪强门阀对于地方重新控制,三长制逐渐消失。

如果北魏当时给予三长足够的权力会不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然,这样的后果,也有可能是三长变成另一种豪强门阀,同样对于中央来讲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显得三长制的消失也就成为了一个必须的历史现象。

二、一些客观原因的发生,间接导致三长制在北魏的消失

1、三长并没有当地的豪强有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向地方豪强妥协,不利于地方发展

之前北魏实行的是“督户管理”模式,将大量的人口交由地方豪强进行管理,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的北魏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这些根深蒂固的豪强进行暴力清洗,所以只能容忍,以法律上的承认来换取他们的让步。这样的模式其实在北魏统治之前就一直在实行,自东汉以来就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差不多实行了几百年的时间。

这些豪强大族在一个地方呆了几百年的时间,自然根深蒂固,加上,这些年来战乱不断,自耕农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百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躲到了地方豪强的“坞堡”之下,对于这些百姓来说,豪强收留了他们,是有恩的。

并且在几百年豪强的引导下,他们已经习惯于听从豪强的命令行事,其实这才是主要北魏为何一开始不敢动地方豪强的缘故,因为朝代更迭过快,想要稳定百姓,就必须依靠这些人。

就算北魏后来设立了三长制,百姓对于三长的命令究竟能够执行多少?其实看情况,如果三长老与地方豪强发生冲突之时,大部分时候,百姓都会站在豪强的一边。

所以致使三长根本不敢与豪强发生冲突,因为地方基础根本不如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形成一定的妥协,如此中央一开始设置的行政目的实现率大大降低。

随着后面北魏势力日益衰弱,原来的地方门阀崛起,比如高欢、宇文泰这些人,使得豪强能够更有底气去争夺地方的控制权,三长制逐渐成为一种虚置,当然逐渐退出北魏的历史舞台。

2、均田制的逐渐瓦解,间接导致三长制在北魏的消失

史书上经常把均田制和三长制放在一起谈,后来的史学家们也是经常把这两个放在一起谈。这两个的确有很深的关系,不然不可能总是把这两个放在一起谈。

普遍性认识的均田制和三长制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了均田制就自然有三长制,只不过两者的出现时间先后在史学界中有着较大的分歧。

一开始孝文帝改革时,的确将这两个并行改革,并且取到了一定的成效。实行均田制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不至于产生较大的社会矛盾。

三长制的出现就是管理好社会组织,不至于出现较大的混乱(其实三长没有实际权力,但是能够在北魏的历史舞台上存活较长时间,其实也是有均田制的原因,均田制很好地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某些人手中的经济基础不会增长得太快,限制了权力的增长),在实行均田制时,能够有一个平稳的社会环境。

而且在三长制的“括户”也间接促进均田制的发展。后来随着北魏势力的衰弱,均田制也因为中央政府对于土地没有较大实际控制权而逐渐遭到破坏,尤其是土地兼并带来的破坏。

均田制能够实行的前提是国家对于土地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使得土地可以有一部分在国家手中,国家可以发行土地。

均田制一遭到破坏,三长制自然不能幸免,因为之前豪强门阀因为被限制土地兼并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所以只能暂时听三长的话,均田制破坏了,他们可以进行土地兼并,有了经济基础,为什么还要听三长的话?所以三长制最后也遭到破坏。

三、总结

政府制定的制度可能是时代性的,不可能是永久性的,因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社会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不同时代的政府作出的决策自然是不同的,所以到了一定的时间,某个制度或者是政策一定会消失。

参考文献:

1.《魏书》

2.《北史》

3.《南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