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弟子的学术交往

《中华读书报》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

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四大导师”中以梁启超和王国维门下弟子最多,原因在于无论政治上还是学术方面梁启超都当之无愧四人中的“老大”,而王国维则是四人中学术成就最高、治学也最精者。赵元任因所长在语言研究,不但对外语要求较高,而且要求能够运用西方现代语言学方法进行方言研究,故那些致力于传统国学研究的学生对他兴趣不大。但他毕竟是哈佛博士且有美国大学任教经历,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陈寅恪虽然和赵元任年龄相仿且同样多年留学海外却没有获得任何学位,而且他到校最晚,到清华时尚未发表真正的学术论文,名气自然不如梁王二人甚至也不如赵元任。更为关键的是他指导学生所开列题目过于专门,什么“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本研究”“蒙古、满洲之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等都是非常冷僻的研究领域,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不过陈寅恪到校后很快发表一些论文并在授课时显示出其渊博学识,甚至吸引不少教授去旁听,声望自然提高。此外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先后去世致使陈寅恪成为唯一的“国学”教授,拜入其门下弟子自然增加。

对于陈寅恪和弟子的关系,此前研究大都集中在陈寅恪如何指导学生以及学生后来是否背叛老师方面,具体人物则以对蒋天枢、刘节、汪篯、金应熙、周一良等人研究较多。故此处仅论述较少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