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古代长兵器。别名有矟、镟、长铫等。通体铁制。由矛头、矛柄、矛鐏三部分组成。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行,两面有刃,故又称“蛇矛”。另一种矛头长七八寸,形如枪头,呈棱形。其下与矛柄相接,矛柄也可以硬木制之,粗如盈把,长一丈六尺有余。矛鐏是柄尾之饰物,也有铜制者,呈锥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
矛的主要击法有刺、宕、盖、挑、扫、打、拨、截等。而矜(jīn),是矛柄的别称。汉·杨雄《方言》:“矛,其柄谓之矜。”
大矟(dàshuò):矛的一种。长二丈五尺,长刃。《南史·蔡道恭传》:“道恭为司州刺史,魏围司州,道恭于城内作土山,多作大矟,长二丈五尺,施长刃,使壮士执以刺魏人,魏军甚惮之。”
丈八蛇矛:矛的一种。矛曲如蛇,长一丈八尺,故名。《三国演义》第五回:“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矛,飞马大叫……‘燕人张飞在此!’”
马矟(mǎshuò):矛的一种。《南史·齐长沙威王晃传》:“武帝尝幸钟山,晃从驾。以马矟刺道边枯蘖,上令左右引之,应手便去。”
仇矛:矛的一种。矛头呈三叉形。《释名·释兵》:“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
长铫:矛的别名。《庶物异名》:“长铫,长矛也。”厹矛(qiúmáo)矛的一种。为三棱锋利的长矛。《诗·秦风·小戎》:“厹矛鋈錞,蒙伐有苑。”孔颖达疏:“厹矛,三隅矛,刃有三角。”
矛槊:矛的一种。长一丈八尺。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凉录·吕光》:“胡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鏁,射不可入。”现代武术中所用之枪系由矛槊演变而来。
夷矛:矛的一种。长二丈四尺。《释名·释兵》:“二丈四曰夷矛。”
竹瓦街铜矛:矛的一种。年在四川省彭县竹瓦街出土,属殷代铜矛。现存四川省博物馆。矛头构造近似现在的枪,但略长些,有曲刃,顶端有尖,侧有二刃,中为脊,两旁有槽,脊下延为骹以冒柄,骹旁铸两个半环纽,或在矛身两侧留两个小孔,用绳缚于木柄上以加固。
折树矟(shéshùshuò):矛的一种。《南史·年侃传》:“车驾幸乐游苑,侃预宴时,少府新造两刃枚尚传所雀跑步兵矟成,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观者登树。帝曰:此树必为侍中折矣。俄而果折,因号此矟为折树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