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熠熠沐争春
深秋叶枯送旧人
千年往事如眼见
闲说寄奴童年困
话说南朝《宋书》对刘裕青少年经历仅记载了短短三句话:“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记录实在太少。但仔细拆解,其信息量还是很值得玩味的。
一是这位大汉刘氏后人家庭贫穷,生活困难。
父母先后去世,只有一位继母靠微博的辛苦收入维持生存。这位无名女人究竟是为人“佣耕”,还是有家务活一技之长?历史根本没有着笔。但是她具有我们华族人共有的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当刘裕以身抵债,立契约成为“寄奴”时,在那个门阀等级森严,社会动荡的年代,她竟然克服重重困难,还清欠债,把“寄奴”赎回来,这女人的确不简单。小刘裕“事继母以孝谨称。”既有很强的“报恩”意识,更包含了对其不屈不挠,敢于直面人生这一优秀品格的崇敬与模仿。
身为“寄奴”仍然不失帅气二是小刘裕人品一般般—“不治廉隅。”
父母在世,生活穷困;父母双亡,卖身为“寄奴”。那时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不饿肚子,能活下去,是每天必须面临的头等大事。谁给一碗粥,接过来就喝;递过来半拉蒸馍,接住就狼吞虎咽;有病了就看自己的免疫力了。达官贵人风、儒、雅那一套,他不是没见到过,已经木然了。应该说给他心灵留下深深烙印的道理就是“高贵与富裕相连,卑贱与穷困伴随”,时刻面临生存与死亡的考验。
磨炼出智慧三是刘裕“有大志”。
小刘裕的“志”从何来?他的“大志”是指什么?
从中国历史来看,有许多帝王将相青少年时代都经历过磨难,但是经历同样的磨难的人,并不都能成为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不能不谈到人的“本性”,也就是个人的“特质”。有些人看到达官贵人入食肉糜,出乘高车驷马,悟出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见秦始皇慨叹“当丈夫当如此也”;但有些人悟出的道理是委曲求全,苟且偷生,终生以谄媚主人、取利求安为营生手段,我认为小刘裕属于前者。虽然跨度几百年,我感觉这小家伙有点继承了大汉刘邦的某些睿智与无赖特质。
我国古代把“大志”总结为四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这一项对不上号,只剩下后三项: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位“寄奴”还真的实现了他悟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宏达志向。
四是注意提高自身的本领。
据《宋书》记载,小刘裕还有一个身体特点:“风骨奇特。”
历史记载有点风水八卦的味道,其实按现在的理解,应该是身材魁梧,人长得也帅。是一个浓眉大眼,结结实实的棒小伙子,而且也喜欢练武,精于安排。
这个特质挺招主家喜欢,理所当然被安排负责权贵全家的人身、财产安全。有时贴身跟随,有时看家护院,并且管一帮子人,就是现在常说的“保卫科科长”。应该属于二等家奴。
既然立下“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志,卖身为奴后获得的这项“这保卫科长”的工作,就成了他提高自身无功、提升政治、军事才能的免费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