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名篇笔意赞一

书法教育名篇《笔意赞》

·黄简

一九八三年二月三日写于香港。

原载香港《书谱》一九八三年第二期,pp.73-77。

中国的书法研究,发轫于汉魏之际,至南北朝时论者渐多,书学才初具规模。这些早期书学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开始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从而进入了创作上的「自觉」时期。随著书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出现了东晋至隋唐的书法浪潮,理论和实践互相促进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故早期书学论著,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仅一百三十五字,但已把书法艺术的本质以及学书的方法均予清楚的揭示。我认为,此文在中国早期书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可说是魏晋六朝时期书学研究的代表作品,究其所论的成熟性来说,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犹如一颗晶莹灿烂的珍珠。

王僧虔是南齐时极负时誉的政治家、书法家。

他是琅玡临沂人,「书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祖父王珣,晋司徒,「三希堂」至宝《伯远帖》即是他的手迹。伯父王弘,宋元嘉中为宰辅。父王昙首,右光禄大夫。王氏原是高品大族,在江左政坛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僧虔也因而一生宦途得意,历宋、齐两朝,晚年授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永明三年薨,年六十,追赠司空,侍中如故,谥简穆,可谓备极哀荣。

他天性好静,史载「退默少交接」。好文史,解音律。为官「清简无所欲,不营财产,百姓安之」,史家誉为「实平世之良相」。

王僧虔工书。《南齐书》本传说:「僧虔弱冠弘厚,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1]此所言「隶书」,即正书。《宣和书谱》记内府所藏正书墨迹「得魏晋风气者」四十四人,「在齐则有王僧虔」。

[2]《阁帖》卷三有他的《刘伯宠帖》和《谢宪帖》,颇得钟王三昧。故米芾《海岳名言》说︰「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3]此评语对我们欣赏王僧虔的法书很有参考价值。

他行草亦胜。唐张怀瓘《书断》列王僧虔隶、行入妙品,草书入能品。唐窦臮《述书赋》评为:「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他的字并不刻意追求外形的端整,而着意于以风神动人。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指出「王僧虔书如王、谢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也正抓住了他书法的要点。在王僧虔看来,一切笔法都是为笔意服务的,这是他书法的特点,也是他书法理论的精髓。

僧虔书当世见贵,声誉雀起,甚至几于因书而害身。当时宋孝武帝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至齐,高帝亦善书,笃好不已。尝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

[4]足见他的书名之大。清刘熙载《艺概》谓「齐莫如王僧虔」,

[5]并非虚评。

相传王僧虔在书法上的贡献还有两件︰一是使用「握管法」执笔写榜书大字,

[6]二是创「虎爪书」一种,

[7]这些因与本文无关,兹不详录。

总括地看,王僧虔的书法造诣相当精深,书艺创作丰富多彩。正是这样深厚的艺术实践,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