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刘宋时,南朝与北朝的外交大抵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永初元年()至太明四年(),这一阶段南北关系的主要表现是有三次和战相继,战争不断,和平时期较为短暂,刘宋政权在外交中占据主动地位。后期是太明四年()至刘宋灭亡,这一阶段南北关系少有战事发生,和平局面较为稳定。
一、南朝与北朝的外交
1、刘宋时期与北魏的外交
刘裕死后,北魏立即出兵河南,两国对河南淮北之地的争夺也由此展开。魏泰常七年(),魏军南下进攻,次年占领了河南大部,两国间的关系破裂。由于刘宋政权初立,内部局势还不稳定,且外有西、北两方的威胁,因而选择了主动与北魏交好,以北魏来牵制赫连夏稳定外部局势,又能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的矛盾。
但北魏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和平关系,想要与刘宋政权争夺河南之地,因而两者间的友好关系仅仅持续了一年便瓦解了。刘宋第一次北伐行动以失败告终,双方的友好关系也因为文帝的这次北伐行动而破裂。北魏受到外部威胁,被柔然所牵制,而刘宋内部出现动荡。出于各自局势的考虑,他们选择交好。友好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是文帝的北伐。此后刘宋担心北魏势力坐大,故集结兵力在边境加强防范,而之后北魏的节节胜利迫使文帝积极反击进行北伐,双方交好局面被打破。
迫于外在军事政治压力考虑,刘宋与北魏大方向上维持修好关系,如刘裕时期,刘宋利用北魏牵制赫连夏势力,与北魏交好通使。而北魏在太武帝时期为避免腹背受敌,专心对付柔然进犯,不得不遣使与刘宋通好等。这种外交军事政治压力的直接压迫,使得两国之间的交好通使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时效性,外部压力一旦解除,交好通使即被打破。
因而,在这一阶段中,两国和平往来的关系并不稳定,常常伴随着大规模的交战。刘宋政权由北府集团军势力建立,皇权更为集中,军事力量较东晋时强。文帝积极地想要夺回河南失地,发动几次大规模战争。但北魏势力正值上升期,太武帝统一北方,双方对峙局面并未能一时改变。对于交好北朝,刘宋政权虽不甚积极,但由于此时国力尚可,仍处于一个较为主动的地位。
2、陈朝时期与北朝的外交
陈朝时与北朝的外交也可以分为两期,前期是陈武帝时期,陈在外交上采取与北周、北齐都交好的方针,但此时北周、北齐都想要扶植附庸于自己的势力,因而对陈的交好并没有好的回应。
在陈霸先多次击退北朝的军事进攻以后,北周、北齐才承认陈的存在。后期是陈宣帝即位至陈亡。在这个时期中,陈朝采取与北周联盟,军事上进攻北齐,助力了北周伐北齐的行动。而在北齐政权覆灭后,虽然外交上两者保持友好关系,但实则同盟关系破裂。
在三国鼎立时期,陈朝与北周交好,往来频繁,暗中与北周形成“联盟”,二者合力消灭了北齐。而当北齐覆灭后,两个政权间的争斗冲突无法避免,自然和好关系不再。而陈朝陈后主时期,政治上昏庸无能,虽然与北朝还保持着使节的友好往来,但实则已无力维持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二、南朝与北朝外交的特点
1、南朝在与北朝外交往来状态极其不稳定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政权力量对比不断变化,南朝在与北朝外交往来状态极其不稳定。战争与修好相杂,从一个长时段来看,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从刘宋与北魏、萧齐与北魏以及萧梁、陈与北朝关系表现可以看出,而刘宋、萧梁时期这种不稳定的和平关系尤为突出。
北魏势力日益强盛,刘宋深感威胁,加上文帝一心想要收复河南失地,两国终有一战。元嘉七年,文帝派大军西上,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此后双方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交好,北魏多次求婚于刘宋,刘宋几次送珍奇动物给北魏。
其间的使者往来也较为稳定,保持两年一个来回的节奏。后文帝第二次、第三次北伐打破了和平局面,损失惨重,北强南弱局面形成,双方关系也进入了冰冻期,许久未有使者往来。这个时期南北使节往来虽然频繁,但交好关系不稳定,且极为短暂。友好关系破裂大部分原因是因北魏势力的增长,有拓张土地的野心。直至孝文帝即位,才逐渐恢复友好往来。
2、皇帝专决的不可逆性
在外交决策中,皇帝专决的现象在南朝较为突出。一方面,皇帝专决能够使得外交活动更快速地不断进行,而另一方面,则常常会影响到事物发展,带来不可逆的后果,而这种后果,通常无法挽回。
刘宋时期,刘裕凭借北府军之力,先伐山东后伐关中,南燕和后秦覆灭,北魏也对其有所忌惮。即使关中后又再失,但黄河以南及山东青齐地区处于刘宋政权的控制之下,疆域在南朝四朝中最为辽阔。南朝改变了东晋主弱臣强的局面,皇权有所增强,因而在外交决策方面,皇帝的独断专行现象较为突出。
事实上皇帝也会意识到这样决断下的个人意愿太强烈,感叹“顷者不尔,每有疑事,倚立求决……岂朕寡德,所能独断。”虽然在外交决策上分有皇帝决策和群臣决策,但由于皇帝是最终命令的下达者,所以群臣决策有时候起到的作用并不如皇帝决策那么明显。
皇帝出于个人的意愿所下达的指令,常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由皇帝专决所产生的后果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非皇帝本人能够挽救。
三、南朝与北朝外交关系的走向
1、政治的稳固和动荡
政权之间的外交关系微妙而复杂,外交关系的处理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与否。处理得当,则有利于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便于政权的稳固发展,如若处理失当,则会引起动乱,为政权覆灭埋下祸根。
南朝时期的外交曾有利用对外的关系来稳定对内局势的例子。萧梁侯景之乱后,各宗室军事力量僵持,纷纷附庸北朝以寻求军事援助。萧绎送质于西魏,与西魏结为同盟,成功从西魏争取到了军事援助,消灭了一个个竞争对手,顺利登上皇位。而附庸北齐,接受北齐诏令为“梁主。”他以北齐名号登上皇位,获得北齐承认的政权。
虽然这种结交存在有一定的不平等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萧绎在这一阶段处理与北齐、西魏的外交关系上较为妥当,使得侯景之乱的宗室之争落下帷幕,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南朝的政权存在。虽然两个政权间的和平局面并不稳定,时有战争发生,但就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言,双方的外交策略总体来说还是以交好为主。
陈朝的外交策略很明确,主要交好对象就是北周,派往北齐的使者次数远远不如使者入周的数量。北周虽然有动摇,但实力与局势使其不得不选择交好陈朝以对抗北齐。这样的关系使双方都受益匪浅,陈朝在最初的动荡局面中安定下来,而北周则依靠稳定的南边关系全力对付北齐直至其覆灭。良好的外交决策能够稳固政权以促进徐图之未来的长远发展。在复杂局势下的外交更应处理得当,否则有可能迎来的就是政权的削弱甚至消亡。
2、促进经济上的交换与互市
南北虽然政权对立,但是经济交换却是无法阻隔,这是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很明显,两方政权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点。使节的物资交换,一方面是双方政权利用交换物资的独特性和质量对比,通过使节这一外交媒介进行政治上正统性之争的较量;而另一方面使节个人交换行为也在无形中交换了双方稀缺或者珍贵的物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而开辟通商互市,一能丰富百姓物资,二能提高人民经济收入,三则在危机时刻能够及时供应物资。但必须注意的是,通商互市虽然好处颇多,但同时也需加强监管和控制,官员借自身优势而谋利,不利于发展经济,也会危害百姓生活,这样通商互市于百姓于政权稳定于经济发展三方之益的就无法落及实处。
结语:
南朝与北朝的外交关系在政治上有可能影响到政权的稳固发展,处理好南北之间的外交关系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否则在可能会引起政权的动荡。在经济上,使节不管是出于个人行为还是政府意愿的物资交换在一定程度推动了经济发展,而南北双方间边境的互市有利于物资补充以及百姓的安居乐业。在文化上,入北南人对北朝的文化起到推动作用,而北朝的文学色彩也影响了南朝的文化,双方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参考文献:
《南齐书》
《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