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狮子形象有哪些变化本是汉代皇帝私有,

狮子作为大型猛兽,一直被人们视作是力量与勇气的象征,在古代的西方世界,他们没有“龙”这样的幻想生物,便将自己的崇拜都倾注于猛兽的身上。

狮子在他们的眼中,还是威望与权力的代表,比如英格兰的传奇国王查理一世,因骁勇善战,长于用兵被称为“狮心王”。

而在中国本土,最初是没有狮子的,直到两汉时期,中国打通了丝绸之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于是西域各国向汉朝献上狮子,中国于是有了狮子,开始刻画狮子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狮子在中国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狮文化”。

由于狮子仅供皇室赏玩,民间很少看到狮子,于是民间的狮子形象,就变得“虚幻”起来,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至唐代前中期,帝国趋于鼎盛,百姓也可以经常见到狮子了,于是狮子的神秘面纱又逐渐褪去,狮子的形象又显得“真实”起来。这种由虚入实的中华狮文化,值得我们仔细探寻一番。

一、两汉的狮文化

真实的狮子,应当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进献给汉武帝的。但在两汉之前,却也有文献表示当时已有狮子。

当狮子进入中国后,历代文献都将它称作“师子”,在此之前,有一种名为狻猊的动物,被后来的学者认为就是狮子。

《尚书》中这样描述狻猊:“狻猊如虢猫,食虎豹。”《周天子传》里说:“狻猊,日行五百里。”

西晋著名学者郭璞认为,狻猊就是狮子,于是在旁边批注:“狻猊,,亦食虎豹。”

我们如今已经不能知晓狻猊究竟是古人幻想出来的生物,还是真的是狮子,但这个“食虎豹”的记载,就是明显的错误了。

狮子的普遍产地在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地区,由于珠穆朗玛峰的阻隔,我们在汉朝的史书上,才首次看到“师子”的名称。

最早的向汉朝进贡狮子的国家,是乌弋山离国,它也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狮子产地。

因狮子威武雄壮,深为中国所喜,于是后来西域的国家想要同中国建立关系时,最好的礼物就是狮子。

在东汉时期,西域共四次向汉朝进贡狮子。分别在汉章帝刘炟章和元年(公元87年)和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和帝刘肇永元十三年(公元年)以及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年)。

这些都是汉代皇帝独有的。

东汉的文武大臣与皇亲国戚看到狮子后,都对这样雄武的动物表示了惊叹。

二、两晋南北朝——狮子文化的发展过渡

自东汉灭亡以后,中原大地乱作一团,在这几百年的乱世里,西域的国家仍然向中原各国献上狮子,这段时间也是狮子文化继续在中国进行发展的时期。

在其中,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是西域献狮最先遇到的国家。在道武帝拓跋珪与孝庄帝元子攸统治时期,收到过来自西域各国赠送的狮子。

这时,中国的狮子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皇家与贵族官员的墓穴中,都制造有高大的石狮子。

在北魏皇室的墓道中,还可以看到狮子的形象被描绘在壁画之中。同时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魏和南梁都修建有大量的佛寺。

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不仅大力支持佛教,甚至三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要官员花费亿万钱来奉赎“皇帝菩萨”。

在佛教地位如此高的情况下,南北两边的佛寺之中都大量刻有狮子的形象。在佛寺的门口,亦有守门的狮子。

但即便如此,狮子仍然不是大众可以见到的。而随着狮子的形象越来越多,人们对狮子的幻想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

《南齐书》记载,曾有人向南齐皇帝进献狮子皮做的衣服。但有的人说这个东西他在蜀地做生意时见过,不是狮子皮做的,而是扶拔皮。

扶拔是人们幻想中的一种带翅膀的与狮子相似的神兽。将狮子与其混淆,说明此时的人们对于狮子依然不了解。

而且在错误的文献记载、难辨真假的道听途说中,在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里,又有象征真理的佛教对其进行烘托,狮子的形象便成了一个笼罩在神秘之雾中的奇特“神兽”。

这时的狮子石雕形象,大多是经过了神化的,达到了“虚”的极致。工匠们会按照自己的想象,添加一些风纹、火焰纹以及身体两侧的大翅。

宋武帝刘裕陵门前的石狮子塑像,就是典型的神化形象,神化狮子的作用,除了彰显威武,还可以用来辟邪,极具象征作用。

三、盛唐——狮子形象的由虚入实

唐朝的盛世,让中原稳定下来,一个独立的、强大的中央在这片地区安定下来。于是西域便有了进入中原的一大要素。

唐帝国对丝绸之路的控制,也可以保护西域各国的使臣安全进入大唐,将狮子进献到长安。

由于西域至长安近万里,狮子又是猛兽,还只吃肉,因此能不能将狮子运往中国或者是否接受狮子,也成为当政国家是否国力足够的一面镜子。

唐朝时期,西域八次进贡狮子,都是在唐朝的盛世:太宗贞观六年(公元年),康国遣使奉献狮子,太宗欣然接受了这个礼物,并让虞世南为这头猛兽作赋。

虞世南在观看了这头猛兽之后,惊讶地说:“臣昔闻师子之雄武,可食虎豹,犹有不信。

今日见之,方知耳听未必虚也。”于是挥笔写下著名的《师子赋》:“其为状也,则筋骨纠缠,殊姿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钩爪锯牙,藏锋蓄锐。

弭耳宛足,伺闲借势。暨乎奋敌唇,倏来忽往。嗔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遒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吼则江河震荡。”

说它能“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倒也罢了,毕竟是见过的动物,但连“遒、巴蛇”这种传说中的动物也写上去,足以看得出虞世南对这头猛兽的敬畏了。

之后,西域的火罗国和大食国也分别在高宗显庆二年(公元年)和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年)向中原进贡狮子。武则天因为当时的种种原因,拒绝了大食国的进贡。

唐朝的最盛时期,要数唐玄宗李隆基治下的开元盛世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写出了中国封建统治历史上的高峰时期。西域在后来向唐朝进献的五次狮子,全部发生在开元年间。

开元七年,西域两次进贡狮子,开元十年,复进贡一次,开元十六年、十七年接着两年进贡狮子。

频繁地进贡,使得人们终于意识到狮子并非传说的虚幻生物,因此,狮子的形象也随之实化起来。

唐狮子后,会奖励性地给大臣们看,唐相张九龄在看过狮子后,认为它“其天骨雄诡,材力杰异,得金精之刚,为毛群之特,仡立不动,而九牛相去;耽视且嗔,则百兽皆伏。”

宫内的人多次看到狮子,便把它的样子告诉外面的人,因此民间虽看到狮子的次数不多,但还是能正确地描绘出狮子的形象。

有民间作文来描写狮子:“威慑百城,寨帷见之而增惧。坐镇千里,伏猛无劳于武张。有足不攫,若知其豢扰;有齿不噬,更表于循良。”

狮子威而不怒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记录相当接近狮子的真实形象,与之前人们所创作的狮子云纹、火纹、翅膀的雕塑完全不同。

这正随着国力的强盛,狮子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的神话色彩被逐渐抹去,它的形象也由虚到实,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狮子的形象由虚入实后,以狮子为素材的雕塑、画卷等艺术作品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不再是皇族王室的专属。

最为多见的,应当就是大门口的那一对石狮子了,除了气派,还有些辟邪的功能。与此同时,舞狮这一活动发展起来,受到人们的欢迎。

它的形象也变得可爱起来,中国的狮,就这样随着时间的变化,国力的增强,循序渐进地发展。

总结:

狮子这种大型猛兽,原产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今天的阿拉伯、印度等地区,我国最早的对狮子的记录源于周代。

但他们所说的“狻猊”究竟是不是狮子,还有待考证。狮子明确出现在中国,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进贡给汉朝的动物中包括了狮子。

由于狮子威武雄壮,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且数量稀少,这之后,狮子就成为西域各国给中原进贡的最好礼物。

由于一般人很难见到狮子,这时关于狮子的形象创作,都带有神话色彩,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神化到达了顶峰。

人们在佛寺等场所建造狮子的雕塑时,都带走云纹、火焰纹以及翅膀等元素。

至唐朝,国力强盛,更多人可以见到狮子了,于是刻画就写实起来,中国的狮子形象,就这样由虚入实了。

参考文献:

《克拉玛依学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