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年生,江苏滨海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中国山水画(技法类)、古书画鉴定研究专业毕业,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山水画作品获傅抱石奖中国画双年展“傅抱石奖”、江苏省山水画展展佳作奖、南京艺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奖等。参加水墨传承-中国画家岭南行作品展、中国水墨现场作品展、七彩世纪中国画展、青奥文化与收藏博览会书画名家提名展等。先后举办《意与山叠—刘春山水画写生展》《城外有青山—刘春山水画展》《刘春书画篆刻展》等个人作品展。著有《意与山叠—刘春山水画集》等。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书、画、印的研究和创作,试图在通境探求中以个性化的创作实践,阐发中国山水画的精神特质及其在当代承接与发展的可能性。
山水凝气韵笔墨化生动
—刘春博士的山水画品读
文/宗椿理(艺术学博士)
我与刘春兄相识,是在南京艺术学院读博士期间,刘春兄淡然如菊,温文尔雅,举手投足,尽得风流,故相谈甚洽。我原知刘春兄习书法,善篆刻,后又知他对山水画也猎及颇深,待观其画时,方知其并非戏玩,早已入化境也。
我常问刘春兄:“何为妙品?”,答曰:“气韵生动”。的确,刘春的山水画追求的正是这种意境。他的画崇尚高古,静穆澄明,悠远旷达,清奇雅致,投射出恬淡中和的苍古意蕴,很显然,这是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滋养出来并传承有序的中国绘画的生命精神。看刘春的画不觉得累,他构建的画境总是空灵洒脱,爽朗明快,有一种灵气往来于画幅之中。刘春博士在他的画中孜孜不倦追求着“气韵生动”的画境,渴望能为其赋予时代的形式与价值。
中国山水画是极讲究“气韵生动”的,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六朝,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缘》中提出了“气韵生动”,是专指绘画的,同代的萧子显在他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出“气韵天成”,是专指文章写作的,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论画六法》中所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是最符合谢赫的本意的。宋代的韩拙、陈善,清代的方薰山、邹一桂都对“气韵生动”有过不同层面的绝妙品评。
微云山色底/96cm×96cm/年/纸本设色
“气韵生动”既是绘画观念又是绘画技法。从绘画观念上讲,就是将作者的活泼思想与自然界的勃勃生气相结合,将人的生命精神与自然的生命精神相融合,解决绘画中常出现的神形分离问题。从绘画技法上讲,一是在勾画草木以及衣饰的线条时,顺应动势来强调和呈现物象的动态,二是用变化重复的线条来强调物象的神态。两种技法交汇使用,达到映衬、对比的视觉效果,由此表现出的气韵,不仅仅是笔墨技巧上的气韵,更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精神,气韵使得整幅画面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动人心魄的人文意境,触动观赏者内心深处的幽微。
请看刘春的作品---扇面《独清图》:在画面的右侧有两棵树,只占据画面四分之一,后景是一棵纵向挺立的苍老古树,树干挺拔,沧桑斑驳,直指天穹。前景是一棵横向溢出的、由顺向与逆向弧形墨线组成的新树,树干光秃曲折,回环往复,清淡苍凉,韧劲十足,顺动势而舞,用深墨和淡墨描绘的极具弹性的旁枝横斜,枝叉繁复,在苍凉中凸显着生命底层的欢欣。这种环旋重复且又变化动荡的意象之树构成了整个画面的感情中心。当你眯起眼睛再看前景这棵树时,你会觉得这横向斜出的树干很像一首小夜曲的五线乐谱,跌宕回环,头尾映照,顺时飘荡而进,纷繁复杂的变调顽强的重复着主调的意图。在《独清图》画面的左侧,几抹淡墨横空成山,落笔为云,变化出淡然的意蕴,反使右面的古树新枝更显寥落而生动。值得称道的是题款与铃印,作者顺着扇面上缘的弧线落下题款,将左右画面有机的链接在一起,两方铃印巧妙的增加了画面左侧的厚度,使整个画面自然趋于平衡。这样一来,既为画面中部创造了广阔的留白,又给观赏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极具魏晋意趣。
独清图/27cm×60cm/年/纸本水墨
观看刘春的画,总给人以荒寒寂寥之感,然而在这荒寥之后,我读出的是他藏于心底的热烈的生命意识。刘春常用淡墨涂抹出“轻烟淡岚”,了了几笔便烟云竞出,这种笔法的运用显然也是出自古意的。郭熙说:“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故山得水而润,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点化出‘烟云’的意蕴。王逊先生说“山水画情感的表现,主要靠云烟,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这也许是对画境烟云最直白的表达了。董源的《潇湘画卷》笔触轻松跳荡,柔润温雅,墨色淋漓,烟云流荡,所表现的就是这种境界。米芾的《潇湘奇观图》中茫茫云海烟云奇幻,群山浮动朦胧隐约,烟云扑面恣意混莽,所表现的是同样的情怀。
在中国画家的思绪里,气乃命之根,衍化流畅方为自然之本。要赋予画之生命,必须通过气象氤氲去捕捉大自然的生机活力。而中国山水画的渗化性特点为再现自然之气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氤氲滋蔓的淋漓墨色,使极难描绘的烟云雾霭跃然纸上。故而,“轻烟淡岚”“烟润飘渺”被提高到了表现大自然生命节奏的高度。他们认为,湿润的流岚最能表现大自然滋润混沌的生命,岚烟飘渺,使人们同样飘渺的意态落实到具体的笔墨中。我想,这也是刘春山水画追求的至极目标吧!
在刘春的画中,常以冷的韵味,寒的格调来表达荒寒寂寥之意。例如刘春的《风在哪个方向吹》《》,这种画境表达同样源之自古意。王伯敏先生说:历代大家的作品“总是给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之感,追求一种‘无人间烟火’的境界”,《宣和画谱》卷十中录有26幅王维的雪景图,都是以“冷淡荒寒”入画的。五代时期,“冷淡荒寒”的意趣成为画家的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到北宋“冷淡荒寒”风格开始转向宁静、空灵、悠远、萧疏,似乎更具文人气质。至元、明、清,中国画“冷淡荒寒”的画境已成定势,成为中国画独有的生命精神。实际上,“冷淡荒寒”要赞颂的是生命的崇高,是对传统文人孤独、寂寞、清高、孤傲的心灵的慰藉。这些心灵的巨匠们用“荒寒”的画境吟唱出生命的颂歌。刘春博士也是这样的“歌者”之一,因为对绘画的挚爱使他渴望做一个“默然”的歌者。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这个异化世界里,去遥领世界深秘的回音,唯靠一颗宁静淡然的心灵。如何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给生命赋予诗意、给生活赋予憧憬,给思想赋予形式是每个人亟待深思的问题。从这一维度上说,刘春博士的山水画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社会意义,一种人文关怀,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将艺术溶解在社会组织中的新型文化人。
书画本是“遗憾的”艺术,“心手不一”在所难免,刘春博士的山水画自然也有不尽意之处,他在赋予中国山水画新形式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纠结与困惑,但是,我仍然欣赏他执着的努力和高远的志向。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马士达先生说的好:“我看好刘春,今日春色满园,未来将硕果累累。可望成为大手笔!”
作品欣赏:山水幻行系列·夏霖写生·大龙瀑/42cm×56cm/年/纸本水墨
山水幻行系列·查济写生·水曲人家/42cm×56cm/年/纸本水墨江南亦清远/46cm×68cm/年/纸本水墨山水幻行系列·庐山写生之二·如琴湖/42cm×cm/年/纸本水墨
水木适兴系列:雪溪未染遙相看/直径40cm/镜片水墨/年/纸本水墨
水木适兴系列:雪溪未染遙相看/直径40cm/镜片水墨/年/纸本水墨
水木适兴系列:水木不语随清远/直径40cm/镜片水墨/年/纸本水墨
你氤氲我淋漓(横看)/35cm×cm/年/纸本水墨
丨七丨零丨后丨水丨墨丨
uimo
邮箱:yishubul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