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华录》到《苍兰决》近年来精致风雅的团扇似乎已成为古风影视剧中女演员们的“标配”那么古代的美人真的都爱拿一把团扇吗?从古至今团扇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哪些变化?它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东方审美?早在汉朝,就风靡一时我国自古就有“制扇王国”的美誉。关于扇子最早的记录是舜帝时期的“五明扇”。这种扇子形状如“阖”,用植物叶子或禽类羽毛制成,作障日引风之用,也称“障扇”,一般为长柄,在贵族出行时由侍从手持。到了殷商时期,扇子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当时的用扇制度十分明确: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禽类养殖业的兴起,不少百姓也开始用羽毛扇来纳凉。战国时期出现了团扇的雏形——“便面”,形如半规,又名“户扇”。最早以细竹篾为材。当时的“便面”为单面扇,扇柄位于扇子一侧,用起来并不方便,于是人们将扇柄改至中间,扇面两边对称,后逐渐演化为椭圆形、圆形扇面。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扇面改用洁白细密的生绢以及绫、罗、纱等。洁白的扇面加上圆形的形制,形貌“明明如团月”,因此,当时的人们将其叫作“团扇”,也称“纨扇”或“绢扇”。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汉代的扇子种类非常丰富,有罗扇、绢扇、续扇、碧纱扇、蝉翼扇等,而团扇风靡一时,成了每家每户必备的用具。在这之后,团扇还“进化”出了新的版本。原来,团扇虽美,其收纳和携带却不太方便。于是,一种折起后可放在腰间而打开后与团扇无异的“腰扇”便诞生了。关于腰扇最早的记载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元朝时胡三省注:“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腰扇”的说法就来源于此,以其方便卷舒,可系于腰间而得名。宋徽宗带头画扇面今天的团扇大多形态丰富,图案雅致。其实,这也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丰富不断发展而来的。汉朝推崇洁白素雅的团扇,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里的“纨素”就是没有任何装饰的团扇,与当时“清净无为,顺其自然”的观念十分契合。魏晋南北朝后,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仿生意识,于是团扇的形制又演变出多角多边的扇面设计,如椭圆、六角、梅花、梧桐、芭蕉等形状。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在扇面上题诗作画。《齐书》中说,南朝时即有人“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览万里之遥”,这是文献中记载的较早的山水扇面。烟岫林居图页夏圭当时公卿大臣、后宫嫔妃等不惜重金购买新颖的绢制团扇,团扇成为奢靡之风的代表,以至于东晋孝武帝专门为扇子颁布过一条法令,禁止民间绢扇的流通。直到唐以后,团扇扇面的形式日渐丰富,出现细洒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唐末宋初之际,刺绣技术不断发展,并开始应用于团扇的扇面上。到了宋朝,书画团扇风靡一时,扇面绘画的创作水平达到了顶峰。宋徽宗还曾带头创作扇面,其中《枇杷山鸟图》扇面流传至今。据记载,在宋徽宗的带领下,天下画家名手纷纷研习笔墨,经营画扇,场面蔚为大观。枇杷山鸟图页赵佶明清时期,团扇受皇室喜爱以及文人的推崇。清朝开始,匠人们将缂丝、刺绣和彩绘三种工艺结合进行制作,丰富和提高了团扇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和立体质感,团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高峰。手工制作的缂丝团扇入诗入画,入戏入舞最初,团扇的主要功能是纳凉避暑,但后来,随着制扇工艺的发展,短柄团扇愈加地精致小巧,展现出亲和、风雅的气质,其功能也逐渐具有个人装饰意味,演变成一种传达礼仪、风度之美的雅器。“佳人含笑掩朱唇,才子轻摇手攀月”就生动地描绘了团扇在不同人群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女子一般将其用来遮掩面部,体现含蓄之美,而男子摇扇则比喻成用手去攀摘月亮,含有折桂登科之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唐朝之后,团扇流行甚广,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民间女子,抑或是文人书生,都会使用团扇,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对团扇的描写。李白在《中山孺子妾歌》中写有:“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白居易的《雨后秋凉》曰:“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写道:“殿头日午摇纨扇,宫女争来玉座前。”团扇成为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捣练图(局部)在唐代人物画中,团扇还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有作为帝王“掌扇”的、妃嫔“障面”的,也有作为贵妇摆动姿态表现伤感落寞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挥扇仕女图》等绘画作品中均出现了较多的手持团扇的东方女性的形象。两宋时期,团扇进一步平民化和商品化,在宋词中,单是描述团扇的词句就有多处。如苏轼在《贺新郎》中写道:“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晏几道在《解佩令》中有:“玉阶秋感,年华暗去。掩深宫,团扇无绪。”一把团扇,被词人们赋予了无限的情思。到了明代,在文人的仕女画中,纨扇仕女的艺术形象大量出现。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和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是其中的代表。另外,团扇在戏剧、舞蹈表演中的使用也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扇舞应用在乐舞之中,团扇也因此成为一种表演性乐舞道具。而其作为戏剧道具的应用则主要是在戏剧《桃花扇》之后。古往今来,团扇在变化、发展与融合之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审美意蕴。或许,正是团扇的包罗万象成就了其生生不息的东方之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作者:肖雅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