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坚守在这个忙碌的春天里,用了十来天的碎片时间及休息时间,选题、构思,终于备出了《桃花源记》,前些日子在课改大会上借班上课,完成了公开课《桃花源记》的教学。但,至今,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仍萦绕在我心间。想那陶公,对于理想信念,对于人格尊严,一生孤独的坚守,我的内心就充满悲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刘宋王朝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太元时期,政治昏暗,短短21年时间就发生过大大小小60多场战争,百姓流离失所。有诗为证: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战乱不断,尸骨遍野,失去丈夫的女人与日俱增,惊恐的孩子和母亲躲在树林,野兽在房子里上蹿下跳,权贵们却在争名夺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果说,离乱纷争是社会的悲剧,那么,生不逢时则是陶渊明的悲剧。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父亲早逝,到了陶渊明,家境日渐衰落。生活虽然贫穷,但他少年时期思想乐观开朗,颇有雄心壮志:“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固常在,骞翻思远翥。”他怀着大济苍生的宏愿,于二十九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以后他还做过镇军参军,建成参军等地方军阀的幕僚。看到天下大乱,他希望尽读书人的职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人理想。但担任这些职务的时间都不长,都因不能与权贵们同流合污欺压百姓,而几度仕而隐,隐而仕,终于在他41岁时,失望至极,彻底与仕途“息交绝游”。41岁,正是一个男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期,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但仅仅83天,他便拂袖而去。《宋书陶潜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当时官僚腐败,索贿受礼风气极差,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向来看不惯督邮这种倚官仗势假督查实索贿的人,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恭恭敬敬对这个督邮行拜见礼,他厌恶极了官场上这一套虚伪的规矩,就更受不了。他长叹一口气说道:“我不能为了县长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种势利小人鞠躬作揖。”于是,印绶交还,离开了只当了83天县令的彭泽县。是啊,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的思想在于自由。当陶渊明所从事的事业有违于己愿时,他宁愿舍弃,也不能同流合污。他太清醒了,不能做个达者兼济天下,那么就做个穷者独善其身吧。于是,他选择了余生归隐田园。放弃已经拥有的万千繁华,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没有大智慧、大勇敢是难以做到的。大智慧就是你对人生想透了,大勇敢就是说即使仕途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利益,你也果断不要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挪到今天,设想一下,一个做县长的人甘愿又果断的抛弃现拥有的一切,到田里种地,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是很困难的,不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做不了这样的选择。曾经有人说他是消极避世,我也曾认同,但后来了解陶公更多之后,才知道他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只有在田园中,他才能释放自由的个性,呵护自尊的心灵。所以,陶渊明的归隐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捍卫,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对心灵自由的坚守。这其实是一种处世方法。远离尘世喧嚣,远离尔虞我诈,隐居生活自由随性,他为什么还要构想一个桃花源呢?他55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刘裕欲用毒酒毒死皇帝,不成,又找机会用棉被捂死晋恭帝,东晋就此灭亡。陶渊明曾经做过刘裕的参军,又是功臣之后,秉承儒家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当他知道这个消息,内心会是怎样撕裂般的悲愤疼痛?他彼时那种哀伤是凝固地化不开的。群臣和士大夫都赶快去趋炎附势,寻求依托,只有他像一片孤云寻找着自己的方向。面对黑暗动乱的政局,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陶渊明即使有补天之才,凭着一己之力,他又能怎样?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就只能坚守自己的初心,于是,他只能在心中存有一个伟大的构想,在《桃花源诗并序》中,他勾勒了一个幸福美好的所在,一个富裕和乐的社会。“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鸡鸣犬吠,一派生机。男耕女织,勤劳致富。这是一个美丽的社会。这是一个富饶的社会。这是一个勤劳的社会。这是一个祥和的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饥荒,没有贫穷。最重要的是,老人孩子,自得其乐。有人说,看一个社会文明与否,就看其怎么对待老人和孩子,所以,这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这还是一个民风淳朴的社会。君不见“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吗?来的客人,不是一家的客人,而是全村的客人,家家户户都要邀请到家里去,酒食款待,毫无戒备,厚道淳朴如斯。对于陶渊明来说,那些想拥有却不能拥有的,就成了心底深处永远的念想。这个念想在现实中无处安放,就只能放在了《桃花源记》中。这些,在今天是容易实现或者已经实现好久的事情,但对于陶渊明呢?只能是个梦。所以,我心疼。“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个桃花源,他不让任何人找到,不让任何人打扰,不让任何人诱惑,他是铁了心的坚守,这就是他一个人的精神寄托,这是他对理想的坚决捍卫。举世皆浊我独清,不能同流,不能合污,不能改变,不能无视,那就只能铁定心捍卫初心。他改名为“潜”,潜,代表永不出仕。这是一种多么深重的孤独,这是一份多么苍凉的无奈。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多么艰难,碰得头破血流最后都磨得圆圆。你加班,有人会说你好强,却不知你只是为了达到你心中给自己定下的要求;你没早到,有人认为你不敬业,却不知你每天都是深夜才下班;你用情怀老实奉献,有人会说你好傻没有花样博人眼球;你不阿谀奉承,有人会认为你不懂事;你独处,有人会说你好凄惨;你说你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别人会说你没有爱好真无趣;你在别人都在说着开心的假话时选择离开或者保持沉默,别人会想你怎么这么木讷;你看不惯有些风气,有人会说你迂腐清高;你没谈恋爱没结婚,有人会说你眼光太高或者说你有毛病……时间长了,为了迎合大家,为了趋于世俗,也为了明哲保身,你就慢慢改变了。所以,像陶渊明那样坚守到最后的人,能有多少?陶渊明在庐山脚下干干净净活了一辈子,也坚守了一辈子,这不是具备一般文化修养的人能够做到的。他高洁的一生至少启示我们:生活在有能力保护每个公民的社会,是我们的幸运。那就首先应该过好眼前的苟且,更应该坚守我们的远方,我们的诗。无论遭遇什么,都要怀揣希望,风雨兼程,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内心最初的梦想。不论受到物质欲望多大的冲击,都不应忽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应该以大智大勇的态度坚守自我的精神和灵魂,活得踏踏实实。人如果完全把坚守的理想放弃了,那是很危险的。一个人放弃了就是一个人的堕落,每个人都放弃了就是一个社会的堕落,一个民族放弃了就可能是它在未来的历史中消失的前兆,这是肯定的。在心中为自己坚守一方世外桃源吧!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生命不息,念想不灭,那艘迷失的小船儿,不管放逐在何方,都有归途可期。——END——陈祯工作室
字字皆辛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