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出版

百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161210/5112506.html

百衲本二十四史

[西汉]司马迁等撰,张元济编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7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00元(全册)

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上自《史记》,下迄《明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清朝初年约四千余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详细的史学作品。清代最通行的“二十四史”,是乾隆年间刊行的“钦定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即“殿本”。殿本版式疏朗,刻印精良,但是校勘不够审慎,存在误字、衍字、缺字甚至是整段文字脱失的情况,而且,由于殿本的编纂官皆属御用史官,不得不为帝王所左右,史实记录上也有一些缺憾。晚清时,又出现了由各省官书局刊刻的局本,广为流传,但仍以殿本为依据,存在不少问题。民国初年,张元济先生耗费巨资搜访宋元善本,通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推出了影印版的“二十四史”。因各书底本多残缺不全,不得不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犹如僧侣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主要影印底本分别为:1、史记。宋庆元建安黄善夫刊本。2、汉书。宋景祐刻本。3、后汉书。宋绍兴刻本配元覆宋本。4、三国志。宋绍熙刻本配宋绍兴刻本。5、晋书。宋刻本配其他宋本。6、宋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7、南齐书。宋蜀刻大字本。8、梁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9、陈书。宋蜀刻大字本。10、魏书。宋蜀刻大字本。11、北齐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12、周书。宋蜀刻大字本配宋刻元明递修本。13、隋书。元大德刻本。14、南史。元大德刻本。15、北史。元大德刻本。16、旧唐书。宋绍兴刻本配明闻人铨覆宋本。17、新唐书。宋嘉祐刻本配其他宋本。18、旧五代史。吴兴刘氏刊原辑《永乐大典》本。19、五代史记。宋庆元刻本。20、宋史。元至正刻本配明成化刻本。21、辽史。元至正刻本。22、金史。元至正刻本配元覆刻本。23、元史。明洪武刻本。24、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其中除《旧五代史》《元史》《明史》等数种以明清时的版本作为底本外,均以宋元版为主要底本。百衲本对殿本、局本中的谬误有所匡正,对历史研究的功绩有目共睹,影响深巨,曾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中国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百衲本二十四史自问世以来,曾数次被影印出版,惜多为宣纸线装本,价格不菲,不便学者购藏利用;其余则以缩印本居多,其中质量较好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商务印书馆的精装二十四册本,但年代既久,流传益少,已属罕见。此次影印出版,采用张元济先生所编《百衲本二十四史》最终定本为底本,高清电分扫描,纯质纸印刷,力求再现这部珍贵大书的原貌。为了便于当下读者的稽查,编成了总目录两册,可轻松查阅到书中的每一个篇目。

编者简介

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原籍浙江海盐。清光绪十八年()进士,授庶吉士,任总理事务衙门章京。年参与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被革职,后任上海南洋公学总理。年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在他主持下,“商务”从一个印书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他推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大批外国学术、文学名著,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建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主持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对保存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著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中华民族的人格》等。

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序

昔司马温公尝言:少时惟得《高氏》小史读之。自《宋》讫《隋》正史,并《南》、《北史》,或未尝得见,或读之不熟,今因修南、北朝《通鉴》,方得细观。章实斋又言:《通鉴》为史节之最粗,而《纪事本末》又为《通鉴》之纲纪奴仆。尝以此不足为史学,而止可为史纂、史钞。由是言之,为学不可不读史,尤不可不读正史。

正史汇刻之存于今者,有汲古阁之十七史,有南、北监之二十一史,有武英殿之二十四史。南监本多出宋元旧椠,汲古开雕,亦称随遇宋版精本考校,然今皆不易致。北监本校勘未精,讹舛弥甚,且多不知妄改,昔人久有定评。其为世最所通行者,莫如武英殿本。数十年来,重梓者有新会陈氏本,有金陵、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局儳配汲古合刻本;活版者有图书集成局本;石印者有同文书局本,有竹简斋本,有五洲同文局本。先后继起,流行尤广。

惟是殿本校刻,虽号精审,而天禄琳琅之珍秘,内阁大库之丛残,史部美不胜收,当日均未及蒐讨,仅仅两《汉》、《三国》、《晋》、《隋》五史,依据宋元旧刻,余则惟有明两监之是赖。迁《史》,《集解》、《正义》多所芟节,《四库提要》罗列数十条,谓皆殿本所逸,若非震泽王本具存,无由知其妄删。然何以不加辑补?琅邪章怀两《汉》旧注,殿本脱漏数字乃至数百字不等。宋嘉祐时校刊七史,奉命诸臣,刘、范、曾、王皆绩学之士,篇末所疏疑义,备极审慎,殿本留贻,不逮其半,实则淳化、景祐之古本,绍兴、眉山之覆刻,尚存天壤,何以不亟探求,任其散佚?是则检稽之略也。

《后汉续志》别于范书,殿本既信为司马彪所撰,而卷首又称刘昭《补志》,且并为百二十卷,厕八志于纪、传之间。国志鼎立,分卷各殊,殿本既综为六十五卷,而三志卷数,又仍各为起讫。其他大题小题之尽废旧式者,更无论矣。是则修订之歧也。

薛氏《五代史》辑自《永乐大典》及其他各书,卷数具载原稿,乃锓版之时,悉予刊落,后人欲考其由来,辄苦无从循溯。又诸史均附考证,而《明史》独否,虽乾隆四十二年有考覈添修之诏,而进呈正本,迄末刊布,且纪、志、表之百十六卷,犹从盖阙。是则纂辑之疏也。

蜀臣关羽,传自陈寿,忽于千数百年后,强代秉笔,追谥忠义。薛《史》指斥契丹,如“戎王”、“戎首”、“玁狁”、“贼寇”、“伪命”、“犯阙”、“编发”、“犬羊”等语,何嫌何疑,概为改避?又明修《元史》,洪武二年,先成本纪三十七,志五十三,表六,传六十三,目录二。翌年续成纪十,志五,表二,传三十又六,厘分附丽,共成二百一十卷。一见于李善长之表,再见于宋濂之记。殿本则取先后成书之数,并为一谈。李表既非原文,宋记复失存录。是则删窜之误也。

南齐、巴州之志,桂阳、始兴二王之传,蜀刻大字曾无阙文。果肯访求,何难拾补?然此犹可曰孤本罕见也。宋孝宗之纪、田况之传,至正初刊,均未残佚,而可以一则窜合二字,充以他叶;一则脱去全叶,文理不贯!然此犹可曰初版难求也。《金史·礼仪志》、《太宗诸子传》,初印凡阙二叶,嗣已出内府藏本校补矣。而后出之本,一乃补自他书,一仍空留素纸。其他少则一二句,多至数行数十行,脱简遗文,指不胜屈。犹不止此,阙文之外,更有复叶,如《宋史》卷三十五之《孝宗纪》、《元史》卷三十六之《文宗纪》是。复叶之外,更有错简,如《元史》卷五十三之《历志》是。此则当日校刻诸臣,不能辞其粗忽之咎者也。

长沙叶焕彬吏部语余,有清一代,提倡朴学,未能汇集善本,重刻十三经、二十四史,实为一大憾事!余感其言,慨然有辑印旧本正史之意。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每有所觏,辄影存之。后有善者,前即舍去。积年累月,均得有较胜之本。虽舛错疏遗,仍所难免。而书贵初刻,洵足以补殿本之罅漏。诵校粗毕,因付商务印书馆,用摄影法覆印行世。缩损版式,冀便巾箱。真面未失,无虑尘叶。或为有志乙部者之一助欤!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海盐张元济

内页书影

来源:中国书店

排版:文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