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伟从黄鹤楼到凤凰台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江山秋色图(局部)南宋赵伯驹绢本设色55.6X2.2cm故宫博物院藏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这篇文章就从这两首我们熟悉的作品出发,来考察一下盛唐时期题写名胜的诗篇及其相关问题。

因为涉及名胜,这里所说的题写,通常与登览、宴饮、访古和行旅等场合相关。从写作方式来看,可以一并归入即景诗或即事诗的范畴。顾名思义,题写是以所写的名胜为题,也具有潜在的表演性和展示性,往往与题壁的书写行为和物质条件密不可分,尽管事实上并不总是如此。

名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历史名迹到风景胜地,都包括在内。不言而喻,名胜离不开文字书写:一处地点总是通过书写来指认、命名、界定和描写呈现,并因此而成其为名胜。而书写的名胜也同时构成了文本化的风景——人们往往最早在诗歌中遭遇名胜,甚至从来也没有亲临其地。

题写名胜不自初盛唐始,但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又远过于从前。诗的全盛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南北统一所带来的地域版图的拓展、历史名迹的确认与重新确认,以及新的地标建筑的出现,给诗歌题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而题写名胜又反过来重绘了盛唐诗坛的版图,并且引出了新的问题,涉及古典诗学的一些核心观念。

这就是题写名胜这个题目的由来。

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并与之竞争的,但他竞争的对象又不限于《黄鹤楼》。这个例子提供了切入盛唐诗坛的一个路径,让我们直接感受诗人的压力与动力、他受到的影响与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可以依据作品之间的互文性关系,来绘制当时的诗坛版图。

沿着李白所提供的这条线索前后推延,一路上会遭遇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从文本化的名胜是如何构造出来的,题写名胜提出了哪些挑战,又引起了怎样的回应,到重新理解和估价古典诗歌的写作实践与批评话语的一些核心问题。

这其中包括即景诗写作的理想范式与经验基础,也就是"场景诗或场合诗"(occasionalpotry)关于即景题咏的假定和在场写作的预期,因为这些假定和预期暗含了价值判断:唯有亲临现场,触景生情,才能确保登览题诗作为即兴写作的真诚性与未经媒介的直接性。

但这不过是一个规范性的命题,而实际上,我们却不得不经常处理缺席写作的可能性与诗歌作品的互文性现象。此外还涉及创造与模仿、因循与竞争、文字书写与物质文化,以及诗歌题咏与题咏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其他相关问题。

这些问题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但又自有内在的理路可循,环绕着古典诗歌范式的核心特征而展开。我们就从具体的作品出发,看一看这次行旅最终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一路上又会有哪些收获。

一、从《登金陵凤凰台》开始:李白与崔颢的竞技

首先来看一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通常认为是作于李白的晚年,即年,也就是他过世的前一年。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政局依旧动荡。所以最后一联的"浮云蔽日,长安不见",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只是一个眼前看到的风景,还是一个隐喻,暗含了对时局的忧虑,也表达了故国长安之思。

另一个说法是这首诗写于李白年遭谗言,被赐金还山之后,具体的写作时间大致是年[2]。在这个语境里,浮云蔽日的政治寓意,也不难理解,甚至更为恰当,因为它出自汉代陆贾的《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看起来还是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李白最早一次游金陵,是至年。之后的三年,他基本上就在这一带逗留,也留下了不少诗篇。除了这首之外,还有一首写到了金陵凤凰台,题目是《金陵凤凰台置酒》,作于年前后。

我这里所关心的,是这座凤凰台与诗歌题写的关系。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登临"、"游览"类。《千载佳句》卷上作《题凤台亭子》。因为是登览名胜,自然包含了"题咏"之意。是否题写在了凤凰台上?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无法求证。题目上的这座金陵凤凰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所在?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宋书?符瑞志》的中篇里面,讲的是南朝宋文帝元嘉14年月,有二鸟集于秣陵民王顗园中李树上,看上去十分奇异,大如孔雀,文彩五色,于是被指认为凤凰。我们知道凤凰本无其物,但因为表示祥瑞,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得知大喜,就上报给了朝廷。结果呢?"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凰里",[4]凤凰之名,由此而来。但文中说的是"凤凰里",并无一字提到凤凰台。

事实上,在李白之前,似乎没有看到题写凤凰台的诗作。或许有过,但没有流传下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南宋的一位文人林希逸甚至说:"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诗也。"[5]他强调的是,凤凰台之所以成名,正是因为李白的题诗,而不是相反。

这句话当然也可以做更宽泛的理解,借用清人赵翼(-)的话来说,正是"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6]。这就把我们引到了这里讨论的题目上,那就是"题写名胜"。至少可以说,名胜因为诗歌题写而成其为名胜。诗歌参与创造了名胜,也包括名胜周围地点和建筑的命名,这是第一点,后面还会读到其他的例子。

第二点,李白也因为这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而在这一名胜之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以这样的方式一劳永逸地占领了金陵的凤凰台,获得了对它的永久性的拥有权。后来的诗人写到凤凰台,都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提到李白的这篇诗作,并向他致敬。

回过头来看这首诗,也不难发现它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