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讲述水经注作

郦道元的家到底在哪儿?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郦亭人。道元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士族官宦世家。他精通儒学、地理、文学,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著《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在今天的大多数文学史著作中,郦道元却被误作“范阳涿鹿人”。这一错误,是由《魏书》、《北史》将其父郦范误作涿鹿人而以讹传讹所致。

《魏书》载:“郦范……范阳涿鹿人。”《北史》载:“郦范字世则,范阳涿鹿人也。”考《魏书·地形志》,北魏有涿县而无涿鹿县。涿县属于范阳郡,《魏书·地形志》:范阳郡领县七:涿、固安、范阳、苌乡、方城、容城、遒。也许《魏书》漏载了涿鹿县,因为郦道元《漯水》“又东过涿鹿县北”句注中有涿鹿县的记载:“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

但是,郦道元在《巨马水注》中明确记载了他家乡的所在地:“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东南流迳遒县北,又东迳涿县郦亭楼桑里南”。由此段文字,尤其是“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与“涿县郦亭楼桑里”两句,可以看出,郦道元分明在说其家乡在涿县的郦亭。

正因为郦亭是其家乡,他才十分熟悉那里很小的地名,如先贤乡、郦亭、郦亭沟、楼桑里。“亭”是在乡与里之间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所以,郦道元实为范阳涿县人,而非涿鹿人,盖《魏书》、《北史》中衍一“鹿”字。

郦道元生于何时?

郦道元生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学人均据道元在《巨洋水》注中有“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之句加以推断,但结论不一。清人杨守敬认为道元“生于太和九年(年)”。考《北史·郦范传》,道慎为道元四弟,正光五年()卒,年三十八,当生于太和元年()。而道元袭父爵必为长兄,生年只能在太和元年或之前,绝不会在太和元年之后,太和元年是其生年的最晚可能时间。

如果道元与其二弟、三弟、四弟均为同母弟兄,则生年的最晚时间只能是延兴五年()。显然,杨氏之说误矣。陈桥驿认为其“出生或许在延兴二年()”。段熙仲则认为其生于皇兴三年(年)。曹道衡、沈玉成经过考证赞同段熙仲之皇兴三年说。

就现有的材料来看,还不能考证道元生年的确切时间。上述各说,除杨氏之说外,相差不多,估计都较接近郦氏真实的生年。郦道元的卒年为孝昌三年()。《魏书·萧宝夤传》载:孝昌三年“十月……遣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宝夤谓密欲取己,弥以忧惧。……道元行达阴盘驿,宝夤密遣其将郭子恢等攻而杀之”。由这一记载可知,郦道元于孝昌三年十月,为萧宝夤所害。

郦道元欢乐的童年是随父亲在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度过的,当时其父任青州刺史。《巨洋水》“又北过临朐县东”句注曰:“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间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又如《淄水》“又东过利县东”句注曰:“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由此可见,郦道元自小就有喜爱山水的天性,其童年“欢情”于、“极游”于青州山水。

“宦海沉浮”的开始

郦范死后,由郦道元嗣爵永宁侯。太和十六年(年),郦道元由永宁侯例降为永宁伯。《北史·郦道元传》:“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魏书·高祖纪》:高祖“十有六年春正月……乙丑,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道元为异性侯,例降为伯当在太和十六年。

郦道元具体在何年出仕不得而知,但太和十七年()他已踏上仕途,在尚书供职,然后历任尚书祠部郎、尚书主客郎、治书侍御史、颍川太守、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仕宦生涯约二十余年。

太和十七年,郦道元在尚书供职,任尚书祠部郎。《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句注曰:“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迳见。”据《魏书·穆罴传》:“(穆罴)后征为光禄勋。随例降王为魏郡开国公,邑五百户。又除镇北将军、燕州刺史”,又考《魏书·拓跋丕传》,推知:至迟于太和十七年,穆罴已降宜都王为开国公,又任燕州刺史。

因此,此时或之前,穆罴仍为宜都王,而道元时任尚书祠部,故太和十七年,道元已供职于尚书。祠部郎,是掌宗庙礼仪等礼制的官。看来,道元和其父郦范一样,娴熟于儒学。

太和十八年(),道元任尚书主客郎。主客郎主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在秋季七、八两月,他以主客郎的身份,从高祖拓跋宏北巡朔州、怀荒、柔玄、抚冥、武川等边地(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河水》“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句注曰:“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又注曰:“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迳涉。”

据《魏书》载,太和十八年,“秋七月……壬辰,车驾北巡。戊戌,谒金陵。辛丑,幸朔州。……八月……甲辰,行幸阴山,观云川。丁未,幸阅武台,……辛酉,幸抚冥镇。甲子,幸柔玄镇。乙丑,南还。”同年,“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治书侍御史”。考《魏书·高祖纪》,太和十八年二月,高祖“车驾北巡……壬申至平城宫”,回到京师。

又考《魏书·李彪传》,“车驾还京,(李彪)迁御史中尉”。太和十八年,李冲《弹劾李彪表》有曰:“臣辄集尚书以下、令史以上,并治书侍御史臣郦道元等于尚书都座”。所以,太和十八年,道元从高祖北巡还京后,因御史中尉李彪的援引,又任治书侍御史。

太和十九年(),郦道元受李彪牵连而遭免官:“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考《魏书·高祖纪》与《魏书·李彪传》,太和十九年春,李彪被除名归乡,道元应同时免官。

景明(—)中,郦道元出任冀州(今河北冀州市)镇东府长史,为政三年。这是冀州刺史的佐官。《北史·郦道元传》:“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

冀州奸盗逃遁,民风大为改观,这应归功于道元之力,因为,此州的刺史西讨关中,未曾至州治理。此后,在景明四年(),道元又出任颍川郡(今河南长葛市东北)太守。《颍水》“又东南过长社县北”句注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景明年号共四年,道元任冀州镇东府长史三年,后升为颍川太守,都在景明时期,故道元出任颍川太守只可能在景明第四年。

永平(—)中,道元出任鲁阳郡(今河南鲁山)太守,立学校,教化山蛮;其治郡有方,威慑山蛮。延昌四年(),道元出任东荆州(今河南泌阳)刺史。《比水注》“比水出比阳东北太胡山”句注曰:“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在东荆州刺史任上,道元威猛为治,蛮民讼其刻峻,因此免官。

正光五年(),道元出任河南尹,即首都洛阳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这是道元延昌四年免官九年后的首次复出。之后,又奉命至六镇改镇为州。《魏书·郦道元传》:郦道元“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治,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久之,行河南尹,寻即真。”《周书·赵肃传》:“魏正光五年,郦元为河南尹,辟肃为主簿。”正光五年三月,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并改六镇等为州,因爆发六镇起义,未果而返。

《北史·郦道元传》:“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魏书·肃宗纪》:“五年春……三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

孝昌元年(),郦道元节度诸军,大败叛军元法僧,后任御史中尉。据《梁书·武帝纪》:普通“六年春正月……庚申,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内附。”两书共载一事,北魏孝昌元年即是梁普通六年。同年,道元又担任行台一职,在淮南讨伐萧衍军。《魏书·孝芬传》:“孝昌初,萧衍遣将裴邃等寇淮南。诏行台郦道元、都督河间王琛讨之”。又《决水》“又北入于淮”句注曰:“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屈,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这里所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屈,次于决水”应为平萧衍寇淮南事。

《肥水》“北入于淮”句注曰:“山即以八公为目。余登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庙像存焉。”八公山即是淮南八公山。郦道元的仕宦生活,无论任尚书郎时随高祖巡游,还是任多个郡、县的地方官,都为其撰写《水经注》准备了实践条件。

如他任东荆州刺史时,对当地的地理就颇为熟悉,他在《水经注》中曰:“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州在比阳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非泄水也。”由上述可知,郦道元在仕途中曾遭遇两次免官,共达十三年之久。

第一次是太和十九年他因受李彪牵连而免官,至景明元年()复出任冀州镇东府长史,其间有四年时间赋闲在家。

另一次是在延昌四年于东荆州刺史任上,因蛮民讼其刻峻而免官,至正光五年()复出任河南尹,这其间约九年时间闲居。《水经注序》曰:“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

《水经注》引用文献达四百八十种之多,这些资料的收集、阅览、分析、提取和传抄,非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不能为之。道元第二次免官时,最为闲暇,他正是在这段时间开始了《水经注》的写作,书的主要内容可能也完成于此时。第二次免官为《水经注》的撰写提供了充裕的时间,提供了时间保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