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之所以选择大同为都城,和这两条河

魏都平城.山西大同

公元四世纪末期,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族政权—北魏日益强大。公元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宣布平城(大同)为京都,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平城大同,从汉晋以来的偏僻小邑,一跃成为北魏之京城。那么拓跋珪为何会选择平城为都城呢?

首先说平城的城址选择就十分合理。平城在今大同市西北,北依方山(今大同北部丘陵),东临白登山(今马铺山),西为西山(武州山,今雷公山),南为开阔的大同盆地,天然地势自西北而东南逐渐降低,盆地内水网密布。

如浑水(今御河)东西支津穿城而过,注入今桑干河,可以说其位置不高不低,既面川又依山傍水,完全符合我国古代“非于大山之下,于广川之上”和“位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泽之写,因大川而注焉”的“处国立都”理论。

十里河

从气候方面来说,平城近水,减轻了城市的干燥程度:背山林,可以减缓西北寒流风沙对京城的威胁,还能保证水源清洁和宫廷围猎,东南面对平川,土地肥沃,便于开灌田,发展农业,减轻运盐运之负担。也使代京居高临下,显示出京都至高无上的气势。以平城旧县为基础,还可使虏自中原的汉族百工技巧有所安置,以便于加快代京建设。

北魏平城是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始建于太祖拓跋珪天兴初年(公元年后),郭城修筑于太宗拓跋嗣泰常七年(公元年)。其城跨如浑水(今御河)两岸,“东西八里,南北九里”据考证,北魏平城的东垣约在今御河西侧,距马铺山七里处,西垣在大同城西陈庄以西,南垣在今城南侧,北垣在今城北白马城。

皇宫位于平城北部。北魏平城的水源主要来源于如浑水和武州川水(今十里河)两河。据《水经注》记载,在平城附近,如浑水分为东西两条支津,武州川则分为南北两条支津。平城的城市水利基本上是围绕着上述水系的开发利用而展开的。平城建都之初,由于人口猛增,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因而解决宫城水源便成为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御河

天兴二年(公元年)二月,便“凿引武州川水注之(鹿)苑中,疏为三沟(渠),分流宫城内外”此渠即郦道元所记的武州川水北支津。其遗址基本上是自今十里河出山口(小站村附近)东北流,经今大沙沟,在白马城附近退入御河。在今安家小村南分流南下,进入平城宫城。

即《水经注》所谓“西出南屈”入宫城者道元将此渠记为如浑水西支津,但从当地的地形情况看,白马村与安家小村高差达60多米,如浑水西出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浑水西支津应为武州川水引水工程的退水渠道。这是北魏平城城市的主要水源工程。

解决了饮水问题,宫城的美化也是必要的。拓跋珪在天兴三年(公元年)三月“穿城南渠,通于城内,作东西鱼池。”除引水分三沟入宫城内外,平城的其它大型建筑如蓬台、皇舅寺、永宁七级浮屠、宁先宫等均建于河渠两岸,消防用水和排污十分方便。对这些主要河渠的治理,是城市防洪与美化必不可少的。

御河

孝文帝十年(公元年),在“河干两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对城南主要河渠进行了护岸与绿化,主要是防止水对堤岸的冲刷。为了便于交通,并在“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

北魏为游牧民族政权,狩猎是宫廷最为热衷的游乐活动。建都之初便在平城近郊规划出大片猎场。最早的射猎区在北郊。太祖天兴二年(公元年)“起鹿苑于南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今马铺山),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基本上包括今大同市西北山区。此后,代京人口日增,加之水旱灾荒,太宗时,不得不开放山禁和退苑还耕,遂将鹿苑划为东、北、西苑。其范围大小,北苑约当城北至方山,西苑指城西至西山,东苑在城东白登山周围均为帝王狩猎、游乐、礼佛、拜祖等活动的场地。为了游乐方便,北魏诸帝先后在东、北、西郊兴建了不少殿堂、园圃和寺庙,并在这些建筑和园林周围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十里河

在北郊,利用白杨泉开挖灵泉池,引如浑水入诸池沼,还“穿鱼池、神渊池”等,使北郊成为平城最大的园林宫区。《水经·漯水注》载:“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支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南二百步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诸池沼。”《魏书》载:太宗永兴五年(公元年)二月癸丑,“穿鱼池于北苑”,高祖太和元年(公元年)“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穿神渊池”除此而外,北苑还筑有方山宫、蓬台、崇光宫、宁先宫等。

在东郊,利用白登山和如浑水建丰宫、太祖庙等。达宫贵人亦多在此建公馆。据说魏太祖拓跋珪曾在此“亲耕籍田”,太宗拓跋嗣曾召泰平王以法驾“田于东苑。”东郊南部一马平川,多为耕地,既然御驾亲耕,引如浑水灌田是很可能的。达官贵人在别墅附近引水灌田,兴农求利也是可想而知的事。

十里河

在西郊,利用西山和武州川自然条件,挖池蓄水,开山引水,兴建和开凿了洛阳殿等宫馆和举世闻名的灵岩石窟寺(今云冈石窟)等寺观。《水经·水注》载:“(武州川水)自山口,枝渠(武州川引水渠)东出,入苑,灌渚园池。苑北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其水又东转,经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所法希。”使西郊成为北魏皇室重要的礼佛、游乐场所。

平城南郊属大同盆地,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不筑苑圃,也不兴修宫殿。据《北史》《魏书》等史籍记载,北魏平城南郊为农业区,其水利工程也是以农田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经·漯水注》载:“(如浑水西支津)又北,远出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周围园既,长塘曲池,在所布获。”既然是“公私引裂”,说明当时平城南郊的农田灌溉已很普遍。

文瀛湖

此外,北魏在南郊还兴建了明堂,并在明堂中利用如浑水力设立了一架精密的水动天文仪器。即《水经·漯水注》所云“(如浑水)又南经籍田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标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所经建也。”

四世纪末期的魏都平城是有着一百二十万人口的大都市,也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北魏皇宫、居民、园圃、水榭、殿堂都和如浑水、武州川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这两水理所当然为北魏的母亲河。如浑水因穿过北魏内苑禁宫,有御河之美誉,并一直延续至今。武州川水今叫十里河。所以,御河、十里河不仅仅是北魏一朝的母亲河,也是现在大同人的母亲河。

魏都平城.山西大同

参考资料:《魏书》、《水经注》、《云中郡志》、《大同县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