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
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在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
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
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精读过陈寿的《三国志》的人,你便会感到,在二十四史中,陈寿的《三国志》完全有资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它既是正史名著,也因其纪传体史学著作而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样,属于私人编修的史书,虽没有官方的口气,但却是严肃而可信的。
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
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超世之英杰,
孙策、孙权是英杰,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
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
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
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三国志》行文简明,他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
《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地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
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后世所称赞,也为我们如今对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
大家都很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三国存续的时间很短暂,公元年曹丕称帝开始到公元年西晋灭东吴,一共才60年,三国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很重要,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
其实自秦汉以来几百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已经经历了交融和凝聚的过程,初步形成了品格鲜明、根基深厚的中华文化特点,就是显著的中原文化。
可是到东汉末年时期我国各地区发展还是很不均衡的,而三国魏蜀吴将我们的中原文化分别传播到了中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同时把外来的文化和自己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为将来的大一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所以我说三国存续时间虽短,但是他的历史地位很重要,同时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故事也是非常精彩,这也是大家喜欢三国的最主要原因。
《三国志》为我们留下来很多至今传诵的故事,其中一些言语蕴含寓意深刻,值得细细品读。
1、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务,当时的要事。俊杰,才能出众的人。
2.为政以安民为先,不以修饰为先。
选自《三国志·蜀书》。为政首先要安定民众,而不是先去修整装饰宫殿。
3.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
选自《三国志·蜀书》。帝王治国的方法,没有比安定民众更重要。安定民众的方法,就是要让民众富裕起来。
4.福来有由,祸来有渐;渐生不忧,将不可悔。
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好运气的到来,是有一定原因的。灾祸的降临,是逐渐发展来的。祸乱在逐渐产生时如果不加警惕,后悔就来不及了。
精读《三国志》,仔细琢磨,能感受到陈寿在描述历史时,常常蕴含着深刻的见解,他没有明说,但却能让读者听到了真诚的劝诫之音。
让人感到,读史不只是了解史实,而且,还能通过历史来进行借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