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马术的表演形式

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关于“马术”的精确定义在相关文献中均未有所说明。《汉语大字典》中,“术”有多义,其中有方法手段、技艺技术之义;《广韵·术韵》中有:“术,技术”。

从对“术”的意义解释出发,“马术”即是指控制马的方法手段,或擅长马上技术及与马相关的技艺,其中包括赛马、骑射、马伎、舞马、马球等在马上驰骋,重在表现花式骑术和马上技巧的运动。据文献分析,唐宋马术的表演形式主要以马球、舞马、马伎为主,赛马与骑射为主题的文学文献数量在这一时期相对较少。

一、唐宋赛马与骑射运动

唐代有关赛马的记录不多,赛马在当时还被称为“走马”和“驰骋”“角逐”。《朝野佥载》中有一则记载,辛承嗣的马上功夫了得,与他人驰骋,其实就是进行赛马比赛,不仅考验技术,还挑战速度。

《旧唐书·李正己传》中也记载关于赛马,时逢安史之乱,唐军与回纥军一齐讨伐安禄山等叛军。在这个过程中,回纥军方态度蛮横,多次仗着自身优势欺压唐军。时在军营中的李正己难以忍气,便与对方相约立下赌注,比赛赛马,李正己一马当先,并用卓越的骑术赢得对方尊重。

骑射即马上射箭,考验骑兵的马上基本功,唐宋时仍然对其重视。史书中在描写将领事迹时,常提及其“善骑射”,如《旧唐书》中记:“张士贵者,虢州卢氏人也。本名忽峍,善骑射,膂力过人。”“张守珪……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

《全唐诗》中也有不少关于骑射的诗文,由于其或为抒发自己自由不羁的情感,或为抒发豪放的爱国之情,或为玩乐之作,仅提“骑射”二字,对于骑射的具体表现场景皆无。宋时,范纯仁有《骑射》一诗,“振臂联驱马,翻身仰射雕。回旋惊电雹,奔突出尘嚣。”重在描写男子骑射时的英姿。

周辉的《清波杂志·宣和骑射》中还记载女性的骑射技术高超,在当时不输男儿。总体而言,唐宋时期的赛马与骑射仍成风尚,有不少人善骑射,但文学文献中描写骑射具体场景的不多,且很难再看到如田忌赛马一样性质的赛马场景。

二、唐宋马伎运动

唐宋时期的马伎运动表演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基础表演和创新表演。基础表演即马伎表演中常见的立马、超马、倒竖、卧马等;创新表演更具难度或有一定的危险系数,如“透剑门伎”“走马射箭击柳”“豹子马”等等。

唐代记载马伎的文献数量丰富,这些文献对表演的内容有生动形象的描写。赵璘《因话录》中记录唐代军中的一项马伎表演“透剑门伎”,以利刃为屏障,人乘马奔驰而过,而人马无伤,表演没有绝对的安全性且难度极大。唐代的乔彝在观看军营马伎演练后,写下了《立走马赋》,文采斐然,极尽修辞描绘马伎的盛大场面。

除了将士们的马伎表演,唐代的宫廷女性也熟练地掌握马上技巧。李濯的《内人马伎赋》及敬括《季秋朝宴观内人马伎赋》均描绘了女子的马伎表演。宫廷女子的马伎表演观赏性更强,注重修饰,同时技术卓越,马上侧肩奔跃,翘趾金鞍,委身玉蹬,争锋校场。《酉阳杂俎》中也记载有“走马击钱”“掷豆于刺”“立马书写”等绝技。

宋代的马伎表演不仅继承了前代马伎的优点,同时还进行了创新,使得马伎的内容更为多彩,花样百出并渐成体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中可见宋代马伎流程顺畅、技艺高超。唐宋马伎表演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表演内容多样,许多表演内容甚至延续为现代马伎表演的一部分,如马上倒立,站立马背,马背倒立,蹬立,支撑身体等。

现代著名的马术动作“八步赶蟾”即在八步之内追上狂奔的马儿,依靠高超的技术跃身站立在四蹄腾空、奔驰的马背上,并在马背上做出倒立、翻腾等各种高难度动作。这个动作即是传承宋代的“豹子马”。

三、唐宋舞马运动

舞马运动是马术运动中较为特殊的一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训练马匹,达到人与马的高度契合。从表演内容来看,更具观赏性,审美体验更高。从时间上来看,舞马运动不是唐代独有,但却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此后再无相关文献记载。

舞马的表演形式虽然与马伎表演相似,本文却未将二者纳入同一类别,原因有二:一是舞马在唐代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的兴衰与唐代的兴衰紧密相连,成为这个朝代的缩影;二是与马伎相比,舞马更加强调马的舞蹈动作和与音乐的配合,更具艺术性。因此,从多方面考虑,将它单独分为一类来进行分析。

现存关于舞马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书》,《宋书·武帝本纪》中写到:“十一月己巳,高丽国遣使献方物;肃慎国重译献楛矢、石砮;西域献舞马。”从中可知,在宋武帝大明三年(),便已有专门的舞马从西域而来。

同一事件在《宋书·谢庄传》中也有记载,“时河南献舞马,诏群臣为赋。”这里所记河南即指西域,据《宋书·文帝本纪》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十六年(),陇西吐谷浑慕容延改封河南王,由此可见,舞马确从西域传入。

谢庄所作《舞马赋》辞藻华丽,记录了马儿的品性及表演时的舞姿,由于是应诏之作,其字词之间透露的皆为阿谀奉承之味。《宋书·鲜卑土谷浑传》还记载,“世祖大明五年,拾寅遣使献善舞马,四角羊。皇太子、王公以下上《舞马歌》者二十七首。”遗憾的是目前这二十七首作品遗失,未能窥其风采。

唐代的舞马活动开展极为盛大,唐玄宗在举办大型宴会时,常引舞马表演同乐。乐工齐奏《倾杯乐》,伴着乐曲马儿们踏点而舞倾杯舞,精妙绝伦。后有不少文学作品中详细记录了舞马的具体表演内容,主要包括“衔杯祝寿”“舞马登床”“应节蹀步”“变换多样”这几种。舞马配合着节奏韵律特别的乐曲,高低起伏,变化明显。

舞马常用的乐曲为《饮酒乐》和《倾杯乐》,这两首乐曲的乐谱目前虽然不存,但从作品对舞马表演动作的描写可以推断,乐曲在初奏时,应该是舒缓的,随着马儿的出场开始逐渐加快节奏,马儿动作跟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变化。最后节奏鼓点强烈,舞马或登床或衔杯,全曲也到达高潮。

唐代帝王好马,是当时的风尚,舞马在唐代盛行的初始也离不开帝王的恩宠,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玄宗一生都热爱音律艺术,他将自己的才华投入舞马之类的表演,造就浩大的声势,盛大的舞马活动催生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应诏恭维之作,或是对舞马的奢华场面及恢弘气势进行描写,对大唐盛世进行讴歌,也有一小部分作品对此事的铺张浪费提出了讥讽与批评。

唐代舞马盛况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此后帝王再也顾不得舞马的安危。先前被悉心照料的舞马们散落民间,安禄山带回十余只舞马到范阳,命人训练,希望在自己的寿宴上重见荣光,可惜事未成。这些舞马也落到一介武夫田承嗣手中,田承嗣不知舞马的本领,只当是寻常战马散养。

偶有一日,军中响起乐曲,受过训练的舞马们随乐而舞,却被田承嗣及其手下当成怪异现象,几经呵斥不停,“马舞益整而鞭挞愈加,终毙於枥下。”被鞭挞致死。伴随着舞马的最终消失,大唐的繁荣也落下了帷幕,唐以后再未从文献资料中找到关于舞马的记载。

四、唐宋马球运动

唐宋时期马球运动的发展如火如荼,这两个朝代的帝王大多数热爱马球运动,上行下效,在皇帝的带领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地参与马球运动。唐宋时期的马球运动具有广泛性、竞技性、观赏性和完备性等特点。

首先是广泛性。在唐代,由于马球的普及仅限于上层阶级及军营士兵,所以现存文献记载中,马球文学作品的作者大都是皇帝或上层人士,百姓参与度不高。发展至宋代,虽势头不如前代,但马球的受众面被拓宽。

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蹴鞠、打球、射水弩射,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刘子健先生认为这些“富室郎君、风流子弟”,“用现代话说,就是不良少年和街上流氓”,不止是为仕宦者,一般的社会人士也能参加马球。

其次是竞技性与观赏性。马球充满竞技感,唐宋打马球的规则明确,球场设有球门,两队人马共争一球,得球而击过球门记一筹,得筹多者为胜。宫廷马球常设有赏赐,为赢得奖赏,比赛双方都竭尽全力,极具竞技性。此外,马球观赏性十足,唐代宫廷设宴常以马球助兴。宋代宫廷还组织女子马球在宴会时表演,击球时兼具力量与美感,赏心悦目。

最后,唐宋时期的马球运动逐渐趋于完备,从打球所需马匹、装备、场地、规则等方面皆可看出。唐代时,打球地点一般较为固定,马球场众多,除京城外,泗州、彭州、徐州、敦煌等地区都设有马球场。这些马球场根据参与者不同,划分为皇家、军用和民用。

打马球所用之马皆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训练,必须拥有强健的体格和超强的持久力与耐力,才能保持长时间的载人奔跑,经过长期训练,达到与骑手的高度配合。除了官方自己注重培育良马,从各地引进以外,另有外来民族进贡。

比赛所用装备完善,《旧唐书》记录敬宗时“西川节度使杜元颖进罨画打球衣五百事”,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向朝廷进贡的五百件彩色打马球球衣证明,当时已有专门的打球服饰。除此之外,球与球杆材质丰富,外形美观。总体而言,唐宋时期的马球运动从各方面都趋于完善。

五、总结

唐宋马术文学作品,均通过对马术运动具体场面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其中唐代马术文学作品整体情感乐观,积极向上;宋代马术文学作品多抒发个人豪气,基调昂扬,具有现实色彩。唐宋时期马术的表演形式仍以马伎、舞马以及马球为主,且发展更为完善。而这一时期马术文学文献创作如此丰富,与提升军事实力、帝王的喜好、文人的审美取向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