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青年学者又小聚了一次

近些年最精彩的两场演讲,,,

内容简介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本书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多年来,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每一卷的主题设计均有所变化,力求迅速追踪和反映史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在已出版的各卷中,已广泛涉及“新文化史”“环境史”“新革命史”等方面的前沿内容。本卷主题为“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地域”,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魏斌教授组织策划。所收文章均是青年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考证内容还是研究思路方法,都价值颇高。

主编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

出版时间年12月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知识的分类与利用

目录所见中古类书的发展付晨晨

叛乱的“知识仓库”——再谈隋唐之际的谣谶与政治仇鹿鸣

信仰与生命史

傅大士弥勒分身形象的思想渊源陈志远

武后不死——升仙太子碑成立前后以及武周末年的宗教、政治转向吕博

山林世界

山中的教团:中古道教“寺院主义”的起源孙齐

山居的昭玄大统——历史图景与考证逻辑魏斌

认知南方

族群分类的史相与史实——以《宋书》对“蛮”的分类为中心胡鸿

“濑”“滩”之争:汉魏六朝“滩濑”景观地名的演变史林昌丈

今世岭南古何州——唐宋岭南认识的一个侧面孙正军

北境族群与政治关系

唐前期的府州体制与北方游牧部落李丹婕

庆历增币与宋夏和议林鹄

前言

从东汉王朝衰亡到唐王朝衰亡的七个世纪,在历史研究中经常被作为一个时间段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古时代”。不过从学理上来说,“中古时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其实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个长达七百年的时间段落中,有一些明显的特征性因素。最为人熟知的是胡族和佛教,即雷海宗概括的“胡华对立,梵汉合流”。北境胡族的大规模内徙及政权的相继建立,使得内亚的语言和文化习惯逐渐与北方社会混融;佛教的传入及其知识、信仰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或者说扩展了秦汉时期的信仰和知识世界。前者主要发生在北方,但受此影响而导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带来经济和文化区域的变动,南方逐渐兴起,中国历史的重心地域由东西轴心转向南北轴心。因此,从民族、文化(宗教)、地域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宇都宫清吉语)来看,“中古”中国确实呈现出与此前显著不同的特征。在这七百年间生存生活过的人们,究竟如何经历和感受这些宏大历史过程中的延续与变化?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能够真正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大致来说,土地、儒学、官位,仍然像汉代一样是最重要的资本,造就和延续着社会上的精英阶层。胡族统治在某些方面带来了内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汉晋帝国的社会遗产。与此同时,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和权力意义的知识技能,重要性显然在逐渐提升。围绕着文学写作的知识获取、生产、炫耀和社交互动,造就了文化精英阶层新的行为模式和上升路径。佛教及其复杂精致的知识、信仰体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精英阶层的观念、知识和信仰世界。从儒生到文士,中古时代的文化精英呈现出与汉代不同的群体肖像。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大部分是日复一日在土地上劳作的农人,贫困而单调的生活,仍然是历史的底色。物资的专业生产和交换,一般被认为有过一段时间的萎缩,但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很多地区可能变化并不显著,只是在短暂的波动之后延续着原来的经济轨辙。最具显著变化的是信仰世界。汉代的村社、神祇祭祀和神仙信仰虽然一直延续,但从4、5世纪开始,寺院在民众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北方地区现存的大量村邑佛教造像,就记录了他们祈求“佛陀相佑”的信仰行为。也正是由于这种机缘,这些原本“没有历史的人”,将他们某一时刻的生命印迹留存至今。胡夷与华夏,侨民与旧民,经学与文学,佛教、道教与新的信仰,这些中古时代人们经历过的“结构”,自20世纪初期以来成为现代历史学研究的重点。而在学科经历了近百年的积累之后,新一代的中古史研究者又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