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内蒙古地区自远古时期到元朝以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游牧、寻找牛马适宜的草场,逐水草而迁居。为适应这样的生产、生活习俗,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活动式毡帐式居住建筑——蒙古包,这一以游动为主的住房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标准化。蒙古包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既体现了蒙古族民众的智慧,也是多民族传承和改造的成果,见证着历史的演变过程。
一、天为圆,地为方,溯源蒙古包的雏形
在传统狩猎的时代,蒙古族人创造了一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棚,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用完可以遗弃。在狩猎社会向游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毡覆盖。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欲了解蒙古人的现实生活,首当认识“蒙古包”,因为这是蒙古物质文化中很显著的特征。我们也可以说,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人的现实生活。
天为圆,地为方。古代对圆形的崇拜构成了中式审美,理要圆,气要圆,这种天人合一以及圆形崇拜的思想在蒙古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蒙古包的形状,是依照天上的星座而建造的,在茫茫草原上,星星闪烁着银光。传说成吉思汗的祖先们就是在这样辽阔的天宇下放牧、狩猎和征战。
他们为了生存,就建造了这些圆圆的"蒙古包",以抵御野兽的攻击。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这种圆形的建筑,就渐渐成了蒙古族牧民的家了。
蒙古帝国时期,尤其是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时,蒙古包的制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制造一种便于移动且较为舒适的毡帐,包括“草地之制”和“燕京之制”两种形式,一个可以直接安装在马车上,另一个易于拆卸安装。这一时期,贵族和平民皆以穹庐毡帐为居所,居所大小由主人的身份地位决定。
一头牛足以拉动小的毡帐,大毡帐需要数头乃至数十头牛来拉动。
蒙古民族在明清时期退居漠北,不断将传统的民居加以完善,创造了连接式天窗蒙古包,并且将毡帐元素应用于其他建筑形式。近代以来,蒙古族的行政管理中心由牧区转向城市,各族设计师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使蒙古包传统建筑元素在固定式建筑中的运用有了长足发展,比如旅游景区、火车站、会议大厅、博物馆、商场等。
蒙古包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发展至今,建筑造型和结构特点已经非常适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圆形建筑是所有建筑造型中承受风荷载最小的建筑造型,蒙古高原的大风是对建筑最大的考验,蒙古包准确利用自身的造型特点将大风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测算数据显示,搭建坚固的蒙古包最高可承受十级大风。
二、蒙古包的发展新趋势——“装配式蒙古包”
目前,蒙古包作为一种文化常常在展览、旅游、餐饮等领域出现,搭建蒙古包的材料和形式不断被改变。传统蒙古包的哈那是易受潮变形的木条,稳定性低;蒙古包内一般依靠自然通风,夏季降雨的湿寒环境会降低居住舒适度,人们极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蒙古包的卫生问题和采光问题也亟待改善。国家实施草场承包制度,牧民定居放牧,交通越来越便利,蒙古包原有的以移动为特点的优势渐渐消失。
符合新发展趋势的“装配式蒙古包”应运而生。蒙古包和装配式建筑的建造理念基本相同,全部建筑构件在前期加工完成,建造现场只需要进行安装构件的工序;安装和拆卸过程形成固定程式,方便非专业人员学习和操作;大大缩短了建造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尽量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建筑垃圾,为装配式建筑理念同蒙古包更好地结合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基础。
装配式建筑理念与蒙古包之间建筑材料和安装工艺的差别,也为二者的结合提供许多新思路。所以,能够将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充分体现、适合牧区人民居住、兼具实用功能和民族文化、经济耐用、外形美观的新型建筑形式——“装配式蒙古包”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蒙古包的“屋面”同轻钢装配式建筑屋面结构体系中的屋脊梁和屋面板分别对应,均采用较灵活的承重搭配方式。屋面板的尺寸通常根据屋面的大小综合计算,保证各屋面板的尺寸和其他参数一致,保证乌尼的长短、大小、粗细整齐划一,这样既有利于工厂制作加工,也大大方便了现场安装施工。
但是套瑙的通风及采光功能是屋脊梁不具备的,轻钢装配式建筑目前只能通过在墙板或者屋面板上开窗来满足室内的通风采光需求,套瑙的多功能性对单层轻钢装配式的发展是一种启迪。哈那是蒙古包的墙体,同轻钢装配式建筑中的墙板对应。
我们可以把苫毡体系看作钉装在屋面板和墙板骨架上的建筑板材,绳带体系则相当于将苫毡与乌尼和哈那固定在一起的“钉子”,围绳相当于轻钢装配式建筑构件中的圈梁。轻钢装配式墙板采用轻钢薄壁骨架拼装,内部填充隔音防火棉骨架,两侧分别钉装室内外板材,与屋面的设计方法相同,尽量将墙板设计成同一规格,方便加工和安装。
现代蒙古包的发展新趋势——“装配式蒙古包”概念展示
一直以来,搭建蒙古包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平整地面均可搭建,过去人们大多选择草地或者沙地,现在随着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也有人将蒙古包建在水泥地、瓷砖地、沥青路面上。
地形条件不同,固定蒙古包的方式也不一样。在软基地面,例如草地、沙地上固定蒙古包,我们可以用长的钢钎地钉将蒙古包牢牢扣住;在混凝土地面或者沥青地面上固定蒙古包时,我们可以在柱底板上利用膨胀螺丝将蒙古包固定,同时需要防止膨胀螺丝破坏水泥地面。“装配式蒙古包”基础系统设计为拼装式,在地面等距位置设置墙体系统卡槽,方便现场安装和运输。
三、现代蒙古包的新形式新面貌
新形式蒙古包的集成化程度更高
蒙古包搭建承重结构体系之后,需要铺挂苫毡和绳带、安装木门等。装配式蒙古包在工厂已经完成墙板和屋面板与各种建筑板材的安装,进户门和增设的窗户也在工厂组装完成,人们在施工现场只需按程序拼装楼板、墙板、屋面板。
不需要铺设苫毡或者绑缚任何绳带,更不需要安装进户门等其他构件,完成拼装的蒙古包同样拥有传统蒙古包的室内外装饰样式。
新形式蒙古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薄壁轻钢装配式蒙古包的骨架采用薄壁轻钢材质,刚度优于木材,搬运和安装时不易变形或者损坏。装配式蒙古包的连接方式多为螺栓连接,虽然与皮钉和鬃毛绳的捆绑连接都属于柔性链接方式,但是螺栓的连接稳定性和受力程度远远大于传统的蒙古包固定方式。
薄壁轻钢骨架选用镀锌钢卷材拉制而成,不易腐蚀。薄壁轻钢装配式蒙古包的承重骨架的耐久性比传统蒙古包的木质骨架好
新形式蒙古包更环保、更经济
传统蒙古包的承重结构部件长期承受荷载、被不断搬运和安装,属于蒙古包系统中最容易损坏的构件,损坏后只能更换新的木质构件,消耗了许多的木材资源,随着我国对森林和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这种蒙古包的维护成本越来越高;
制作和维修苫毡、绳带也会大量使用动物皮毛,既是牧民家庭很好的经济收入来源,也会间接造成牧民的经济损失。薄壁轻钢构件是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轻钢骨架受损或者无法承受合理的荷载时,轻钢材料能够被人们回收再利用,大大减少牧民的经济损失;
建筑板材的使用寿命远远高于苫毡和绳带的使用寿命,从整体经济角度来讲,新形式蒙古包的综合成本比传统蒙古包低。
这种减少使用木材和动物皮毛的方法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环保理念,随着沙漠化的日益严重,草原上的林草生态系统更需要保护,减少砍伐草原林木,不仅是对草原的保护,也是对全社会负责。
结语
蒙古包始于毡帐,经过各游牧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和改良,成为草原牧民们最终选择的居住形式。蒙古包传承至今,足以证明这种房屋建造理念的成功和建筑技术的合理性。
“装配式蒙古包”是人们在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对建筑形成过程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蒙古包的一种新建造形式,也是未来新的发展趋势,既传承蒙古族文化传统,又适应时代的创新。
当下是建筑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各种新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百花齐放,为建筑行业的改革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装配式建筑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改革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装配式建筑技术也正在被人们作为重点推广的新型建造技术理念逐步在我国各类建筑领域渗透。
未来,蒙古包这种单元式的居住方式不再局限于居住、用餐、旅游,我们可以尝试将蒙古包式建筑应用于医疗健康或者养老产业之中。
参考文献:
《南齐书》卷五九,芮芮虏传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
《南史》卷七九,夷貊传下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
《周书》卷五十,异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