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找人刻的一方传国玉玺,至今仍是千古

相传秦始皇刻了一方玉质传国玺,秦败后,传国玺到了汉高祖手里。王莽建新王朝,向姑妈皇太后索要传国玺,太后把玺仍地上,说:“我本想把玉玺作为我的随葬品,你们几次三番索要这些亡国玺有何用?你们有本事何不自己刻制?”史载其中一枚玺因此缺了一角,王莽得到后就用黄金作了镶补。后世说的“金镶玉”即指摔缺一角的“传国玺”。新朝亡,“传国玺”入赤眉军,再入光武帝。汉朝败亡,故事就多起来了。其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孙坚讨伐董卓,进入洛阳时,军队驻扎于城南,那有一口“甄官井”,上有五色气,军中官兵皆惊,不敢取水。孙坚命人入井捞起汉“传国玺”。玺方四寸,上钮交五龙,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为何入井?传说汉内宫张让等人作乱,劫天子出奔,掌玺官将玺投入井中。袁术听说孙坚得传国玺,就扣押了孙坚夫人,孙坚只得以传国玺作交换。当然,获得传国玺的故事还很多。直至明清,还有人向皇帝献传国玺,不仅得玺故事多,而且为编写传国玺的传授谱记、始末的文章也很多。传国玺一名最早出现在《汉书》:“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且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所指就是秦王子婴降汉高祖时所献的秦始皇玺。汉文帝在诸吕乱刘氏后以代王身份即皇帝位,诸大臣就奉上皇帝玺绶。汉昭帝殁,霍光等顾命大臣立刘贺为帝,但刘贺不重视皇帝玺绶,随手乱放,于是改立卫太子的孙子为帝。因此,王莽建立新王朝也希望得到汉传国玺,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皇帝,于是就发生让王舜向汉元皇后索要汉传国玺的事件。王莽败,光武帝得玺,一直到汉末,确实世世传受。那么,两汉传受的传国玺究竟怎样的?其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吗?根据东汉蔡邕等相关记载,都说汉代所用的玺有六方,即:皇帝信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而并无别的“传国玺”。晋虞喜《志林》始把“传国玺”和“皇帝六玺”合在一起称为“七玺”,意在解释当时群臣所疑孙坚井中得传国玺的事,实为孙坚辩护。但怎么辩护,也不得不承认孙吴的黄金制六玺为自制的事实。传国玺实为符命说与地方势力割据的产物。一般来说,在改朝换代或天下大乱时,符命说更加盛行,这显然是政治野心家别有用心的捏造,以证明其获得政权是符合天命的,同时利用它来巩固自己地位。我们从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上,也可看出它是一种祥瑞的符命说。因此,在历史大前提下,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传国玺有那么多的传说故事了。在这点上,武则天就非常清楚“传国玺”真相,于是把表示君权神授的玺和皇帝实用玺统统改刻成“宝”。其实,真正的传国玺,我认为有两类:一是秦始皇所刻的皇帝天子六玺,它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实用玺,也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因汉代皇帝世代传授,就被称为“汉传国玺”,简称“传国玺”;二是汉末军阀割据、三国鼎力,孙坚、刘备等也不知汉传国玺的究竟,于是自制传国玺,捏造神授福瑞的事。此后各朝代效仿,此类玺可定为符命说传国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从以下7方面思虑:01:书体不符合。多种文献著录“传国玺”文字用的是鸟虫篆,而秦始皇时代统一文字,采用的是丞相李斯创作的小篆书体。得玺野心家自制传国玺原形败露。02:玺文不统一。传国玺竟有不同文字?一是“既寿永昌”,一是“皇帝寿昌”,一是“既寿且康”,同一传国玺竟然玺文歧出,得玺者自作之迹昭然若揭。03:尺寸不同。同一传国玺竟然尺寸不同?孙坚得到的方4寸,徐璆得到的方寸,慕容永献的方6寸等。04:钮制不同。同一传国玺竟钮制不同?《云麓漫钞》记载为鸟钮,其他文献记录或为螭钮,或为龙钮等,钮制明显不同。05:材质不同。同一玺竟然质料不同?有的“玉色不逮”,且传国玺和南齐皇帝六玺“皆金为之”,这也是神奇。06:有数方记载。《隋书》记载传国玺有5枚,宇文氏所得传国玺不同,故改名;随文帝所得也不同,故沿北周名称,不再相信有传国玺一物。07:实用玺不同。《南齐书》记载七玺为黄金质,《隋书》记载皇帝三玺“白玉为之”,天子三玺“黄金为之”。孙皓投诚,六出的司马氏六玺为黄金质。可见当地各政权多自制御玺。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评论区留言~~(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