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苏州朱季海先生行状

撰文│周明初

0.姜亮夫先生与苏州朱季海先生同出章太炎门下(30年代姜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教书时,拜章太炎为师)。文革以后,朱季海先生常常来杭州看望姜亮夫先生,接待工作自然由姜门弟子承担了。一次,傅杰陪同朱先生,问他当今楚辞学界谁的著作水平最高,朱答是自己的(朱先生有《楚辞解故》,郭在贻师对该著评价极高)。傅杰问其故。朱先生回答说:别人的书中都有错误,自己的书中没有。其自视如此。

1.朱季海先生八十年代时出过一本《南齐书校议》,薄薄的一本。他来杭州,傅杰陪他时请教他:二十四史点校本中,《南齐书》是篇幅较小的一种,为何不挑一种篇幅较多的作校议?朱先生回答:因为《南齐书》是同门王仲荦校点的,而这部书的校点在二十四史校点本中质量是最好的,但也有失误,所以他就做这一种的校议。其他人校点的,他看不上眼。

2.朱季海先生来杭州,傅杰陪他到处走走。到了南山路浙江美院,美院的一些著名书画家都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毕恭毕敬地向朱先生请教。朱先生旁若无人,恣意评点。诸书画家愈加恭敬。一天到了灵隐寺,当时“大雄宝殿”四字为沙孟海所书(不知现在仍是否),傅杰请朱先生评点。朱先生说:沙孟海写小字犹可,写这么大的字,力有不逮。最后这个“殿”字是败笔,“共”下两笔,很是乏力。应当是写到此处,全身力气用尽了。

3.大约是或年,余杭仓前的章太炎故居修复开放。当时海内外的章门弟子存世的尚多,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还不少。傅杰陪同朱季海先生前往参加。在座谈会上,章门弟子纷纷发言,朱季海先生不愿参加,躲在偏房中。傅杰问其故。朱先生说免受耳垢。座谈会结束时,章门弟子们纷纷挥毫留下墨宝。朱先生也挥毫写下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他章门弟子面面相觑,气氛尴尬。其蔑视同门至此。

4.姜亮夫先生《敦煌学论文集》出版后,没有送朱季海先生。一次,朱先生遇到姜先生的弟子崔富章老师,说起这事。崔师回杭后,传话给姜先生。姜先生说:不能送书给他。送给他书,他卖了之后会作路费,跑到杭州来的(按,敦煌学论文集,年上海古籍版,平装9.95元,精装11.30元,在当时属于高价书)。

因为前几次朱先生来杭州,弄得姜先生不胜其烦。朱先生在姜家吃饭,竟然要姜师母给他盛饭(姜师母陶秋英先生,是苏州名门望族出身,年前也是大学教授,曾出版汉赋之研究,年后辞教职,专侍姜先生),在姜家洗了脚,洗脚水也不肯自己倒,要姜家的保姆倒。对姜家保姆呼来喝去,直以奴婢视之。

5.朱季海先生在八十年代初来杭州时,陪同者为郭在贻先生。有一次,郭师到朱先生的房间里去接他,只见朱先生两眼直盯着天花板在发愣。郭师问其故,朱先生说自己在考虑天体物理学方面的三大前沿问题,一说出来,把郭师吓得不轻,郭师也没有记住究竟是什么。

原来朱季海先生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物理系,是个神童,精通英、德、法等多种外语。十六岁时师从章太炎先生,转而研究国学。传说五十年代初,中国与东德建交,要翻译出版歌德的《浮士德》作为中德建交的礼物。因为《浮士德》中有许多古德文没人能翻译,外交部人员辗转找到苏州,想请朱先生帮忙翻译。但朱先生开出了很高的酬金价格,双方谈不拢而作罢。

6.八十年代中期,郭在贻师开设《楚辞研究》课,介绍当代学者的楚辞学研究成果,介绍到朱季海先生的《楚辞解故》时,充满敬意。印象中,郭师介绍自己的业师姜亮夫先生的《楚辞通故》、《屈原赋校注》时,也没有如此。讲到朱先生,花了半节课讲他的趣事。这也是从未有过的。

记得他讲到有一次朱先生将自己的一篇训诂学论文投寄《中国语文》,该刊编辑不识货,没有理睬。后来朱先生遇到该刊主编吕叔湘先生,将他狠狠训了一顿。吕先生回去后,立刻要求编辑将朱先生的论文找出来刊登,并且指示,以后凡朱先生寄来的论文都要刊出来。朱先生对古汉语大家王力先生最不服气,说王力给他做学生都不配。

7.“文革”结束后,匡亚明任南京大学校长,延聘一些遗落在社会上的饱学之士来南大任教。像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现代戏剧作家陈白尘都是在这个时候被匡亚明请至南大中文系任教的,他们的到来,给南大中文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使中文系的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两个学科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当时朱季海先生也在被延请之列。朱先生向匡亚明校长提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工资多少由朱先生说了算;第二个条件是每节课只上三十五分钟,因为自己的课没有水分;第三个条件是不参加政治学习。

对于前两个条件,匡亚明校长都答应了,但第三个条件不敢答应。因为那时候还是政治挂帅的时期,进入体制内的人没有一个能逃离政治学习的,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是雷打不动的。因为条件谈不拢而作罢。不然的话,加上朱先生执教的古汉语,恐怕南大中文系的总体实力要全国第一了。

8.八九十年代汉语史研究的一些学术会议,朱季海先生常常不请自到,食宿、会务的费用他一概交不出,还要会议主办方承担来回旅费。弄得这些会议的主办单位非常为难,因为当时办会的经费很少,许多额外的开支没有地方可以支出。时间一久,大家办会都躲着朱先生,尽量不让他知道。但朱先生市面很灵,常常会如期到来。几次下来,主办单位也就对朱先生没有好脸色,不肯承担他的费用。最后往往是参会的青年学者,出于对前辈的同情,大家凑一点,解决朱先生的费用。

(作者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人物小传↓↓↓

朱季海(-),名学浩,苏州人。16岁时师从章太炎先生,是太炎先生最小的弟子。学术领域广泛,自音韵训诂之学而治文史,博通精微,著作丰富。年12月21日,朱季海先生辞世,享年96岁。代表作有《南齐书校议》、《楚辞解故》等。

周明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