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水序南朝宋bull宗少文

初期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

前言

譯古人文尤難,百代之隔,難以情測。今人取其新變又多有訛意,未輒理者,寖以成俗。自又恐穿鑿臆度,故旁徵上古之文,略曉訓詁以近文意,又不敢附會。引南朝梁蕭子顯所著《南齊書·卷三三·王僧虔傳·僧虔誡子書》所云:「專一書,轉誦數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釋卷,尚未敢輕言。」借此克己而行道也,其中未嘗不有謬誤,望海涵。

譯者序

———————————————————————————————————————

“”為單字釋義。

“()”為譯者補充或為上句之疏。

“※”為相關文獻引用或譯者疑思所言。

全文以正體字為準,可下載「說文解字軟件」予以輔助。

———————————————————————————————————————

《畫山水序》

南朝宋·宗少文

聖人含道暎物

◆譯文:聖者包容真理以恩澤(庇蔭)萬物

◆注釋:

《尚書》:「睿作聖。」又曰:「聖作則。」

《易》:「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禮記》:「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燾。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家語》:昔哀公問曰:「何謂聖人?」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智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測物之情性者也。」

《六韜》:「夫聖人者,與天下之人皆安樂。」

《管子》:「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也。」

《老子》:「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莊子》:「夫卜梁倚者,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教之,其果為聖人也。」

《孫卿子》:「天下無二道。聖人者,天下利器也。」

《說苑》:「聖人之於百姓,其猶赤子乎。餒者食之,寒者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於大也。」

孟子《萬章》:「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說文》:「嗛也。」

《正韻》:「包也,容也。」

《說文》:「所行道也。」

《廣韻》:「理也,眾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三才:天、地、人也。《易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

馬王堆《老子德道經·道經·乙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說文》:「猶照也。」

《宋本廣韻·去聲·映·映》:「映:明也,陽也。」

《文選》王仲宣《七哀詩》:「山崗有餘暎,巖阿增重陰。」

(通俗文曰:日陰曰暎。)

《抱朴子·論仙》:「吾徒匹夫,加之罄困,家有長卿壁立之貧,腹懷翳桑絕糧之餒,冬抱戎夷後門之寒,夏有儒仲環堵之暎,欲經遠而乏舟車之用,欲有營而無代勞之役,入無綺紈之娛,出無游觀之歡,甘旨不經乎口,玄黃不過乎目,芬芳不歷乎鼻,八音不關乎耳,百憂攻其心曲,衆難萃其門庭,居世如此,可無戀也。」

《說文》:「萬物也。」

———————————————————————————————————————

賢者澄懷味像

◆譯文:賢者澄明心懷以感受萬象

◆注釋:

《語林》:「賢者,國之紀,人之望,自古帝王皆以之安危。」

《書》:「惟後非賢不乂,惟賢非後不食。昔者周公,體大聖之德,而勤於吐握,由是天下之士爭歸之。向使周公驕而且吝,士亦當高翔遠去,所至寡矣。」

後漢李固上表曰:「臣聞氣之清者為神,人之清者為賢,理身者以練神為寶,理國者以積賢為道。」

《黃石公三略》:「傷賢者殃及三代,蔽賢者身當其害,達賢者福流子孫,嫉賢者名不全。」

《呂氏春秋》:「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議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又曰: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賢士。又語曰:黃金累千,不如一賢。」

《列子》:「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論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孫卿子》:「古之賢者,食則(衍食)鬻不足,衣則短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

《說苑》:「夫絕江海者托於舟,致遠道者托於乘,欲伯王者托於賢。」

《西京雜記》:「漢文帝為太子立思賢苑,以招賓客。」

《周書·陰符》:「凡治國有三常: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夫然雖百代可知也。」

《宋本廣韻·下平聲·庚·棖》:「澄,水淸定。又音懲。」

《增韻》:「水靜而淸也。」

《說文》:「懷,念思也。」

《毛傳》:「懷,傷也。又私也。」

《箋》:「懷,私也。」

《爾雅?釋詁》:「至也。」

《說文》:「滋味也。」

《文心雕龍·宗經》:「是以往者雖舊,餘味日新。」

《說文·人部》:「像,象也。」

《荀子·議兵篇》:「像上之意。通作象。」

《周易·繫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禮記·三年問》:「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

《文選·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於是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

《文子·道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

(“□”為原本佚失)

馬王堆《老子德道經·道經·甲本》:

十章:「□□□□□□□□□□□□□能嬰兒乎?脩除玄藍,能毌疵乎?愛□□□□□□□□□□□□□□□□□□□□□□□□□生之、畜之,生而弗□□□□□□□□德。」

十六章:「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情,是胃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沕身不怠。」

馬王堆《老子德道經·道經·乙本》:

十章:「戴營魄抱一,能毌離乎?專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監,能毌有疵乎?愛民栝國,能毌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毌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

十六章:「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胃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芒,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天,天乃道,道乃沒身不殆。」

———————————————————————————————————————

至於山水,質有而靈趣。

◆譯文:至於山水,兼有體態和靈趣。

◆注釋:

《易經·繫辭》:「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註》:「質,體也。」)

《韓非子?解老》:「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

《尚書?泰誓》:「惟人萬物之靈。」

《傳》:「靈,神也。」

《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大雅·靈臺傳》:「神之精明者稱靈。」

《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華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

(註:振,發也)

宗炳《明佛論》:「夫天地有靈,精神不滅,明矣。」

《廣韻》:「趣向。」

《說文》:「疾也。」

———————————————————————————————————————

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遊焉。

◆譯文:所以軒轅、堯、孔、廣成子、大隗、許由、伯夷和叔齊之流,必定會有崆峒山、具茨山、藐姑射山、箕山、首山、大蒙山的遊歷。

◆注釋: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大戴禮記·五帝德》: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

《神仙傳·廣成子》:「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

《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

《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宇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

《抱朴子·極言》:「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諮涓子,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

《史記·燕召公世家》:「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

《列子·楊朱》:「昔者堯舜偽以天下讓許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註:偽,同僞,《說文繫傳》僞者,人為之,非天真也,故人為為僞)

《列子·楊朱》:「伯夷、叔齊實以孤竹君讓,而終亡其國,餓死於首陽之山。」《莊子·讓王》:「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

《抱朴子·極言》:「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諮涓子,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藝文類聚·總載山》:《史記》曰:「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西至于崆峒,登雞頭,南至熊湘,北逐獯鬻,合符金山。」

《水經注·潩水》:「大騩,即具茨山也。」

《太平御覽》:《陽城記》曰:「大嵬山在密縣東南五十里,即具茨之山。」

《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孟子·萬章上》:「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

(《疏》:「箕山,嵩高之北是也。」)

《史記·封禪書》:「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

《呂氏春秋·有始》:「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斗極為空桐,東至日所出為大平,西至日所入為大蒙,大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

《禮·學記》:「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註》:「遊,謂無事閒暇總在于學也。」)

———————————————————————————————————————

又稱仁智之樂焉

◆譯文:又可謂仁智之士的喜樂。

◆注釋:

《說文》:「親也,親者,密至也。」

《中庸》:「仁者,人也。」

(鄭玄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

《正義》曰:「人偶者,謂以人意尊偶之也。」

(《禮》注:「人偶相与为礼仪皆同也。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日:仁,人心也。」

《釋名》:「忍也。」

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程顥曰:「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

《墨子?經上》:「仁,體愛也。」

《荀子?大略》:「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

《孔子家語?王言解》:「故曰:所謂天下之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

《說文》:「識?也。」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

《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

《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荀子·正名》:「知而有所合謂之智。」

《商君書?更法》:「愚者之笑,智者哀焉。」

《白虎通德論·諫諍》:「諷諫者,智也,患禍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諷告,此智性也。」《六韜·大禮》:「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

◆譯文:聖人以(其)神思仿效真理,而賢者通達。

(亦可作,用神思趨近真理的規律,而賢者通達。)

◆注釋:

《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說文繫傳》:「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韓詩外傳·卷二》:「好一則博,博則精,精則神,神則化,是以君子務結心乎一也。」

《中論·治學》:「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

《文心雕龍·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

(註:樞機,《國語·周語下》:「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聽和則聰,視正則明。聰則言聽,明則德昭,聽言昭德,則能思慮純固。」)

《易·繫辭》:「崇效天,??法地。」

《說文》:「通,達也。」

———————————————————————————————————————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

◆譯文:(畫)山水之形迫肖真理,而仁者樂。不也都相近嗎?

◆注釋:

《說文》:「說也。又諧也,諂也,蠱也。」

《文選·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

南北朝·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

唐·太宗文皇帝《詠芳蘭》:「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湯。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

《廣韻·上平聲·微·祈》:「幾,近也。」

《韻會》:「將及也。」

———————————————————————————————————————

餘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

◆譯文:我眷戀廬山和衡山,怯忘荊山和巫峽,而不知年歲漸增。

◆注釋:

《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行數千裏,馬不契需。」

(《註》:「契,怯。需,懦也。)

《說文》:「闊,疏也,一曰遠也。」

疎闊也

《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傳·范冉傳》:「行路急卒,非陳契闊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敘分隔。」

———————————————————————————————————————

愧不能凝氣怡身,傷砧石門之流,於是畫象布色,構茲雲嶺。

◆譯文:自愧不能屏氣凝神以怡養自身,又傷情於履歷先賢之隱居,於是畫(山水)形著色,以架構這些雲氣山嶺(的題材)。

◆注釋:

《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

(註:氣謂噓吸出去者也。)

《爾雅·釋詁》:「我也。」

(《疏》:「身,自謂也。」)

《玉篇》:「跕,履也。」

《廣韻·怗》:「跕,跕?。」

《論語?憲問·第三十八》: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漢·焦贛《易林?革之旅》:「石門晨開,荷蕢疾貧,遁世隱居,竟不逢時。」

《後漢書?蔡邕傳》:「是故天地否閉,聖哲潛形,石門守晨,沮溺耦耕。」

———————————————————————————————————————

夫理絕於中古之上者,可意求於千載之下。旨微於言象之外者,可心取於書策之內。

◆譯文:雖聖人義理有千載之隔,可求證到千古之後。旨意幽微與並超越所言之象,其心意可與書策裡面讀取。

◆注釋:

《玉篇》:「旨,意也,志也。」

《易·繫辭》其旨遠。

(《疏》旨意深遠。)

《廣韻·上聲·止·里》:「理,料理義理又正也,文也。」

《揚子法言·序》:「天降生民,倥侗顓蒙,恣乎情性,聰明不開,訓諸理,譔《學行》。」

《荀子·大略》:「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中論·治學》:「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於玄室,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辯矣。」

譯者認為,此處“言象”並非“語言物象”之釋義,應作“所言之象”。其指代對象類與莊子假託之“鯤鵬”。

例證:

《藝文類聚·梁武帝》:《梁任昉齊宣德皇后臨朝答梁王令》曰:「夫至寂難原,言象所絕,教思有律,感通斯在,所以異人者神明。」

《神仙傳·介象》:「此人倉卒直言象欺弄之。」

《群書治要·志》:「書所謂象刑惟明者,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屨赭衣者哉。」

———————————————————————————————————————

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繚。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

◆譯文:何況自身可以逗留觀望,目光可以(多角度,如綢纏繞)四處觀察,以繪畫之形寫山水之形,以顏彩之色描摹山水之色。

◆注釋:

《文選》李密《陳情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抱朴子·名實》:「夫智大量遠者,盤桓以山峙;器小志近者,蓬飛而萍浮。」

《說文》:「纏也。」

《類篇》:「繞也。」

《說文》:「皃,頌儀也。从人,白面,象人面形。籀文从豹,省作貌。」

《官人解》:「動人以言,竭而弗終,問則不對,佯為不窮,貌而有餘,假道而自順,因之□初,窮則託深,如此,隱于文藝者也。□言以為廉,矯厲以為勇,內恐外誇,亟稱其說,以詐臨人,如此,隱于廉勇者也。」

《游俠列傳》:「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採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

———————————————————————————————————————

且夫昆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

◆譯文:況且崑崙山之大,瞳孔之小,近處觀望,其形態不能悉皆目睹,若遠與數里,其景則可環繞眼底。確實因為距離漸遠,則所見之形就越小。

◆注釋:

《宋本廣韻·廣韻·入聲·陌·伯》:「迫,逼也,近也,急也,附也。」

《廣韻·上聲·迥·迥》:「迥,逺也。」

《說文·禾部》:「稍,出物有漸也。」

《文選·江淹·恨賦》:「紫臺稍遠,關山無極。」

———————————————————————————————————————

今張絹素以遠暎,則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

◆譯文:如今展開絹素去遠映山水之貌,則崑崙山高聳之形,也可環繞與方寸之內。

◆注釋:

《宋本廣韻·去聲·映·映》:「暎:同“映”。」

《文選·張衡·思玄賦》:「集太微之閬閬。」

(李善·注引字林:「閬,高貌。」)

———————————————————————————————————————

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

◆譯文:縱向劃三寸,可以表達千仞之高;墨橫向數尺,就可體現出百里之遠。

◆注釋:

《說文·刀部》:「劃,錐刀曰劃。」

(錐刀又有微小之意,如《續漢書志·第二十九·輿服志上》:「爭錐刀之利,殺人若刈草然。」,故此處以小映大。)

《宋本廣韻·入聲·麥·剨》:「劃,作事也。」

譯者認為,此處“豎劃橫墨”聯繫前文“遠暎”疑似“畫山水之構圖”。

———————————————————————————————————————

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

◆譯文:所以看畫圖之人,只會擔心其類型不夠靈巧,而不會以為體小而影響他相似於自然的氣勢。

◆注釋:

《說文·犬部》:「類,種類相似,唯犬為甚。从犬頪聲。」

譯者認為,此處「類」應是類型,而非譯為「山水形態」。山水之類可分「名山靈川」或次一等,結合下文,故「類之不巧」,恐是繪畫之「山水選類」是也。

譯者認為,此句應為整句,斷詞應為「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此處「其」為「山水畫」,「此」為「自然之勢」故譯文如上。

———————————————————————————————————————

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一圖矣。

◆譯文:如此,嵩山華山的秀麗,天地的靈氣,都可於一張圖上得到。

◆注釋:

《列仙傳·容成公》:「取精於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

馬王堆《老子德道經·道經·甲本》

六章:「浴神□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門,是胃□地之根。縣縣呵若存,用之不堇。」

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輿,故能成其私。」

馬王堆《老子德道經·道經·乙本》

六章:「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縣縣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

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

◆譯文:以心領神會為其形態所成的根據,(所繪)類別巧妙,則眼睛才會有所感應,心裡才會有所意會。意會才能感受其神思,神思有所超脫,則理自然而得。

◆注釋:

《韓非子·解老》

二十三章: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無常操,是以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

※註:

(《說文》:「稽,畱止也。」)

(《孔叢子·廣言》:「稽,考也。」)

二十五章:凡理者,方圓、短長、麤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後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而常者,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於常所,是以不可道也。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

雖複虛求幽岩。城能妙寫,亦城盡矣。

◆譯文:儘管再虛其心拜訪幽遠之地。所繪的山水畫能足夠巧妙,原本的山水也就不存了。

◆注釋:

《說苑·脩文》:「四方之助祭,空而來者滿而反,虛而至者實而還,皆取法則焉。」

馬王堆《老子德道經·道經·甲本》

三章:「是以聲人之□□□□□□□□□□□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馬王堆《老子德道經·道經·乙本》

三章:「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

《說文》:「盡,器中空也。」

所謂「城能妙寫,亦城盡矣。」譯者認為,山水畫在其原始本貌基礎之上并超脫其本貌,而賦予「道」的神思,故不可再得。

———————————————————————————————————————

於是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無人之野。

◆譯文:於是閒居修整氣息,飲酒彈琴,打開畫對坐,探尋畫內全貌,既不遠離自然彫勵的灌木叢,又可獨對無人之遠郊。

◆注釋:

《宋本廣韻·去聲·宥·救》:「究,窮也,深也,謀也,盡也。」

《墨子·親士》:「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韻會》:「勵,通作厲。有修飾振起意。」

《前漢·宣帝紀》:「厲精更始。」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陳思王植傳》:「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

《唐韻》:「俗叢字。」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磷磷爛爛,采色澔汗,藂積乎其中。」

《說苑·君道》:「吾獵將以求士也,其榛藂刺虎豹者,吾是以知其勇也。」

屈原《楚辭·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莊子·雜篇·庚桑楚》

十六章:「徹志之勃,解心之繆,去德之累,達道之塞。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

峰岫嶢嶷,雲林森眇。

◆譯文:山峰巖穴之高聳,雲氣樹林的深遠。

◆注釋:

《說文》:「岫,山穴也。」

《爾雅·釋山》:「山有穴爲岫。」

(《註》謂巖穴。)

左思《魏都賦》:「窮岫泄雲,日月恒翳。」

《說文·山部》:「嶢,焦嶢,山高皃。」

《前漢·揚雄傳》:「泰山之高嶕嶢。」

《白虎通德論·號》:「堯猶嶢嶢也,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眾聖之主,百王之長也。」

《說文·山部》:「嶷,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

《史記·五帝本紀》:「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說文》:「森,木多貌。」

《文選·左思·蜀都賦》:「皛貙氓於葽草,彈言鳥於森木。」

《博雅》:「遠也。」

《莊子·庚桑楚》:「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屈原《楚辭·屈原·九章·哀郢》:「眇不知其所蹠。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

聖賢暎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

◆譯文:聖賢庇蔭於極遠的時代,無窮的趣向融匯神思之中。

◆注釋:

郭璞《爾雅序》:「揔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

———————————————————————————————————————

餘複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

◆譯文:我又有什麼可以做的,暢通神思而已。完成神思之無礙,源有先賢。

◆注釋:

《說文》:「先,前進也。」

《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

《宋本廣韻·入聲·屋·熟》:「熟,成也。」

《尚書·周書·金滕》:「歲則大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