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名篇《笔意赞》、
(二)
·黄简
三
王僧虔的书论,现存三篇︰《论书》﹝余绍宋以为即《答竟陵王子良书》﹞、《书赋》和《笔意赞》。《论书》为品评书家之作,《书赋》为叙述书法技法,二者皆有盛名。而我认为他最深刻的著作,应属《笔意赞》一篇。
《笔意赞》见于宋陈思所纂《书苑菁华》卷十八,为一赞一序。唐张怀瓘《玉堂禁经》转引赞的部份,题作《书诀》,文字略有不同。全文的主题是谈如何学习书法的,王僧虔以右军《告誓》和《黄庭经》为模板,从书法的本质、学习的器具、用笔、结字层层深入,文字极为紧凑,波澜迭起,回味无穷。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
文章的第一句话,作者紧紧必抓住书法艺术的本质进行阐述,实为石破天惊之语。在中国书法史上,王僧虔是第一个将书法艺术的美学本质作了科学概括的人。
书法之所以能感动读者,从根本上说,是它的「神韵」的作用。「神韵」又称气韵、意趣、神采等,近人沈尹默把它概括成一个更科学的术语:笔意。从整个书法创作的过程来说,首先要懂得如何执笔、运笔、用笔,统称为「笔法」;然后要了解点画如何依照不同姿势结构成字,可称为「笔势」。这两步仅仅是完成了「字形」,更重要的是,在「字形」中还必须表现出艺术美,这就是「神采」,就是气韵,就是书法能够感动读者的根本点。失去了神采,那就流为普通的毛笔字,不能称为「书法」了。所以,「笔意」﹝或「神采」﹞是书法生命所系。
《笔意赞》是教人学书的文字。一般人学书,易犯的毛病就是斤斤于字的外形,力求从外形上去接近原作,结果常常是得之于皮相而神气索然。唐李北海的有名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亦是警戒学子勿单纯追求字形的意思。但反过来说,内在的气质总要通过外在的字形才能得以表现。字形可以目击,气韵只能意会。观众欣赏书法作品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因之字形也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要素。王僧虔首先肯定了「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同时也指出「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样,问题的两方面都说得很周全。
把书法概括为「神采」,把它作为学书的根本目的,这是王僧虔的巨大贡献。它的意义在于︰书法由此摆脱了文字内容的约束而获得了更广阔的表现天地。它可以寄托作者的喜怒哀乐,可以抒发书家的情怀意趣。唐张怀瓘《文字论》在解释王僧虔这一论断时作了更深入的阐述,他说:「文则数言乃成一字,书则一字已见其心。」[8]书法成为一种反映作者个人素质和时代社会特征的艺术,这就为它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千五百年来,中国书法的创作,都没有离开过王僧虔这一理论概括。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序文的第二句是谈进行书法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既然上文肯定了书法是表现「神采」的,那么,在创作或临写中,就不能专注于一点一画的用笔,见于小而失其大。手下的运笔固然有它的规律,但是书写起来,却不能想着这些规律。这正如汉语、英语都有语法,但说话的人却没有一边想着语法规则一边去交谈的,这就是所谓的「心手相忘」的意思。
另一方面,书家寄意抒情,毕竟是通过手来表现的,任何细微的感情变化,都会影响到手的运动,都会在笔底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所以,要获得高雅的神采,创作出成功的作品,这就需要两个条件︰一方面是「心手达情」,即心中所思能够以熟练的手下技巧加以表达;另一方面,「书不忘﹝妄﹞想」,作品的气韵、神采实际上都是作者心灵的反映,书家的气质、趣味、思想、性格、情绪、学识、健康、胸襟,一切都会透露于毫端。古语说「字如其人」,也正是指书法能反映人的精神素质。
「神采」似乎虚无飘渺,无从把握,然而细细地玩索,它显然是存在的,「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学书者懂得了什么是「笔意」,才算是摸到了门径。这些,就是王僧虔《笔意赞》序文的主旨。
《笔意赞》共十八句,三个层次:
「乃为《笔意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此是第一层。谈器具的选择及其使用。
我们常说的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这「文房四宝」,都产生于唐宋以后。此文所言之剡纸,指剡县的藤纸。剡音善,位于今浙江省嵊县。县南有剡溪,为曹娥江之上游,即王徽之雪夜访戴处,故又名戴溪。溪水制纸甚佳。剡县多出竹和藤,二者皆可以制纸,而藤纸名闻天下。《博物志》曰︰「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唐皮日休《二游诗》有「宣毫利若风,剡纸光于月」句,东坡《墨妙亭诗》有「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粟尾书藤溪」句,可见唐宋时犹享盛誉。
易墨,指易水之墨。易县在河北,即燕太子丹遣荆轲处。古时其地人多制佳墨,后裔有南唐墨工李庭邽者,迁居歙州,制墨天下第一。至今旧墨多镌有「易水旧观」之句,以示其佳。
「心圆管直」句,或诠释为作书者执笔之法,心要照应八面﹝即「心圆」﹞,笔杆要挺起垂直;而唯有垂直执笔才有八面之锋,无不如意。这样解释,我很怀疑。古人执笔,都是斜式,称为「拨镫法」,怎么王僧虔时会有垂直执管法呢?故我认为,「心圆管直」并非是谈执管法,而是谈选择毛笔的标准。上句讲纸墨,下句讲笔之选择,文理很顺。王僧虔很重视纸、墨、笔三者的精妙,他在《答竟陵王子良书》中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伯喈﹝蔡邕﹞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若子邑﹝左伯﹞之纸,研染辉光;仲将﹝韦诞﹞之墨,一点如漆;伯英﹝张芝﹞之笔,穷神静思。」「若三珍尚存,四宝斯觌,何但尺素信札,动见模式;将一字径丈,方寸千言也。」可见他视纸、墨、笔三者为作书能否如意的先决条件。所谓「心圆管直」,正是指一枝挥洒自如的好笔形状。
谈到器具的使用,王僧虔又概括为两点︰一是墨法,必须「浆深色浓」,所谓「一点如漆」者,这是中国书法的传统用墨法。现有专用淡墨或宿墨作书者,虽别有姿韵,终觉精神不足,非庙堂之器。二是用笔,僧虔提出了著名的法则「万毫齐力」,实即中锋运笔,与蔡邕所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是一个意思。「万毫齐力」,锋自然正;倘若偏锋,必有一部份笔毫不能着纸,这是一种病笔。僧虔这一名句,为后世书家奉为圭臬。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第二层谈字帖的选择,主旨是当以王字为宗。《告誓文》和《黄庭经》都是王羲之正书精品,学书者自此入手,难度虽高,决无流弊。王僧虔用「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八个字,提示学书者临习时要注意抓住二帖的精髓,这又是从「笔意」上着眼,唐孙过庭《书谱》评「《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告誓文》「情拘志惨」,从气韵上说,《黄庭经》飘逸脱凡,更难把握,所以说可以先临《告誓》,次写《黄庭》。
「努如植槊,勒如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第三层次谈点画和结字。「努」是竖笔,「勒」是横笔,作者用「植槊」和「横钉」两个比喻来说明要领,这是容易理解的。﹝此两句下,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引文有「虚专妥帖,殴斗峥嵘」八字,颇费解。﹞从文意上看,下文「开张凤翼」是讲横势,「耸擢芝英」是讲纵势,跟前两句紧紧相连。耸,高也。韩愈《会合联句》有「剑心知未死,诗思独孤耸」句。擢,音zhuo2,原义为拔,如成语「擢发难数」;《增韵》亦释作「耸」,指植物独出而挺立之状,如「擢秀」。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东坡诗「种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其义一类。「努如植槊,勒如横钉」,说的是挺利刚健,用笔利落之美;「开张凤翼,耸擢芝英」又以凤凰展翅、灵芝玉立来比喻横势和纵势的柔和优雅之美。大凡作书,用笔要干净,不能拖泥带水;而韵趣却要优雅,刚中见柔。
运笔似乎是水平方向的动作,其实关键在于上下﹝垂直方向﹞的提按。「按」产生粗笔,却不可重浊;「提」为轻笔,又不可轻飘。用笔最忌平拖,提按是线条粗细、节奏、轻重、转折的关键,亦即线条之生命。学书者不知提按,终为门外汉。
王僧虔没有详谈结字的方法,因为是临摹,他只说了一句「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其意要学书者用心揣摩王字的结构,万勿走动位置。在临书时,必须「无我」,若差之毫厘,则神黯气索。对初学者来说,此点尤其要紧。
四
王僧虔不仅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教育理论家。
综观全文,作者精辟地讲述了器具之选择和使用、字帖之选择和特点、用笔之标准和结字之精确,而以一短序把这些技法之训练的目的,归之于「神采」的追求。全文如此精炼,而所论又如此精彩,确是大匠手笔。就以今天的书法教学来说,把它作为教学大纲,仍然是适用的。
注:
[1]《南齐书》卷三十三本传。
[2]《宣和书谱》卷三《正书叙论》。
[3]宋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p.,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下文引用此书均同此。
[4]此从唐张怀瓘《书断》说,本传及赵构《翰墨志》所记略有不同。
[5]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
[6]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7]唐韦续《墨薮》卷上《五十六种书》。
[8]唐张怀瓘《文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