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门古寺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的研究
内容摘要:坐落于绍兴南部的云门古寺是中国最有古老文化特色的佛寺之一,它位于秦望山山麓,并且李斯碑之会稽刻石曾藏于此山。云门古寺不仅仅是佛教圣地,也是浙东唐诗之路天下第一名人大客栈,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的故居,也是陆游草堂的所在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曾藏于此处。云门寺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但是自明末以后,云门古寺一蹶不振,现今四周可见废弃的屋基。云门古寺在旁边的民居之中艰难生存,规模已经越来越小。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和辨才塔等历史上著名典故见证物已经不复存在,本文就云门古寺这一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绍兴云门古寺文化遗产
一千年古刹的光辉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它坐落在今浙江绍兴的秦望山山麓,这也注定它是不平凡的。秦望山因李斯碑之会稽石刻而闻名于世。《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i]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ii]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予尝上会稽东山,自秦望山之巅并黄茅,无树木。其山侧有三石笋,中有水一泓,别无他石。石笋并无字。复自小迳,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又云:“越王栖于会稽,宫娥避于此。”[iii]明朝的张元忭曾经到过秦望山,并写下了《游秦望山记》,文中写道:“吾越岩壑之胜甲天下。鼓櫂而出游,远近数十里之内,其为奇峰、邃谷、怪石、好泉者信步皆是。而群山所宗,惟秦望为最高。环秦望之麓,浮屠之宫,若明觉、普济、广福、天衣,今皆湮于榛莽。而自义熙迄今千余载,故址依然,唯云门为最盛。”[iv]
文中写道的位于秦望山的这座云门寺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这座名山,这里本是皇家大族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旧居,因见五色祥云显于屋顶而建寺。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至今寺内还留着王献之的“洗砚池”,池水如旧,当年的洗砚台人却不复。
“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v]在陆游的笔下,云门古寺的规模十分庞大,根据《康熙会稽县志》中的记载和云门寺图上表明,一个写着“云门古刹”的石牌坊在进入峡谷后会被首先看到,再路的两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然后是“卓立云门”石牌坊、雪峤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过五云桥到达云门寺的山门前面,寺前面还有一片枫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门寺当时的云门寺有五进之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两边各建有两排长长的厢房。寺院的周围还有铁门限、溪风阁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另外云门寺除主寺之外还设置有“看经院”(另有“刊经院”、之说)、“芍师院(忏堂)”、“显圣院”(云门显圣寺寺址在今绍兴城区东南玉笥山前。后周显德二年(),僧重曜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缘建造。初名显圣院(云门看经院)。宋至道二年()九月,敕改显圣寺。院后有王子敬笔仓,实一眢井。元时,寺毁。明万历二十二年(),大学士张浚元等延请圆澄(湛然)禅师重建寺于玉笥山前,开法云门显圣寺,法席大盛。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
然而云门古寺不仅仅是近代王献之的故居,南朝智永和尚(王法极),即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的住所,智永和尚是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据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退笔冢”所在地即云门古寺。智永和尚闻名于世的是他的千字文,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vi]
绍兴是书法之乡,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作于绍兴兰亭。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同其余四十二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成为了书法圣地。唐高宗上元二年()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vii]据记载,云门古寺原还存在着献之山亭、献之笔仓等与之相关的遗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云门古寺还是生机勃勃、吸引着文人墨客的前往。云门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任住持者皆系当时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为东晋一代名僧。随后相继还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圆信、湛然、重曜、净挺、辩才、允若、具德礼、王门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昙一,前者创“即色空”学说,后者创了“幻化宗”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犹以辨才香阁最为文人喜爱。辨才为云门寺律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阁,当然亦为后人重视。香阁之得名,看来源于云门特有之天香。宋之问《宿云门寺》曰:“天香众壑满。”[viii]孙邈《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曰:“天香满袖归。”[ix]孟浩然《游云门寺诗》曰:“香界登阁憩。”[x]孙邈《宿云门寺阁》曰:“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xi]孙邈不住岩东院而住香阁院应从心理上考虑。(按宣宗大中年间,浙东观察史李褒到云门,也住香阁院,并留下《宿云门香阁院》诗)当年《兰亭序》就是藏在这香阁之梁槛之上,诗人宿此当为凭吊。另一处“客栈”当为东客院,即岩东院,云门寺接待院。当年萧翼受唐太宗之托来云门骗取《兰亭序》时便住于此。萧翼有《宿云门东客院》诗。诗人初至云门就是以此诗结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历史上的云门寺与海外的佛教高僧也有着联系,如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师(原名段兰公)就曾去日本弘扬教义达三十年之久,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佛教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基础。云门寺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历代帝王都很启重此寺。如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吴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