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用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戳音频,听解读

在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中国许多高校的校园里,教学楼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楼”,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

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与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说到大学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时,总书记再一次使用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典故。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

本期《学习用典》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解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整篇《大学》的纲领。

什么意思呢?是说“大人之学”或者“君子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且推己及人,把这种品性运用到教育和引导人上去,最后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是整篇《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家修养的目标。

《大学》(部分)

我们今天大学的意义和古代的“大学”虽然不一样,但是在培养人才这个问题上还是一致的,所以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就是要说:大学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培养有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这些人应该是有理想、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有服务社会的热情。这样的人,才是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古人幼年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等到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时,便开始习读涵盖了儒家学派核心思想的“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经典,而《大学》是在“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篇,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四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使用了多个典故,都与教育有关,一起来涨知识——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出自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一文,是指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

张之洞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指人才培养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自刘昼《刘子·崇学》,意思是凿井的人总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然后挖出极深的井。指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

刘子,亦名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北齐时期道家,思想家,其生平事迹不可详知。据《北史》《北齐书》本传记载,刘昼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北分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时期,其所撰《刘子》一书,针对当时社会时弊,提出了自己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及为国建功立业,施展个人才能的抱负。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在讲话结尾,习近平引用了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这句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勉励青年一代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斗中梦想成真。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侯东合、赵雪花、王巧玲

记者:刁莹、马闯

新媒体:马文佳、夏文、周文超

播讲:刘鹤佳

制作:叶思成

综合来源:光明网、和讯网、《张之洞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比较》、《习近平用典》、百度汉语,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