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红巾的卫士传送着报晓的更筹,尚衣官员向天子呈上绣着翠云的龙袍。
如处于九天之上的巍峨宫殿正门打开了,万国他邦的使臣一齐叩拜觐见加冕悬旒的皇上。
曙光初现,掌扇摆起。御炉中香烟袅袅,依伴着天子绣袍上的龙缭绕浮动。
早朝过后需拟写诏书,随着身上所戴玉佩的响声,中书省的官员退到凤凰池上,用五色彩纸起草皇上的诏书。
1、绛帻鸡人送晓筹:送,《唐诗鼓吹》、《唐诗品彚》俱作“报”。
2、九天阊阖开宫殿:天,《文苑英华》作“重”。
3、日色才临仙掌动:色,《瀛奎律髓》作“影”。
4、佩声归向凤池头:向凌本、《瀛奎律髓》、《唐诗品彚》俱作“到”。
5、大明宫:《长安志》: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宫城之东北隅,南北五里,东西三里,贞观八年置为永安宫城,九年改曰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财以助役。龙朔三年,大加兴造,号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改曰含元宫,寻复大明宫。初,高宗命司农少卿梁孝仁制造此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盖甚高爽也。
6、绛帻:《汉官仪》:宫中舆台并不得畜鸡,夜漏未明三刻鸡鸣,卫士候于朱雀门外,著绛帻,专传鸡唱。
7、鸡人:《周礼》:鸡人夜嘑[hū]旦,以嘂[jiào]百官。
8、尚衣:《唐书.百官志》:尚衣局奉御二人,直长四人,掌供冕服几案。
9、翠云裘:宋玉《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10、九天:《吕氏春秋》: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11、仙掌:《三辅黄图.庙记》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玊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玊屑服之,以求仙道。《长安记》:仙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
12、五色诏:《邺中记》:石虎诏书,以五色纸,著凤雏口中。
13、凤池:《晋书》:荀勖[xù]拜中书监,久之,以朂[xù]守尚书令,朂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惘惘怅怅,或有贺之者,朂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通典》: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罢任,是以人固其位,谓之凤凰池焉。
1、绛帻(jiànɡzé):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2、晓筹:报晓的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3、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代指皇帝参加朝会的大礼服。
4、冕旒(miǎnli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5、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6、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7、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8、鸡人: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古时老百姓靠公鸡打鸣来报时,但是宫廷里不养鸡,就让官员装扮成公鸡的样子学鸡打鸣,头上包一块红头巾代来鸡冠,这就是绛帻鸡人。后来发明了更漏,绛帻鸡人的官职演化成主管更漏的人,每天天亮传送竹签(更筹)给宫里报时。
9、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10、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此处借指帝宫。阊阖(chānghé):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
11、衣冠:指文武百官。
12、衮(gǔn)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13、裁:拟写。
14、凤池:指凤凰池。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贾 至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举着银烛上早朝朝见天子,京郊之路漫长;春天的禁城,拂晓时分,天地一片苍茫。
千万条柔弱的柳枝垂拂宫门青琐,黄莺婉转的啼叫声缭绕着宫阙。
剑佩声中趋步拾级而上,衣冠沾惹御炉飘出的檀香。
共同承受皇上恩泽于凤凰池上,日日执笔染墨侍候君王。
1、共沐恩波凤池里:里,《唐诗品彚》作“上”。
2、两省:《杜氏通典》:时谓尚书省为南省,门下、中书为北省,亦谓门下省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或通谓之两省。成按,至徳二年十月,肃宗入京师,明年改元乾元,是时贾至为中书舍人,杜甫为右拾遗,皆有史传嵗月可证。王维之为中书舍人为给事,岑参之为右补阙,其嵗月无考。要亦当在是时,皆两省官也。是年六月,甫贬华州司功参军,则四诗之唱和,正在乾元元年戊戌之春中也。
3、紫陌:刘孝绰诗:纡馀出紫陌,迤逦度青楼,
4、御炉:《唐书.仪卫志》:朝日殿上设黼扆[fǔyǐ]蹑席、熏炉香案。
1、早朝:臣子早上朝见皇上。
2、大明宫:皇宫殿名。国家大典,皇帝朝见百官多在此举行。
3、两省:指分居大明宫宣政殿左右的门下省和中书省。
4、银烛:蜡烛,有银饰的烛台。此指百官早朝时擎的灯火。
5、朝天:一作“熏天”。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
6、紫陌:紫红泥铺的路,指京城长安的路。
7、禁城:宫城。
8、晓苍苍:拂晓时暗青色的天空。
9、弱柳:嫩柳。
10、青琐(suǒ):皇宫门窗上的装饰,代指宫门。
11、百啭(zhuàn):鸣声婉转多样。
12、建章:汉代宫名,代指大明宫。
13、剑佩:百官在朝见时必须佩带的宝剑和玉佩。
14、玉墀(chí):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
15、惹:沾染。
16、御炉:御用的香炉。
17、凤池:即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
18、朝(zhāo)朝:天天;每天。
19、染翰(hàn):写文章。翰,笔。
同和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五更的刻漏箭催促着拂晓的到来;皇宫春色盎然,桃花如醉酒一般鲜红。
绣着龙蛇的旌旗在温暖的太阳下飘扬;微风习习,燕雀在宫殿上空高高飞翔。
早朝结束后,朝臣双袖携满了御炉的香烟,挥笔写下珠玉般美妙的诗篇。
要想知道世代掌握为皇上起草诏书之人的荣耀,于今只要看看中书省的才子贾至就可以了。
1、欲知世掌丝纶美:原注:舍人先世掌丝纶
2、五夜:陆倕《新漏刻铭》:六日无辨,五夜不分。李善注:卫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黄门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3、九重:《楚辞》:君之门以九重。4、丝纶:《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唐书贾曽传》:玄宗为太子,遴选宫僚,以曽为舍人,俄擢中书舍人,以父嫌名不拜。徙谏议大夫知制诰。开元初,复拜中书舍人,曽固辞。议者谓中书乃曹司,非官称,嫌名在礼不讳,乃就职,与苏晋同掌制诰,皆以文辞称,时号苏贾,子至,从玄宗幸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厯中书舍人。5、凤毛:《世说》:王敬伦丰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南齐书》:谢超宗祖灵运,宋临川内史,父凤,超宗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解褐奉朝,请新安王子鸾,孝武帝宠子,超宗以选补王国常侍,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恐灵运复出。”1、五夜:天之将晓。箭:漏箭。计时的工具。2、九重:皇帝居住之地3、龙蛇:旌旗上的图象。4、世掌丝纶:世代掌握皇帝的诏书。贾至及其父皆担任过中书舍人,掌管拟诏敕,故称“世掌”。5、凤毛:喻人有文采,不弱其父。同和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五更鸡鸣,京都路上曙光带着寒意;黄莺鸣啭,长安城里已是春意阑珊。望楼晓钟响过,宫殿千门都已打开;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百官。启明星初落,花径迎来佩剑的侍卫;柳条轻拂着旌旗,滴滴清露未干。唯有凤池中书舍人贾至,他写的诗如阳春白雪,要唱和太难。1、皇州:谢眺诗:春色满皇州。张铣注:皇州,帝都也。2、玉阶:班固《西都赋》:玉阶彤庭。张铣注:玉阶,以玉饰阶也。3、花柳:成按,朱晦菴谓唐时殿庭间皆植花柳,故杜子美诗有“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之句。岑诗用花柳字亦其一证。4、阳春:《新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引商刻羽,杂以流徴。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是其曲弥高者,其和弥寡。毛西河曰:丙午年避人在湖西,长至夜饮施愚山使君官舍。愚山偶论王维、岑参、杜甫和贾至早朝诗,惟杜甫无法,坐客怫然,予解曰:“徐之,往有客亦主此说,予责其或过。”客曰:“不然。律法极细。吾第论其粗者,律,律也。既题早朝,则鸡鸣晓钟衣冠阊阖律法如是矣。王维歉于岑参者,岑能以花迎柳拂阳春一曲补舍人原唱春色二字,则王稍减耳,其他则无不同者。何则,律故也。杜即不然,王母仙桃,非朝事也。堂成而燕雀贺,非朝时境也。五夜便日暖耶,舛也。且日暖非早时也。若夫旌旗之动,宫殿之高,未尝朝者也。曰朝罢,乱也。诗成与早朝半四句,乏主客也。如是非律矣,予时无以应,然则愚山之论此,岂过耶。愚山大喜,遂书其说以作记。成按,早朝四作,气格雄深,句调工丽,皆律诗之佳者。结句俱用凤池事,惟老杜独别,此其妙处不容掩者也。若评较全篇,定其轩轾,则岑为上,王次之,杜贾为下。虽苏子瞻所赏在旌旗日暖二句,杨诚斋所取在花迎剑佩一联,文人爱尚,各有不同。读西河毛氏之说,其优劣固已判矣。但谓王母仙桃非朝时之事,燕雀相贺非朝时之境,二语犹有未当处。仙桃即殿廷所植之桃,以其托根禁地,故曰仙桃。迎晨而春色浓酣,天然如醉,与王母仙桃迥焉无涉。燕雀每于天光焕发之后,高飞四散,此句咏早字甚得,然写作宫殿间景致,未免荒凉耳。要之于堂成而燕雀贺之说,杳不相干也。以此见訾,未免过苦。若其馀之所论驳,岂为无当,或者必欲不祧工部,反訾岑王二作。賔处太详,主处太略,不如杜作后四句全注意舍人为得和诗体者,岂非溺爱而反蹈不明之过哉。或嫌右丞四用衣冠之字,未免冗杂,亦属吹毛求疵,洗垢索瘢。善言诗者,正不必拘拘于此,至瀛奎律髓以京师蹀血之后,疮痍未复,而四人夸美朝仪如此,讥其已泰,宋人腐语,尤属可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