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吉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编写而成的兵书。一般而言,人们都把《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事实上,很多军事谋略与思想都来自对这两部不朽著作的阐发。
“三十六计”一词最早来源手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之:“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此处的“檀公”,即是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檀道济。此后,便有了人们常说的“三十六计走为上”,意思是如果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应当趁早脱身,保存实力,尽可能避免迸一步的损失。而《三十六计》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已无从考证。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年,在甘肃邠州(今陕西邻县)一处旧书摊上,一本著有“秘本兵法”的抄本被人发现,这就是今天广大读者所看到的《三十六计》最早版本。
第一计
唐贞观十七年(年),唐太宗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这一天大军行至海边,唐太宗看见碧海无边,有了踌躇退缩之意。这时,大将军薛仁贵请唐太宗先行休息,君臣来到一处营帐,丝竹款款,大家开怀畅饮。不久,只听营帐外风声四起,涛声如雷,唐太宗拉开帷幕一看,营帐在一艘大船上,大船已经出海了!原来薛仁贵怕皇帝动摇军心,于是就施以“瞒天过海”之计,事已至此,唐太宗也只有下定决心了。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译文: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若使秘计有成效,不能在不合时宜和无人之处实施。半夜行窃,僻静小巷杀人,是愚蠢的行动,不是谋划计策的人应做的事情。如开皇九年,隋兵伐陈。此前隋将贺若弼要求驻防江岸军队换防时集中在历阳,大张旗鼓,支满营帐。陈国以为隋国要进攻,调发全部军队。后来发现是隋军换防,就解散了军队,并且习以为常,不再防备。等贺若弼率军渡江,陈军没有发现,因此隋军攻下了陈国的南徐州。
原典解读:
骗了对方却能让对方不怀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瞒”则有技巧,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
瞒天过海想要奏效,以下条件不可或缺。首先,要制造一个不会引起对方怀疑的假象,这个假象要令对方习以为常,正大光明,因此对方才不会怀疑;其次,即便如此,还是要想方设法混淆对方的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没有精力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稳妥。
给大家讲个经典故事:
《僻处谋命巧脱身》
举世闻名的王羲之,也曾经靠瞒天过海保全性命。在他十岁时,因为聪明伶俐,深得大将军王敦的喜欢,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但王就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他想推翻东晋的皇帝,自立为君主。
有一天,王敦起得很早,他的一个部下进营帐和他谈论造反的事情,王敦忘了王羲之还在自己的帐中睡觉,两个人便密谈造反的事情。
王羲之则将这逆谋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大惊失色,继而猜想到王敦回过神来之后一定会杀自己灭口。
果然,王敦突然想起自己的营帐里还躺着个十岁的王羲之,立即恶向胆边生,杀气腾腾地进营帐要了结了王羲之。结果瞅被一看,王羲之鼾声如雷,满脸都是鼻涕睡沫,连被子都弄脏了。
王敦一看,认为王羲之睡得非常沉,肯定没有听见刚才的密谋,所以最后就放过了这个小孩子。但这其实是王羲之急中生智、自己抠喉咙干呕,并将脏兮兮的黏液涂在脸上故作熟睡的样子、这才险中逃生。
说明: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形势越来越严酷的今天,不管我们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一定的谋划才能。
由于在此写文章篇幅有限,暂时给大家写一段。本人小编叫何庆耀是国家级湘菜大师,是思八达集团刘一秒先生的弟子,您需要了解更多知识可以与小编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