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险些被人遗忘的才子

著名文学家苏轼年轻时曾有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当年苏轼进京赶考,应试的文章文采飞扬,鹤立鸡群,几位考官都极为欣赏,属意他当金科状元。

但主考官欧阳修在看过他的试卷后,心中产生怀疑,以为这名年轻的考生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为了避嫌,欧阳修将这份试卷定为第二名。

结果没想到这位才华横溢的考生竟是自眉山初出茅庐的苏轼,而苏轼也因此错失状元,成为了榜眼。

这个故事里值得玩味之处并不在于苏轼之才高,欧阳修之谨慎,而在于那个被错认之人——他的才情可说和苏轼不相上下,却在历史神奇的巧合中被悄然掩藏。

然而,真正的才华终究会透过千年的尘埃而熠熠生辉,这个险些被人遗忘的才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曾巩,字子固,今江西南丰人。和苏轼等天才一样,曾巩自少年时便展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据传他十二岁便能作文了。

因此,当苏轼还在眉山默默无闻时,十八岁的曾巩已经声名远播,成为众人皆知的一代文才。

而曾巩也对自己十分了解,他深知自己的能力,也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入仕为官,造福黎民,以文人之力,行兴国之举。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抱负,未及弱冠的曾巩来到京城,参加了科考。但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科,曾巩竟然落第了。

曾巩并不是一蹶不振之人,经历过短暂的失落之后,他决定再试一次。同时,他在京城以文会友,结识了一群和他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人,也累积了自己的名望。

这其中,就有日后的一代名相、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王安石与曾巩其实有一些亲戚关系,但他们在此前几乎不怎么认识。

在京城,他们一见如故,这个比曾巩还要小两岁的年轻人和他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的友谊十分真挚,贯穿了二人的一生。

几年以后,曾巩决定再次启程,继续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发。这一年,他的好友王安石也与他一同参与了科考。

但造化就是如此弄人,王安石高中进士,而曾巩,却再一次落选了。这下,任是谁都有些遭受打击了。

为了安慰好友,王安石为曾巩做了一首诗,第一句就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这是极高的评价,同时也是对他的鼓励。

曾巩此时其实在民间才名已经很高了,但由于一直没有功名,因此他也在努力寻求更高的突破。他投文献策,被当时已成朝廷重臣的欧阳修慧眼识才。

其实,曾巩的文学造诣颇高,前几次考试屡不中第,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所承袭的,是唐代韩柳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崇尚文章的质朴与明理,于平实中见风骨,擅长的其实是策论文章,这与当时科考场上相对华丽的应试文章风格不合。

而欧阳修,恰恰是一位新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因此,这对师徒一拍即合,欧阳修时常对身边的人说:“我的门生有千百人,但收曾巩为徒,是最让我高兴的事了。”

但此时,家乡传来了曾巩父亲病逝的消息。曾巩只好放弃了功名,赶回家侍奉母亲。曾巩的生母早亡,如今只有继母健在。

但曾巩对待继母极为恭孝,一人拉扯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一时传为佳话。曾巩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人宽厚典雅,质朴无华,同时又极有原则,对自己有非常高的道德要求。

已经家道中落的曾家全靠曾巩一个人养活,这一养就是十几年。曾巩一边务农养家,一边勤恳地教育弟弟们。

等到曾巩39岁时,他的几个弟妹终于都长大成人,曾巩虽然至今没有功名,但曾家在这十余年里一共出了十位进士,这都是曾巩的功劳。

公元年,嘉祐二年科考,曾巩再次应试。这一次的主考官,是欧阳修。

这届科考,欧阳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场如今看来也许是空前绝后的考试,也不负所望地涌现出了一批在中国文学史及思想史上举重若轻的人物。

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一个个影响了中国人文化观念的名字,都自这场考试涌现出来,而曾巩也和这些人一起,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了仕途。

“万里声名开学校,四方根本劝农桑。”

和许多文名远播的才子一样,曾巩的仕途从馆阁治书开始。但这并非是曾巩渴望实现自己抱负的好地方,他希望能做一方父母官,真正为了黎民百姓做些实事。

曾巩遇到了能够让他施展才华的时代,就在熙宁二年,曾巩的好友、如今已深得皇帝信任的王安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

这场如今已入历史课本的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其实遭受了极大的阻力和反对。

范仲淹、苏轼等人就因为反对变法,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排挤,政局一时动荡混乱。而此时的曾巩则被外放到了越州(今绍兴)。

王安石的“青苗法”虽然初衷很好,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对各地粮食的收成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遇上天灾,产生了一定的歉收。

刚到任的曾巩就必须要解决当地的饥荒问题,曾巩号召当地富户开仓赈灾,不仅解决了饥民的生存问题,还尽力留出了种粮。

在齐州(今济南)任职时,曾巩见当地有一伙土豪恶霸,欺男霸女,发誓要将其肃清。他一连抓了三十余人,将他们发配边疆,还创立了“保伍”制度,让百姓自行监督,登记好人口。

短短数年,齐州从匪患横行的恶地迅速变得平安和谐。平定骚乱后,曾巩又带人疏浚了大明湖,一举解决困扰当地多年的水患问题。

与此同时,苏轼正在杭州做着同样的事,将西湖河道清淤,建起苏堤,成就千古风流;而曾巩,虽然疏浚大明湖的名气不如苏轼高,但其功绩丝毫不逊于前者。

齐州百姓,在千佛山上和大明湖畔各为曾巩修了一座生祠——这是来自民间的肯定,曾巩为官至此,可算得上一份圆满。

这种事,在曾巩十二年的外放生涯中屡见不鲜。王安石与曾巩不愧为挚友,他们二人拥有相同的政治抱负,但一居庙堂之高,一处江湖之远,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黎民苍生做出贡献。

王安石变法中的诸多弊病,都由曾巩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完善,更好地造福百姓。

当然,文人出身的曾巩不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