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昙花一现的南朝海陵王国

明末泰州人刘万春在其所纂《泰州志》中说:“泰州之名自南唐昇元始,先是州之为县,泰之为海阳、海陵、吴陵也。”刘氏用四个专名勾勒出整个城市两千多年的历史轨迹。这些专名中,“海陵”使用频率最高,与“县”“郡”“王国”三个通名组合成海陵县、海陵郡、海陵王国三个行政区域单位,其中“海陵县”是当之无愧的境域主体。但,列入“二十五史”的《宋书》《南齐书》中记载建置沿革的“州郡志”,以及堪称当代学术传承典范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之“三国两晋南朝卷”皆未述及“海陵王国”,也许这个王国只是昙花一现——刘宋时的存续了5年另10个月,萧齐时的仅存在两个月。笔者梳理了相关史料,试图厘清海陵王国的来龙去脉。

海陵王与海陵王国

毫无疑问,海陵王国因海陵王而设,南朝被封为海陵王的有二人:刘宋的刘休茂、萧齐的萧昭文。中华书局年版《宋书》“列传第三十九”载:“海陵王休茂,文帝第十四子也。孝建二年(笔者注:公元年),年十一,封海陵王,食邑二千户。大明二年,以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北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进号左将军,增邑千户。时司马庾深之行府事,休茂性急疾,欲自专,深之及主帅每禁之,常怀忿怒。左右张伯超至所亲爱,多罪过,主帅常加呵责,伯超惧罪,谓休茂曰:‘主帅密疏官罪过,欲以启闻,如此恐无好。’休茂曰:‘为何计?’伯超曰:“唯当杀行事及主帅,且举兵自卫。此去都数千里,纵大事不成,不失入虏中为王。’休茂从之。夜挟伯超及左右黄灵期、蔡捷世、滕穆之、王宝龙、来承道、彭叔兒、魏公子、陈伯兒、张驷奴、杨兴、刘保、余双等,率夹毂队,于城内杀典签杨庆,出金城,杀司马庾深之、典签戴双。集征兵众,建牙驰檄,使佐吏上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黄钺。侍读博士荀铣谏争,见杀。伯超专任军政,杀害自己。休茂左右曹万期挺身斫休茂,被创走,见杀。休茂出城行营,谘议参军沈暢之等率众闭门拒之。休茂驰还,不得入。义成太守薛继考为休茂尽力攻城,杀伤甚众,暢之不能自固,遂得入城,斩暢之及同谋数十人。其日,参军尹玄庆起义,攻休茂,生禽之,将出中门斩首,时年十七。” 

但《宋书》“海陵王休茂”传未载明刘休茂被诛杀的时间,且部分文字含混不清、词不达意,《资治通鉴》中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四月的纪事可以弥补其不足:“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年十七,司马新野庾深之行府事。休茂性急,欲自专处决,深之及主帅每禁之,常怀忿恨。左右张伯超有宠,多罪恶,主帅屡责之。伯超惧,说休茂曰:‘主帅密疏官过失,欲以启闻,如此恐无好。’休茂曰:‘为之奈何?’伯超曰:‘唯有杀行事及主帅,举兵自卫。此去都数千里,纵大事不成,不失入虏中为王。休茂从之。丙午夜,休茂与伯超等帅夹毂队,杀典签杨庆于城中,出金城,杀深之及典签戴双;征集兵众,建牙驰檄,使佐吏上己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黄钺。侍读博士荀诜谏,休茂杀之。伯超专任军政,生杀在己,休茂左右曹万期挺身斫休茂,不克而死。休茂出城行营,咨议参军沈畅之等帅众闭门拒之。休茂驰还,不得入。义成太守薛继考为休茂尽力攻城,克之,斩畅之及同谋数十人。其日,参军尹玄庆复起兵攻休茂,生擒,斩之,母、妻皆自杀,同党伏诛。”

“海陵王休茂”传中亦未提及“海陵王国”,倒是《宋书》“列传第四十七”中记载了萧惠开、殷琰二人曾任海陵王或海陵王国属吏。萧惠开于“大明二年,出为海陵王休茂北中郎长史、宁朔将军、襄阳太守,行雍州州府事。善于为政,威行禁止,袭封封阳县侯”。殷琰“除海陵王国郎中令,不拜”。

南朝刘宋享国60年,南齐国祚23年。自孝建二年()刘休茂受封海陵王,到升明三年(年)刘宋顺帝禪位于齐王萧道成,历经24年;再至中兴二年()萧齐和帝禅位于梁王萧衍,共47年。也就是说,南齐开国之君萧道成及其臣子是刘宋时期一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故《南齐书》列传中保留了一些海陵王国属吏的记载。“萧景先”传载:“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太祖从子也。祖爰之,员外郎。父敬宗,始兴王国中军。景先少遭父丧,有至性,太祖嘉之,及从官京邑,常相提携。解褐为海陵王国上军将军,补建陵令,还为新安王国侍郎、桂阳国右常侍。太祖镇淮阴,景先以本官领军主自随,防卫城内,委以心腹,除后军行参军、邛县令、员外郎。”“周顒”传载:“周顒,字彦伦,汝南安城人。晋左光禄大夫顗七世孙也。祖虎头,员外常侍。父恂,归乡相。顒少为族祖郎所知,解褐海陵国侍郎。益州刺史萧惠开赏异顒,携入蜀,为厉锋将军,带肥乡、成都二县令。”

上述列传中述及的“北中郎长史”“郎中令”“上军将军”“侍郎”等海陵王或海陵王国属吏名称,与《宋书》卷四十“百官下”所载一致:“汉初,王国置太傅,掌辅导;内史主治民;丞相统众官;中尉掌武职。分官置职,略同京师。至景帝惩七国之乱,更制诸王不得治国,汉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其大夫、谒者、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数。后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而王国如故;又太仆为仆,司农为大农。成帝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省内史。其中尉如郡尉,太傅但曰傅。汉东京亦置傅一人,王师事之;相一人,主治民;中尉一人,主盗贼;郎中令一人,掌郎中宿卫;仆一人,治书一人,治书本曰尚书,后更名治书;中大夫,无员,掌奉使京师及诸国;谒者及礼乐、卫士、医工、永巷、祀礼长各一人;郎中,无员。魏氏谒者官属,史阙不知次第。晋武帝初置师、友、文学各一人。师即傅也,景帝讳师,改为傅。宋世复改曰师。其文学,前汉已置也。友者,因文王、仲尼四友之名也。改太守为内史,省相及仆。有郎中令、中尉、大农为三卿。大国置左右常侍各三人,省郎中,置侍郎二人。大国又置上军、中军、下军三将军;次国上军将军、下军将军各一人;小国上军而已。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令丞各一人,治书四人,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人,谒者四人,中大夫六人,舍人十人,典医丞、典府丞各一人。宋氏以来,一用晋制,虽大小国,皆有三军。晋制,典书令在常侍下,侍郎上;江左则侍郎次常侍,而典书令居三军下矣。”所谓建置区划,即“画野分疆”与“设官置守”,王国职官的设置可以说是“海陵王国”存在的重要证据;另外,萧景先“解褐为海陵王国上军将军,补建陵令”,建陵即海陵郡(王国)的属县、治所。

另外,海陵王刘休茂也是一位书法家,唐代窦臮在其书法理论著作《述书赋》对其作了这样的评价:“休茂尚冲,已工法则。长于用笔结字,短于精神骨力。性灵可观,运用未极。犹凫雏鹄子,初备羽翼。”

至于萧齐王朝的海陵王国,仅存在两个月,甚至海陵王萧昭文有可能未曾“之国”。据《南史》“齐本纪”,“废帝海陵恭王讳昭文,字季尚,文惠太子第二子也。永明四年,封临汝公,郁林王即位,改封新安王。及郁林废,西昌侯鸾奉帝纂统。……冬十月丁酉,加宣城公鸾黄钺,进授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加殊礼,进爵为王。戊戌,诛新除中军将军桂阳王铄、抚军将军衡阳王钧、侍中秘书监江夏王锋、镇军将军建安王子真、左将军巴陵王子伦。是时宣城王鸾辅政,帝起居皆谘而后行,思食蒸鱼菜,太官令答无录公命,竟不与。辛亥,皇太后令废帝为海陵王,使宣城王入纂皇统。建武元年,诏海陵王依汉东海王强故事,给虎贲、旄头、画轮车,设钟簴宮县。十一月,称王有疾,数遣御师往视,乃殒之。”

海陵王国与海陵县

海陵王国与海陵县是并存的、互不隶属的、不同层级的两个行政区域单位,海陵王国为统县政区,海陵县系广陵郡的一个属县;至于海陵王国的前身——海陵郡的属县是否由海陵县地析置,无从查考。但,海陵王国重新改为海陵郡,原先的大部分属县于隋初废郡之后陆续并入海陵县境域。

南朝海陵王国是汉晋以来“郡国并行制”延续、发展的产物,郡与王国同为统县政区,但宋、齐、梁、陈的郡国制与前朝又有所差异。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二“封建考十三”述之甚详:“自汉景、武始裁抑诸侯王,虽受封连城,而不得以擅其土地甲兵。至东汉,诸侯王惟得食其邑入而已。曹魏则并邑入亦鲜薄,猜防尤甚,卒以孤立速亡。晋、宋、齐、梁之制,诸王皆出为都督、刺史,星罗棋布,各据强藩,盖将假以事任,庶收宗子维城之功,而矫孤立之弊。然宋、齐一再传而後,二明帝皆以旁支入继大统,忮忍特甚,前帝之子孙,虽在童孺,皆以逼见雠。其据雄藩处要地者,适足以殒其身於典签辈之手,而二明亦复享年不永,置嗣无状,沦胥以亡,不足复议。若晋若梁,则诸王皆以盛年雄材出当方面,非宋、齐帝子辈比也。然京师有变,则俱无同奖王室之忠,而各有帝制而天子自为之志。”

作为一个统县政区,刘宋海陵王国必然有其属县。文章开头已提及《宋书·州郡志》未曾记载海陵王国,只能根据王国的前身——海陵郡的属县情况进行推定。《宋书》卷三十五“州郡一”载:“海陵太守,晋安帝分广陵立。《永初郡国》属徐州。领县六,户三千六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去州水一百三十,陆同;去京都水三百九十,陆同。建陵令,晋安帝立。临江令,晋安帝立。如皋令,晋安帝立。宁海令,晋安帝立。蒲涛令,晋安帝立。临泽令,明帝泰豫元年立。”刘宋时期,海陵郡所领六县中,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县系东晋安帝时设立,毫无疑义是海陵王国的属县;明帝泰豫元年,即公元年,而海陵王国早已于孝武帝大明五年()被废除,因此临泽县不在海陵王国境域之内。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一书中以“今按”的形式注出《宋书·州郡志》中列目的州郡县等各级行政建置单位之今地(所注今地,县及县以上单位统以年底区划资料为准。)所在,其中“海陵郡,治今江苏姜堰市北”;“建陵县,治今江苏姜堰市北”;“临江县,治今江苏如皋市南”;“如皋县,治今江苏如皋市”;“宁海县,治今江苏如皋市西南”;“蒲涛县,治今江苏如皋市东南白蒲镇”;“临泽县,治今江苏高邮市东北”。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于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而由胡阿祥主编的、年版《江苏建置志》对刘宋海陵郡(王国)属县“今地”的描述与前书略有不同:建陵县,郡治,治今东台市时堰镇一带;临江县,治今如皋市大明乡一带;如皋县,治今如皋市如城镇;“宁海县,治今泰兴市古溪镇一带;蒲涛县,治今如皋市白蒲镇一带;临泽县,治今高邮市临泽镇。

探讨海陵王国与海陵县的关系,自然无法绕开海陵郡。据《晉書》卷十五“地理下”,东晋安帝義熙七年(),“分广陵界置海陵、山阳二郡”,而海陵县为广陵郡所统八县之一。不过,《晋书·地理志》未载明设置海陵郡的原因以及海陵郡的属县,倒是《宋书·州郡志》记载了山阳郡设立的原因——“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 海陵郡与山阳郡同时“分广陵界置”,故可以推断海陵郡亦为“土断分广陵立”。所谓土断,指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居江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县。东晋及宋、齐、梁、陈历代都进行过土断,其中最著名的哀帝兴宁二年()由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和安帝义熙八年至九年(—)由刘裕(即宋武帝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海陵、山阳二郡的设立可谓“义熙土断”的序曲。

随着朝代鼎革以及建置调整,海陵郡(王国)的属县与海陵县的关系日益密切。据《南齐书》卷十四“州郡上”,永明元年(),海陵郡增置齐昌县(治今泰州市、南通市一带,确址乏考。);五年,海安县(治今海安市海安镇)由新平郡改隶海陵郡。今之志书多云,南朝萧梁时,海陵郡移治海陵县;但《梁书》未设“表”与“志”,对于海陵县改隶一事无片言只语记载。《隋书·地理志》“海陵”条下以小字注曰:“梁置海陵郡,开皇初郡废,又并建陵县入;寻析置江浦县,大业初省入。”清代洪齮孙所撰《补梁疆域志》卷一“海陵郡”条文对《隋书》的记载作了说明:“隋志:海陵,梁置郡。案沈志,晋安帝分广陵立海陵郡;宋、齐二志俱有,特海陵县尚隶广陵。梁时,始移郡治于此耳,领县七。”《隋书·地理志》“梁置海陵郡”的记载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有关海陵郡移治海陵县的佐证,但遣词造句明显不妥,海陵郡并非“梁置”,而是“晋置”。萧梁末年,侯景之乱后海陵郡地入北齐。南朝陈太建五年(),侍中、镇前将军吴明彻率军北伐,收复包括海陵郡在内的淮南失地。《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海安城在州东百二十里。南北朝时戍守处也。宋泰始七年,侨置新平郡,治江阳,又领海安县。齐永明五年,罢新安郡并入海安,属海陵郡。陈太建五年,将军徐敬辨克齐海安城,是也,后省。”北周大象元年(),海陵郡入周,废蒲涛、临江、海安三县;至此,海陵郡领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五县。隋开皇三年(),废海陵郡,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临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隋唐之际,宁海县废入海陵县;至此,东晋南朝海陵郡(王国)的大部分属县并入海陵县。

结论

南朝海陵王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特例之一,是两千多年泰州建置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主旋律中的插曲。当然“海陵王国”也承载了一段历史记忆,反映了城市发展的特定进程。

文章来源:《中国地名》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分享学习。

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点亮“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