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都是朝低处流,河道能翻越岗坡,人们肯定会质疑,怎么可能呢?但是,这在镇江却是史实,就是镇江通往南京的运河——破岗渎。
开凿破岗渎是为避大江和战争风险
在三国争霸的那个时代,东吴孙权最初建都在京口(今镇江),东吴的主要经济在太湖流域,原有的江南水道,就能解决京口与东南诸郡转输的需求。东吴从镇江定都到建业(今南京)以后,如果仍旧利用原有江南水道,物资就只能从长江转输到建业。但是长江航道有风涛之险,三吴地区供应建业物资运输十分不便。特别是从苏杭一带调运军需到建业,增加了一百多公里路程不算,还要从长江上溯建业。一是当时京口(镇江)广陵(扬州)间江面广阔,地处海口,潮高浪急,“距南京二百里”(《光绪丹徒县志》卷一·疆域叙)。《元和郡县志》云:“京口江旧阔四十余里。”《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川叙云:“魏文帝临江叹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顶流溯江,航船安全有虞;二是东吴从京口迁都建业后,京口滨临前线,时有魏军袭击。因此,东吴“以洲渚为营壁,江淮为城堑”。为避开长江逆行风险,保证都城建业的漕运物资需要,缩短运输里程,也防范魏军袭击,赤乌八年(年)8月,孙权派遣校尉陈勋,率领屯田及卒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河道。
东吴开凿破岗渎
因为是梯级运河,岗上行舟,所凿通的分水岭名破冈,所以称破冈渎。破岗渎翻越岗坡,横亘茅山丘陵岗地。《句容县志》卷四记载:“破岗渎在崇德乡去县东南二十里。按《建康实录》吴大帝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兵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陵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江矣。晋宋齐因之。梁以太子名纲改为破墩渎,遂废之,而开上容渎,陈霸先又湮上容渎,而更修破岗渎,至隋平陈并废之。”《句容县志》大事记又载:破岗渎“东接云阳江南古运河以达吴会,西通秦淮入长江。”
《丹阳县志》记载:“吴赤乌八年,吴大帝命校尉陈勋发屯兵3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镇江市志》记载:“三国吴赤乌年间(-年),筑赤山塘灌溉万顷,并开凿句容中道(即破岗渎),沟通太湖与秦淮河两大流域。”《江苏水利全书》卷二十七引《河渠书》:“三国吴初都京口,洎迁建业凿句容破岗渎,至云阳,以通吴会,船行不复由京口。”《舆地纪胜》卷七云:“在故延陵县西与句容接境,城相去七里,今按《建康实录》,吴赤乌八年,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延陵江宁各十四埭。梁废破岗渎,开上容渎,在句容东南五里。至陈湮灭,更修破岗渎,隋平陈并废。则知六朝都建康,吴会转输皆自云阳西城水道径至都下。”句容市“破岗渎遗址”文保碑记载:“在句容县东南二十二里,春城乡城壒村南、粮站北的岗坡切岭,是历史上的破岗渎遗址。该渎为六朝时开凿,是当时联系京都建邺(今南京市)与太湖流域的重要航道。对于建邺城市的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至隋灭陈,由于全国重新统一,建康不再作为都城,破岗渎的漕运作用随之丧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直到唐代前期其水尚未断流。破岗渎完全淤塞可能在唐代晚期。”《三国志·孙权传》《方舆胜览》《嘉定镇江志》《京口山水志》等志书和史料,都记载了破岗渎建筑的年代、难度和意义等。
破岗渎的埭址,因文献记载不详,难以一一查明,但两处重要埭址有案可稽:一座是东端的上埭,亦称长岗埭,在今宝堰镇附近。另一座是西端的破岗埭。破岗渎长32里,航道沿程共筑有14座埭,平均每2.2里设埭一座。
破岗渎从鼍龙庙东经城壒、吕坊寺、南唐庄入丹徒宝堰镇,为上七埭,水位逐埭下降。接通济河、简渎河,经延陵镇直达云阳城南入徒阳运河。鼍龙庙西经毕墟、何庄、小其等村为下七埭,水位亦逐埭下降,顺二圣桥水入赤山湖,经方山埭接秦淮河。破岗渎翻越岗坡,由此把秦淮河与通济河连接起来,连接了建业与三吴地区。
破岗渎横亘丘陵岗地,水位落差16至18米。鼍龙庙至城壒地势最高,是破岗渎水位最高河段,为切岭段,即东西河道的分水岭。航道是通过筑起的一道道堰埭分段节制,拦蓄水源,提高水位,形成一组大规模的梯级航道,即用埭分段筑成梯级漕渠以蓄水通航。堰埭分段使河道形成水位落差在2-3米,甚至达4米左右。
破岗渎上船只过埭的方法,至今没有直接资料说明。但是,从《宋书·徐羡之传》可以看出破岗渎上的埭为聚土筑成。船只是人力拖拽过埭的。也有的地方用畜力拖船过埭,称为“牛埭”。也有用绞盘拖放的。这种用人力、畜力、绞盘过埭的方法,适应了封闭式的梯级航道,船只过埭速度快、不耗水。还有的是把货物卸下,待把船过埭后,再把货物装上。如此反复,过埭时间长,且又增加了很大的短驳量。“三吴内地,国之关辅,百度所资”,破岗渎水道发挥了巨大的转输作用,是三吴地区供应建业物资的主要航道。宋文帝经陆道视察丹徒,谒陵,然后经丹徒水道和破岗渎返回建业。齐梁两代,四时公卿行陵,均自方山(江宁境内)下乘舴艋舟,经破岗渎或上容渎入兰陵。公元6世纪中叶,陈霸先弃上容渎,复浚破岗渎。
破岗渎完全淤塞可能在唐代晚期。唐大历年间,颜真卿在《送刘太冲序》的诗中写道:“江月弦魄,秦淮顶潮。君行句溪,正及春水。”说明春汛期间破岗渎尚可季节通航。
寻访破岗渎遗址
光绪八年(年)8月26日,代理句容县令黎光旦等人对破岗渎遗址作了实地履勘,在他们的报告和史籍中记载:破岗渎西由三岔河起,东行经淤乡、小其村、何庄庙、毕墟村、鼍龙庙、吕坊寺,入丹徒境宝堰河,其后接连丹阳境内河道,在丹阳入丹徒水道。由此,使破岗渎东通吴会,西北至京口。黎光旦的实地履勘,为后人研究破岗渎走向留下了可考的依据。
去年12月上旬,笔者同邱隆洪先生、王滨先生前往句容何庄寻访破岗渎毕墟埭遗址。上午,我们在原春城镇镇政府办公室华世阳主任、何庄学校朱桂生校长的陪同下,来到毕墟埭遗址。我们看到毕墟段低处的河道已经被拉直作为电灌渠道,电灌站扬程大约在4~5米高。电灌站上游残存河段遗迹断断续续还在,渠道显得很窄,但仍然走水。二位老人介绍,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何庄村民在这段残存的河道淤泥下取出了40~50根木材,木材都是横卧在河道上的。木材直径大约在20~40公分之间,长度大约在7米。木材已为黑色,可能是年代较久的原因,没有再使用的价值,村民拿回家都作了烧火的柴火。
下午,曾经担任过何庄村书记的唐书记,也向我们介绍了毕墟河杨甸段河道的走势。老人介绍,杨甸即何庄庙一段河道原来是弯曲的,现在也已经被拉直。原河道位置已经成为了葡萄园,但是古河道痕迹仍然看得出来。这段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从淤泥中起出与毕墟遗址相同情况的木材。
据了解,古代堰埭的建筑大多是用土石或草木材料构筑,横截河渠,防止河水走泄,调整水面比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古代的桥梁、水关和闸等水上建筑,通常是把若干木材以桩的形式打下去,然后在上面以石块砌筑。毕墟、何庄庙段的埭,究竟是用木材直桩打下,还是横卧?因为没有史料记载,只能作为一个悬疑搁置。
回眸多年前破岗渎上的埭,是见诸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埭。校尉陈勋率领屯兵在高岗坡地上开凿破岗渎,工程之庞大与艰巨,每里就有多名军人在打造世界筑河史奇迹。且船只翻越岗坡梯级运河的水运方式,是当时世界水利史上、中国航道工程技术史上的伟大创举,显示了当时水运航道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编辑:张萌萌
来源:京江晚报
抖音来啦!身在福中抖爱句容城市挑战赛火热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