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G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但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仍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民族交融和南方的持续开发,为国家重新走上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下面我们来学习吧!

第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影响,加深对民族交融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时空网络

第三、课文基础知识

第四、归纳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1.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4.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二(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探究一: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并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第六、巩固总结,深化提升——作业练习

1.观察下面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东汉B.西晋C.北魏D.前秦

2.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3.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

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4.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地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   )

A.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B.安定社会秩序

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D.打击鲜卑贵族

5.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答案:1—5BCCCA

探究一

表现:

农业: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手工业方面: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商业:商业活跃。

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2)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3)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5)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影响:丰富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江南经济得到了初步开发。

探究二

进步意义:

(1)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魏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3)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认识:

(1)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

(2)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3)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