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元嘉北伐失利,导致3个不利刘宋的结

南朝刘宋文帝时期,给大家留下最多的印象就是四个字了,“元嘉草草”,这是辛弃疾在嘲讽宋文帝时期的三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反而令北魏,北魏骑兵一度兵临长江,危机刘宋根基。

相对来说,宋文帝元嘉时期的第一次北伐,是他准备充分的一次军事行动,而且这一次,宋文帝的目的不仅仅是北伐收复失地,更是在军中培养出一批忠于自己武将集团,用以抗衡朝政其他各方势力。

只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支持,他才能巩固皇位,也可是实现刘裕未曾实现的天下一统,做千古一帝,可以说若是刘宋在他的手里恢复了西晋时期的疆域,那么宋文帝刘义隆的名字足以被后世传颂,这是任何一位帝王都想实现的。

可惜发生在元嘉七年(年)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这给了北魏足足20年的扩张时间,而且也为刘宋内斗埋下了伏笔,堪称是一场对刘宋影响深远的战争。

首先来说说宋文帝这个人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其实原本帝位和他毫无关系,刘裕病逝后,太子刘义符继位,但是历史上给出的理由是,刘义符沉迷享乐不理朝政,被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废掉。

个人认为不排除几人是借此巩固自己权势的可能,毕竟宋文帝是被众人扶立上皇位的,不是刘裕传于的皇位,相对来说,宋文帝会掌控一些。

所有宋文帝刘义隆在继位后的两年多时间,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权臣这件事情上,徐羡之、傅亮、谢晦先后被铲除,宋文帝终于实现了收揽权力的目的。此后刘宋进入了一段稳定的发展期,国力得到提升。

和刘宋对峙的北魏在刘裕死后可是没有放弃这么个机会,年魏明元帝拓跋嗣趁刘裕病逝之机,大举南下,攻取了洛阳一带,而刘宋因为内部问题迟迟没有收复洛阳等地。

在刘义隆实现铲除权臣,稳定内部后,便开始着手北伐事宜,同时也是为了扶持自己的亲信到彦之,令其进一步掌控军队,那么在刘宋国力鼎盛之时,发动北伐,以此让到彦之获取足够的军功是最好的选择了。

而这就是为何有人诧异的一点,为何名将檀道济也参加这次北伐了,宋军却战败了?

实际上檀道济是战事后期才率军北上的,那时局势已经极其不利了,真正率军北伐的其实是到彦之,他才是大部分时期宋军的主帅,而不是檀道济。

《宋书.文帝本纪》(元嘉七年)三月戊子,遣右将军到彦之北伐,水军入河……秋七月戊子,索虏确磝戍弃城走……戊戌,索虏滑台戍弃城走。

宋军北上初期,战事顺利,魏军因留守洛阳等地的兵力不足,所以并未发生大规模激战就撤退了,到彦之实现了初期目标,收复洛阳等地,并沿黄河建立防线,阻止魏军南下。

战事到这里就能看到这次元嘉北伐战略的短时了,之前就说了,宋文帝发动这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到彦之去收复洛阳,给他的履历镀金的,以此进一步提升到彦之在军中的威信,来打压檀道济,实现军中的平衡,以巩固皇位。

所以在宋军并未遭遇苦战就收复洛阳后,宋军并未继续向北开进,而是沿黄河布防,保护已得的战绩,只要牢牢守住洛阳,到彦之回京后,宋文帝就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了,可能宋文帝也会敢于前线指挥,告诉到彦之战线不要再向北推进了。

《南史·到彦之传》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

到彦之所部分兵驻守,这是给北魏机会啊,之前说北魏在洛阳一线留守的兵力不足,这是为何呢?因为在此战前,北魏刚刚完成一次对柔然的军事征讨。

《魏书.太宗纪》蠕蠕震怖,焚烧庐舍,绝迹西走。事具《蠕蠕传》。是月,赫连定来侵统万,东至侯尼城而还。

蠕蠕就是柔然,同时西北的夏国赫连定也不安分,可以说北魏的对手要比刘宋的多,对于刚刚经历和柔然大战的北魏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休整。

而且任何防守都不如进攻来得更奏效,何况攻取洛阳,宋军还谈不上远征,可以适当将战线继续向北推进,以此巩固战果,但是到彦之没有。

同年十月,北魏集结兵力南下,宋军在防御战中一败涂地,屡屡战败。

《南史·到彦之传》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

滑台是今河南滑县,虎牢是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镇西,金墉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洛阳等地先后失守,到彦之就无力抵挡,只能准备撤军。

当时的局势是,河水结冰利于骑兵机动作战,加上粮草供给不足(这一点可能不是真的),加上到彦之眼疾复发,军中也发生疫病,宋军只能撤军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宋军防守战打得很不理想,几乎没有令魏军遭遇什么困难,都是宋军溃败,可见到彦之所部战力并不强,这也或许是到彦之不敢大举北上的原因。当时还用人劝到彦之不要撤军,继续坚守北方以待援兵,可是到彦之不听从。

宋军焚烧战船,徒步撤回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至此,第一次元嘉北伐宣告失败。

《宋书.檀道济传》道济进至济上,连战二十余日,前后数十交,虏众盛,遂陷滑台。道济于历城全军而反。

前方战事不利,宋文帝才命檀道济率军北上,但为时已晚,虽然檀道济接连击败魏晋,可是滑台最终还是被攻陷了,檀道济也没有继续北上的理由,所以就撤军了。

这次军事失利,也是导致北魏将军事重心逐渐向南偏移,北魏和刘宋的军事冲突更加严峻了。同时刘宋的这次失利,也造成了三个对刘宋不利的结果。

第一点,此战刘宋损失最大的不是兵力,而是辎重。

《南史·到彦之传》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可以说宋文帝是下了血本的,为到彦之北伐提供了充分的后勤,这也是我之前提及的,到彦之撤军的理由之一是粮草供给不足,但是历史却记载了“资实甚盛”,在宋军后路没有被魏军切断的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粮草不足的问题的。

战局不利,到彦之率部撤退,首先要保证的军队能够安然后撤,多余的粮草重肯定是直接扔了,要么是就地烧毁,因此刘宋积攒了多年的积蓄在此战中消耗殆尽。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刘宋失去了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后勤支持,如果北魏趁机大举南下,刘宋空有军队但无支撑军队作战的后勤补给,就算是从民间临时征调,这在路途中的消耗又会是多少。

所以此战之后,刘宋需要重新积累实力,20年后才再度发动北伐战争,而这给了北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点,北魏取胜后,在南线掌握主动权,为在北方扩张获得了稳定的环境。

在年至年间,刘宋一直没有对北魏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恰恰是在这段时间,北魏实现了对北方的大一统。

年,夏国残余势力首领赫连定被俘,同年,拓跋焘率部亲征北燕,北燕君主冯弘抵抗不住,逃到高句丽最终被杀,北魏灭北凉,实现对北方的一统,国力大为提升,至此刘宋能够联合的盟友已经不多了,北魏对刘宋的军事压力也进一步加大,毕竟任何一个统一北方的王朝,都有南下一统天下的意愿。

第三点,对刘宋危害颇大,也就是檀道济被杀。

这个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宋文帝本想通过北伐来增加到彦之在军中的地位,可没想到战败了,到彦之直接被免官下狱。

之后就算宋文帝再度启用到彦之,但是显然他已经没有资格执掌刘宋军政大权的人物了,而宋文帝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皇位不稳,在继位后虽然铲除了三位权臣,收揽了朝政大权,可问题是军中还有一个檀道济。

檀道济从刘裕时期就是名将,在军中影响甚大,宋文帝也害怕檀道济走自己父亲的老路啊,通过掌握军权来获取皇位,本来希望到彦之崛起,以此逐渐对抗分化檀道济的军事集团,这样对刘宋也是有利的。

可是事与愿违,到彦之没起来,而宋文帝还是一个多病之人,没事就病倒了,当时彭城王刘义康就给宋文帝提一个醒,说檀道济留不得啊,保不齐会在宋文帝病逝后搞什么幺蛾子。

多病的宋文帝不能不多想,任何一位有脑子的帝王都要保证皇位在宗室传承,不能给予外人机会,但是迫于北魏的军事压力,檀道济尚有生存空间,可谁知年,宋文帝突然病重,存在直接挂掉的风险,所以檀道济被杀了。

檀道济一派实力也是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其亲信一派都遭遇到株连,但这对于刘宋来说有利有弊,虽然皇权稳固了,但极大的打击了宋军的作战能力,檀道济一派还是有很多能打仗的将领的,比如薛、高进之勇敢而有武力,当时人把他们比作张飞、关羽,众多武将没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这也导致了后续的元嘉北伐中宋军战力低下,屡屡失败的情况

总的来说,宋文帝时期第一次北伐,宋文帝是有多重目的的,但结果没有向着其所想的方向发展,先胜后败,局势朝着不利于刘宋的方向发展了,为北魏逐渐走向强盛而刘宋逐渐衰败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宋书.文帝本纪》《宋书.檀道济传》《南史·到彦之传》《魏书.太宗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