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懂这81个核心词语让你更懂中华思想

北京主治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5/9187358.html
医院订阅哦!

学好语文,从中华思想文化核心词语入手。

教育部、国家语委此前发布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核心术语,对“仁”、“义”、“道”等81条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进行释义,学懂这81个核心词语,让你更懂中华思想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期的15个经典字词!

神思shénsī

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指的是作者在饱满的情感驱动下,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入到自由想象或特殊的灵感状态,最后通过特定的文学艺术形象和语言而传达出来,创作出自然而美好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在魏晋南北朝的文艺理论中得到广泛运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对此有专门论述。“神思”强调它是文艺创作中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不同于其他认识活动。

例句: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古人说:“身在民间,心却想着朝廷。”这说的就是神思。文章写作时的想象和思绪,其神奇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呀!)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写文章的规律,来自于神思,人对万物的感触没有形迹,变化无穷。)

太极tàijí

“太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世界的本原。但古人对“太极”的世界本原之义又有不同理解:或以“太极”为混沌未分的“气”或“元气”;或以之为世界的普遍法则,即“道”或“理”;或以之为“无”。其二,占筮术语。指奇(—)偶(--)两画尚未推演确定或蓍草混一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其三,指空间的最高极限。

例句:

◎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易纬?乾凿度》)

(易起始于太极,太极一分为二,因此生成了天地。)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总合天地万物的理,便是太极。)

体性tǐxìng

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的统一与结合。是关于文学风格的重要术语。“体”指文章风格,“性”指作者个性因素。源出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该文分析了作者个性特点与文章风格有着内在的关联,文如其人。这启发了后人从作者个性着眼去分析文学作品不同的风格类型,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的基本思想。

例句: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情感激发而形成语言,道理表达便体现为文章。也就是将隐藏在内心的情和理逐渐彰显、由内至外的过程。不过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出之分,气禀有阳刚与阴柔之别,学识有浅深之异,习性有雅正和鄙俗之差。这些都是由人的先天情性所造就,并受后天的熏陶积聚而成,所以他们的创作奇谲如风云变幻,文章诡秘似海涛翻转。)

体用tǐyòng

“体用”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形体、实体为“体”,形体、实体的功能、作用为“用”。其二,事物的本体为“体”,本体的显现、运用为“用”。其三,行事、行为的根本原则为“体”,根本原则的具体施用为“用”。在“体用”对待的关系中,“体”是基础,“用”是依赖于“体”的。

例句:

◎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周易?乾》孔颖达正义)

(“天”是确定实体的名称,“乾”是表现实体之功用的名称。)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程颐《程氏易传》)

(最隐微的是理,最显著的是象。作为本体的理和作为现象的象出自同一来源,显著与隐微之间没有差别。)

天下tiānxià

古多指天子统治范围的全部土地及统治权。古人认为,大夫的统治范围是“家”,诸侯的统治范围是“国”,天子的统治范围是“天下”。“天下”字面义是“普天之下”,实质指天子统治或名义之下的“家国”统合体所覆盖的全部疆域,并包括天下所有的人及国家的统治权。后演变指全世界。

例句: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无一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无一不是天子的臣民。)

王道wángdào

儒家提倡的以仁义治理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上古贤明帝王多以仁德治国,至战国时代孟子将其提升为政治理念,提出国君应当以仁义治国,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要以德服人,这样才能得到民众拥护,统一天下。它是中华民族崇尚“文明”、反对武力和暴政的具体体现。

例句: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

(公正而不偏向任何一方,圣王之道宽广无边。)

文明wénmíng

指社会文治教化彰明昌盛的状态。“文”指“人文”,指礼乐教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明”即光明、昌明、通达之义。中华民族崇文而不尚武,自古便将文治教化的彰明昌盛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并以此作为评判异国他域政治是否清明的最重要标准。

例句:

◎文明之世,销锋铸镝。(焦赣《易林?节之颐》)

(文明时代,销毁兵器,停止战争。)

文气wénqì

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特点。是作家的内在精神气质与作品外在的行文气势相融合的产物。“气”原指构成天地万物始初的基本元素,用在文论中,既指作家的精神气质,也指这种精神气质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人禀天地之气而形成不同的个性气质,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便形成不同的文气,呈现出独特风格特点及气势强弱、节奏顿挫等。

例句: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由作家的“气”为主导,气有清气、浊气两种形态[决定人的气质优劣与材质高下],不是强行可以获得的。)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作者的内心气势很强,那么句子长短搭配和音调的抑扬顿挫自然都会恰当。)

无为wúwéi

“为”的一种状态。道家以“有为”与“无为”相对。所谓“有为”,一般是指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或世界,不尊重或不顺应万物的本性。“无为”的意义与之相反,包含三个要点:其一,权力通过自我节制的方式遏制自己的干涉欲望;其二,顺应万物或百姓的本性;其三,发挥万物或者百姓的自主性。“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更智慧的作为方式,通过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结果。

例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

(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式教导百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

(道总是对万物不加干涉而成就万物。)

五行wǔxíng

“五行”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五种最基本的事物或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尚书?洪范》最早明确了“五行”的内容,即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或元素有其各自的属性,彼此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其二,五行进一步被抽象为理解万物和世界的基本框架,万物都可以纳入到五行的范畴之中,并因此被赋予不同的性质。其三,指五种道德行为。荀子曾指责子思、孟子“按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从郭店楚墓竹简及马王堆汉墓帛书相关文字内容来看,该“五行”指仁、义、礼、智、圣。

例句:

◎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天有日月星三辰,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

兴象xīngxiàng

文学作品中能够生发深远意旨和审美情境的物象,是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完美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兴”指作者偶然生发的创作冲动,“象”则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借助的外在的具体物象。“兴象”是唐代诗论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用来品评盛唐诗人作品的用语,后来演变成诗歌评论的“兴象观”,用以衡量作品境界的高下。

例句: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诗人的作品既有许多兴象,又具备了风骨之美。)

◎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胡应麟《诗薮》)

(作诗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体制与声律,兴象与气韵。)

玄览xuánlǎn

原指在深远虚净的心境下览知万物,是老子提出的认识“道”的一种方法。老子认为,只有摒弃一切杂念与成见,保持内心明澈如镜,才能静观万物,从而认识“道”,体会其精要。后世文艺评论家因为“玄览”所主张的心境与文艺创作及鉴赏所要求的审美心境相契合,遂用为文艺思想的重要术语,以说明文艺创作与鉴赏时应具有的超越一切欲望与功利的特殊心境。

例句: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十章》)

(涤除一切杂念,在深远虚静的心境下观照一切,就没有瑕疵了吗?)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陆机《文赋》)

(久立于天地间以深远虚静的心境观照一切,在典籍的阅读中颐养性情、培养志向。)

雅俗yǎsú

指文艺作品品味的雅正与通俗、高尚与低俗。是文艺批评中评论作品品味高下的一对范畴。“雅”指作品的品味高雅正统,符合主流的意识形态;“俗”多指流行于大众与民间的世俗审美标准。从文艺创作上说,高雅文艺优美精良,但人工雕琢的痕迹较重;而通俗文艺源自民间,自然清新,质朴粗放。唐以后,不少文人从通俗文艺中汲取养分,通俗文艺逐渐增多,丰富了社会文艺生活,推动了文艺形态的丰富和发展。

例句: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雅正的音乐,憎恶伶牙俐齿而使国家倾覆的人。”)

◎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刘勰《文心雕龙?定势》)

养气yǎngqì

涵养道德精神、调养身心健康以达到良好的文艺创作心态,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具有多重蕴涵:其一,先秦孟子强调君子应善于培养道德精神的“浩然之气”。其二,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有《养气篇》,专门从养生角度提倡“养气”。其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汲取上述思想,主张在从事文艺创作的初始阶段,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从容自由的心态,不应过度消耗精神。后来“养气”成为文艺心理学的重要术语。

例句: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孙丑上》)

(我能够识别各种言论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这是因为我懂得如何培养自己正大刚强的“气”。)

◎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因此从事写作必须学会节制和疏导,让内心纯净平和,将气调理顺畅,内心烦乱时就应停止,不要让思路滞涩。)

意象yìxiàng

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境的典型物象。“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是寄寓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多指取自大自然中能够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形象之美的和谐生成,是一种成熟的文艺形态。

例句:

◎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探寻心中的意象而构思运笔。)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

(诗歌的意象浑欲浮现,大自然是这般奇妙。)

(来源:《语文导报?语言文字工作专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