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聚珍”版心下方没有订正官的姓名
《郑志》边框有断裂而正文无伤
乾隆三十七年(年),乾隆天子下诏,广搜天下遗言,开馆纂修《四库全书》。翌年,各省进呈本、采进本、《永乐大典》辑逸根源源汇聚北京。个中有些是稀见本或秘本。为了使这些书传达于世,乾隆曾谕旨武英殿先行刊版印行,但对不利于其统制的著做则多行禁毁。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受命办理《四库全书》一应刊刻、刷印、装璜等事的四库全书副总裁金简上书奏请:“未来发刊,不唯所用版片稠密,且逐渐刊刻亦需韶华……莫若做成枣木活字版一份,印刷各类竹素,对照刊版工料迥异,遇有发刻所有竹素,只要将槽版蓝本一摆,便可印刷成卷。”乾隆准奏,同庚下旨实行。乾隆三十九年蒲月,已雕出木活字15万个,尚不够用,又增刻木活字10万余个,先后共刻木活字巨细25万余个。 尔后,凡四库全书馆交印各书就用这套木活字排版印行。乾隆以“活字版”称呼不雅,改称“聚珍版”。这些书由于行款版式全部不异,又都由武英殿用聚珍版付梓,故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用这套木活字先后付梓种书。又据陶湘考据,嘉庆年间(~年)又用活字付梓了一些书,行款版式与乾隆印本有所不同,版心下没有订正人姓名,世称聚珍版单行本。有单行书7种,这即是《聚珍版丛书》的最足本。每半叶9行,行21字。方圆双边,单黑鱼尾。白口,下有订正官姓名。后来乾隆为了显示其编辑四库全书的宗旨是“稽古佑文”“嘉惠士林”,特旨容许东南五省的布政司官厅照式翻雕、刷印行世。这些照武英殿聚孤本翻雕的书也称聚孤本。这些书虽名为聚珍,实是雕版,不是活字,但两者极其类似,不易分辨。故将活字版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称为“内聚珍”,将各省翻雕武英殿丛书称为“外聚珍”。 安徽华夏徽州文明博物馆藏《郑志》3卷,魏郑小同撰。郑小同,字子真,北海高密人,三国魏时代人,高尚乡公时(~年)曾官至侍中。他是东汉经学家郑玄之孙,其父郑益恩死于黄巾之乱,郑小同成为遗腹子。郑玄因其手纹与己类似,取名为小同。后被司马师戕害。司马师在杀郑小同时曾说:“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颇类曹孟德手法。按:《隋书·经书志》载:《郑志》十一卷,题“魏侍中郑小同撰,已亡佚”,今传世为后代辑本。《四库全书总目》对其体例考据后,以为系古人所为,“非近时所新编也”。其体例大概纪录郑玄与其门人赵商、张逸等问答之词,个中以干系经传疑义的阐释较多。清修《四库全书》时,馆臣除照录此辑本外,又将古人搜采未尽者,诸经《公理》及《魏书·礼志》《南齐书·礼志》《后汉书·郡国志》注、《艺文类聚》诸书所引者凡36条,加之已亡佚的《郑记》被《入门记》《通典》《承平御览》所引3条,并成《补遗》一卷,附辑本《郑志》以后,以备后代参考。虽仅剩残篇,但仍可供协商郑玄思惟和郑学之用。 《郑志》上卷65条、中卷48条、下卷62条。一册全。行款版式与聚孤本通畅行款版式符合,每半叶9行,行21字。小字双行同,方圆双边,单黑鱼尾,白口,上题“郑志”,中题“卷数、页码”,下题订正官姓名。是书目录为彭绍观校,上卷为刘跃云校;中卷为谷际岐校,下卷为缪晋校。开本31.5×19厘米,板框19×12.5厘米。书前有《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及序,目录首行下题“武英殿聚珍版”6字(图1)。不过否即是“内聚珍”本,须更进一步判别,由于“内聚珍”和通俗的活字本有很大不同: 第一,通俗活字的册页字体墨色浓淡不一,而“内聚珍”由因而殿版书请求很高,字体墨色差异不是很大,但细校依然能够分辩墨色。 第二,“内聚珍”是用刻有版框、行格、版心的“套格”版先印好再用活字摆印,边栏属于整版刻印而非拼接,是以边栏连接处不会形成时时活字本的漏洞,偶见漏洞反而是由于断版而至。细审《郑志》就没有书叶边框四角呈现漏洞的情景。 第三,“内聚珍”边栏有断口,但不会影响活字摆印而成的正文。《郑志》中看来多处边栏断裂而正文无伤的例证(图2)。 第四,“内聚珍”的“套格”版反复行使,会呈现正文不同但边栏断损情景不异的书叶。《郑志》中亦存在此种情景。 第五,由因而先印好边框,后活字付梓,就呈现文字压栏或和边框栏线贯串的情景。《郑志》中就有如此的册页(图3)。 综上所述,《郑志》即是乾隆四十二年武英殿印行的“内聚珍”本。并且此书的装帧是仅下纸捻,方圆没有裁切的毛装本。内府的毛装本时时是做为皇家的犒赏品,就更显此本可贵。是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有著录。据《华夏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国图等8家有藏。此毛装本未见著录,因此虽为丛书之零种,亦谓珍贵。
武英殿聚珍版《郑志》 安徽华夏徽州文明博物馆藏浙江奉旨重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0种,计有《絜斋毛诗经筵课本》(图4)、《帝范》《瓮牖间评》《农桑辑要》《夏侯阳算经》《海岛算经》《传子》《禹贡指南》《汉官旧仪》《拙轩集》。经查,杭州长刻本成书于乾隆四十五年,共刊刻了39种,还包罗《孙子算经》《五经真术》《云谷杂记》《茶山集》《洁斋集》《金渊集》《岁寒堂诗话》《易象意言》《洁然斋雅谈》《麟台故事》《春秋传闻例》《钦定武英殿珍版程》《傅子不分卷附录》《明本释》《仪礼识误》《郭氏传家易说》《墨法集要》《涧泉日志》《邺中记》《敬斋古今黈》《老子德行经》《春秋辩疑》《融堂书解》《易纬八种》《岭表录异》《魏郑公谏续录》《考古置疑》《水经注》《直斋书录解题》。固然每种书的前方都有《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及序,目录首行下方也题“武英殿聚珍版素来”,行款、版式、字数都和《郑志》不异,但其版框明显,字体墨色匀称,应是雕版印刷而成,版心下方也没有订正官的姓名(图5)。这即是浙江省奉旨凭据“内聚珍”版翻雕的所谓“外聚珍”本。 表里聚孤本,虽仅一字之差,但其版本价格却谬之千里。得之者当细致判定,切不行“外”冠“内”戴。
如需参加古籍干系换取,请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