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论回顾中文系分论坛

博士生学术论坛中文系分论坛

年5月7日至8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中文系分论坛顺利举行。本次中文系分论坛设有三个分会场,分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分会场、语言学分会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分会场,共有34位同学参与发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袁先欣、副教授邱冰、博士后郝若辰出席了中文系分论坛,并带来精彩点评。

01

语言学分会场

年5月7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中文系(语言学)分论坛成功举办。会议由中文系副教授邱冰老师主持,共有8位同学进行报告。

张胜强:《现代汉语“妥妥”的立场肯定用法及其语义演变》

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生张胜强同学带来了题为《现代汉语“妥妥”的立场肯定用法及其语义演变》的报告,报告认为现代汉语“妥妥”具有立场肯定用法,包括两大类三小类:(1)用于体词性成分前,凸显说话人对事物的属性的肯定立场;(2)用于谓词性成分前,凸显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肯定立场,具体又分为两小类:a.命题内容是主观归类;b.命题内容不是主观归类。三种立场肯定用法间具有历时演变关系,且相关命题内容既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以是非现实性的,体现了“妥妥”主观性的不断增强。“妥妥”语义演变的过程也是其主观化的过程,复叠、句法位置左向提升、辖域扩展是其主观化的具体表现。“妥妥”的语义演变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质情态”的语义演变路径。

邱老师对张同学的报告作出点评,对报告的理论和方法、细致度和思路、文字功底和逻辑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肯定。同时也对报告提出了建议,比如考虑“妥妥+助词”的结构、“妥妥”的近义词、“妥”是构词还是构形等问题。

马佳帅:《“摩何”词义来源探析》

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马佳帅同学带来了题为《“摩何”词义来源探析》的报告,报告讨论了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中的“摩何”一词。前贤时彦通过排列文例等不同方法,大致确定了该词的意义;但该词的词义来源尚不明晰。“摩何”的原本词形应是“懡荷”。“懡”的分音形式为“懡?”,表示惭愧;“荷”在“A荷”的环境中虚化并逐渐沾染上“感谢”义。整个词的构词思维是“懡?荷”,受汉语韵律等因素影响,产生优化结果为“懡荷”,“摩何”仅为记音形式而已。“摩何”表示一种失意的状态,具体意义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讨论分析。

邱老师对马同学的报告作出点评,认为报告涉及了很多内容,推导的过程也很见功底。同时,老师也提出了报告中的几个问题。

叶尔旦:《佛经汉语原因状语小句结构及其回鹘语对译形式》

中央民族大学的叶尔旦同学带来了题为《佛经汉语原因状语小句结构及其回鹘语对译形式》的报告,报告指出,佛经汉语中因果复句通过不同的句法手段来标记原因小句与主句,即通过前置词、后置词或框式介词标记原因小句,并通过“是故”、“是以”标记主句。报告以佛经《金光明最胜王经》为例,考察其汉文原典因果复句中原因小句的标记结构,对其进行分类描写,并梳理其回鹘语的对译形式。报告发现回鹘语中主要通过与格、工具格、位格等格标记以及原因后置词ü?ün对译汉文原典中原因小句标记词;同时,发现还存在{VP-ptcpoγur/t?ltaγ/kü?-poss.3sg-pron.n-loc}关系名词结构标记。对此,报告提出上述关系名词结构可能是受古代汉语原因标记结构{NP+之+故}的影响进而形成的,并尝试对其进行解释。

邱老师对叶尔旦同学的报告作出点评,同时在对译表的数据补充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陈一帆:《湖北通城方言可能补语中的“V

得正(不正)”结构》

南开大学的陈一帆同学带来了题为《湖北通城方言可能补语中的“V得正(不正)”结构》的报告,报告认为,通城方言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可能补语结构——“V得正(不正)”结构,其具有三个语义功能,分别是:表示是否具有某种知识、能力或技能;表示是否熟悉或擅长做某事;表示做好某事是否具备充足的客观条件。“V得正(不正)”中的“正可能补语”和“正完成体”的联系更紧密,它们都来自于“正结果补语”。在通城方言的三类可能补语结构中,只有“V得正(不正)”结构是通城方言中固有的,其它两类结构可能是后来方言接触而进入的。

邱老师对陈同学的报告作出点评,指出方言语法研究需要大量的调查材料,老师肯定了报告的层次划分,同时建议报告的问题可以更聚焦。

02

中国古代文学分会场

年5月7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分论坛成功举办。会议由中文系博士后郝若辰老师主持,共有14位同学进行报告。

梁清采:《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新探》

来自清华大学的梁清采同学带来了题为:《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新探》的报告,报告认为萧子显所撰之《南齐书·文学传论》对各个时代的文学特征和文体的流变作了精要的梳理,并整合出文坛的“三体流派”,同时也提出了文学“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观点。本文主要是针对萧子显的“新变观”钩稽发微,考论其“新变观”多层次的内涵,以萧子显史学家的立场来剖析他如何看待文学创作方式、文风的审美、文体的应用这三方面的新变,呈现出其文史交汇的文学批评观。透过萧子显所身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促成其新变观形成之因。萧子显的“新变观”与刘勰的“通变观”有何异同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范畴,透过两篇文论相互参照和比较作出评述,以此凸显史学家和文论家的理念区别。

郝老师对此评论道,本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