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动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自古以来,人们喜欢读有节奏感的文章,不喜欢平铺直叙、淡如白开水一样的文章。其实,事物在节律上的变化,就是我说的“动感”。古人常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所谓“错综”“曲折”,彰显的就是动感。撩人的文章,善于制造跌宕起伏的动感,正因为有了动感,文章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牵人情丝,让人欲罢不能。如何写出动感来?
1.情节上,“跌宕起伏”。情节,本来是小说里的要素,这里专指文章各表意模块的组合。如开头、正文、结尾;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模块的节奏组合。读小说,相信谁都不喜欢平铺直叙,肯定是情节越跌宕起伏越觉得过瘾。同样的道理,读文章也需要表达节奏上有变化,给人以跌宕感。倘若行文节奏像直线一样展开,那读者只用看一眼就足矣。在文章里,节奏变化是如何体现的?其实很简单,文章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节律,有的简洁明快,有的曲折含蓄;有的深入细致、意味深长,有的一针见血、点到为止;有的干净利落、意尽则止,有的引起思考、耐人寻味。这些具有不同节律的语义模块有序组合起来,就产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形成跌宕感、起伏感。
2.内容上,“虚实详略”。文章是由不同语意单元构成的,每个单元各有自己的表述对象和主体。主体不同,表述方法就不同,有的急、有的缓,有的详、有的略,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抽象、有的具体,有的写点、有的写面,有的写虚、有的写实,不一而足。因此,在行文中不能等量齐观、平均用墨,写成一样的大小、一般的粗细。动感强烈的文章,在内容安排上,要根据事情的特点,体现出主次、虚实、详略、点面、轻重、缓急上的搭配和变化,该大笔勾勒的,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该着意表述的,浓墨重彩、刻意渲染。就像画水墨山水画,墨的焦浓重淡轻,画中物体的虚实大小,得根据主体内容而定,有动态变化,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3.语言上,“抑扬顿挫”。“快慢相生、张弛有度”,这是写作节律的基本准则。一篇文章的动感,还表现在语言速度、修辞、韵律、音量、句式结构的变化上。一些文学大家,常常运用多形式的修辞方法、句式结构,使用双声、叠韵、儿化、叠音词创造节奏感。比如,冰心的散文就很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她的文章读起来极具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有极富动感的语句,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段话句式长短搭配,运用了词语排比,节奏明快、动感十足。
心中有尺度,笔下有限度——文稿篇幅“控制论”文/薛贵辉
很多人一直在纠结稿子是短一点好,还是长一点好?
有人说越短越好,那样简洁,效率高;有人说长一点才好,那样显得实,能把问题说细、说透。于是,大家就困惑了、焦虑了,不知咋办?
我的观点,不要一概而论,公文的世界里,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篇幅标准,只有某种特定场景里最“贴心”的篇幅。长与短不能靠某个权威写作大家敲定,也不能靠某种权威标准、规范来确定,只能在变动不居的写作场景中,紧扣影响写作的变量,用特定的尺度来控制。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影响写作的变量有哪些?写作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变量?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影响写作的变量主要有四种,即与写作相关的人、写作要表达的事情、与写作相关的时间、文种类型。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时间,不同文种,篇幅会表现出极大差异性,可谓千文千面、不拘一格。
至于第二个问题,针对以上四种变量,我量身定制了四把“标尺”(人、事、文、时),作为度量篇幅长短的“度量衡”,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文稿篇幅“控制论”,供大家参考。
说到控制论,大家都知道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理论之一,由美国数学家罗伯特·维纳年提出。它是一门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内部或彼此之间控制和通讯一般规律的科学,在工程、生物、经济、社会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所谓控制,就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进行通信并作用于对象。这话很学术,不易理解,通俗说就是不同的人和事物之间通过某种方式交换信息,不断反馈信息、纠正偏差,循环往复以致系统自洽的过程。人类社会很多领域都离不开控制,包括自然生态在内的系统,从建构那一天开始,就得通过信息传递获得反馈,并以特定方式进行纠偏,通过纠偏而进化,进而达到整个系统运作逻辑的自洽。即便像建构一个由不同文字模块组成的文字系统——文章,同样可以从控制论中获得解释。就拿“篇幅长短”这个问题来说,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得从不同维度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进而获得反馈,纠正偏差,最终确定篇幅长短,这俨然就是一个系统优化控制过程。所以,我建议,当大家拿不准篇幅长好,还是短好的时候,不妨用我送给你的这“四把尺子”控制文章篇幅。一、以人为尺,根据文稿的相关者控制篇幅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在文稿写作中,人是主导因素,是篇幅的尺度,文稿篇幅的确定,关键在人。对公文而言,决定篇幅的人来自两方面:首先,来自内部审签者。审签者是文稿的“初级消费者”,对文稿有正向塑造作用,甚至有最终决定权。怎么与审签者交换信息?最明智的就是提前掌握审签者的“消费需求”,对讲话稿而言,应围绕领导要求、职务特征、目的意图、风格特点来写。以汇报材料为例,若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一般直奔主题,要言不烦,讲结果,讲成效;若作为上级安排工作,则可以适当展开,从谈认识、讲思路,到讲方法、提要求,既体现思想性还体现可操作性。即便是同一个场合的汇报材料,意图不同,各部分的繁简详略也不同。比如,为了汇报成绩,稿子则尽量少谈认识,多讲成绩;若是研究工作,则要少谈成绩,多讲下一步如何做、具体措施是什么;若是请求解决问题,则要多讲事由、请求事项,少讲道理。其次,来自外部接受者。即文稿的受众,受众是文稿的“终极消费者”,对文稿有“逆向塑造”作用。如何与他们交换信息?重点是看受众喜欢听什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