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精微致广大
——浅谈小品画创作
文/董振怀
小品画在创作中要追求,意境之深远、无限之想象,以小能胜大、简约而不简单、抒写之心意、形神之兼备、清新之活泼、笔墨之静美。小品,语出佛语,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为“小品”。说文解字讲“品”字从三口,指三人或众人这是本意,从字义上来看,“品”字作为动词是含有辨别、评定、分析、感悟的含义。"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古印度的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万历三十九年(),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作为绘画宋人小品画在宋朝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张幅不大的作品上画有山水楼阁、花鸟草虫及人物故事等内容。它们题材多样,丰富多彩,这些精美的画幅小中见大,其描绘的内容丝毫不亚于大幅的立轴或长长的手卷。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小也有小的不易"。张幅小的画面,让观者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无法藏拙,必须处处精心营造,不得马虎。所以这些小品画,都十分的精致、耐看,经得起玩味。而且册页绘画的作者中也不乏名家高手。这些册页,原先可能是宫殿中配置在屏风上的装饰画,或者是画在纨扇上的装饰画,因其艺术品质上佳,被人收集在一起装裱成册页。宋代的册页画上大部分均无作者署款,当出自画院无名画工之手,个别画幅上留有名款,画家一般都是较为知名的。比如有"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所画的《梅石溪凫图》、《白蔷薇图》。他的作品,以山水画最为闻名,画幅讲究边角的构图,运笔多用"斧劈皴",很有特点。马远还擅长作梅花,造型奇特,枝干均向下倾斜拖拉,宋人喜欢给人起绰号,故而马远得有"马一角"和"拖枝马远"的诨名,马远艺术上的这一特点在《梅石溪凫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外,马麟(马远之子)所画的《绿桔图》,林椿所画的《枇杷山鸟图》、《葡萄草虫图》、《果熟来禽图》,李迪所画的《鸡雏待饲图》、《猎犬图》,梁楷所画的《秋柳双鸦图》、《疏柳寒鸦图》,陈居中所画的《四羊图》、《柳塘牧马图》等,均是出自南宋画院知名画家之手。他们的作品或造型严谨、色彩鲜明,或运笔洒脱、水墨淋漓,风格多样,反映了南宋画院在画风上的新的取向。其中尤其是梁楷,为人及画风均不拘一格,非常放纵,故而有着"梁疯子"的外号。画史上称梁楷的画作"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他那种泼墨、"减笔"、大写意的画法,既受到当时文人绘画风格的渗透,又对于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品画不是结构严整、情节丰富的鸿篇巨制。但小品画与小幅画不能等同,小品画除篇幅较小外还应具备自身的一些特点。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认为“小品应该有大寄托”,这是一句很经典的话,也是小品画的本旨。小品画不是随意的小画,而是有思想、有技巧、有表现力的心灵之作。不管是国画小品、油画小品、版画小品都要遵循这个本旨。国画小品脱胎于为主题性中国画创作,是中国画家进行笔墨技法探索最合适的形式,小品画有时信手拈来,随意挥洒,即使是工笔小品,也都精取大舍,笔简意工,乃是画家灵感即发式的反映,是清风出岫,明月入怀般的自然的心灵抒发。小品画稿篇幅虽小,但具有以小见大特征和丰富的内涵,纳须臾弥于介子,容千里以咫尺。有如古诗中的绝句,小令,沁人肺腑令人回味。中国画中所谓的小品,是相对于大幅的,主题性强创作而言的,小品画,尺寸小,在内容上要求简练、概括、小中见大。趣味隽永是小品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它表现的题材有小情小景、寻常故事、民俗民风、神化传说、历史人物、诗情词意等等。因其小,所以一石一花、一树一亭、一人一物均可入画。小品画虽小,但它的幽雅却能给人以美感,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一叶知秋”、“一滴水看世界”,小而不小,小画仍需大手笔,着笔墨不多却情趣盎然。小品画的形式多样有,条、横披、斗方、册页、扇面等多种形式,幅面有竖、横、圆、方、扁,尺寸不一小者甚至不盈尺,其大者也不过四尺三开,四尺对开左右,不管什么形式的小品绘画都是画家表现天地万物心灵感情的流露,真情的抒发。纵观古今的小品作品,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小品绘画,使得我们到启发,凡是有真情的作品不论大小都能使人感动,画家以小品格式作大画创作的思考并赋予了深刻内涵,简洁中深含着哲理、智慧,使小品走向独立的语言格式,无疑是画家具有学术价值的一次尝试。小品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用形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