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阵,也称牡阵,主要用于进攻
锐阵为吴起兵法中的提法,也称为火阵(黄帝五行阵)、牡阵(孙子)、鸟翔(诸葛亮)等,即俗称的楔形阵,兵法中称其为“前下后高,乘虚冒乱,因其地势,则利则牡,可以胜冲方。”概括而言,锐阵是较为适合骑兵进攻的阵型。而雁行阵为孙子提法,可以理解为锐阵的变体,太公三才阵称其为“天阵”,诸葛亮乘之为“冲阵”,兵法上言其“前锐后张,延斜而行,便于左右,利于周旋。”主要用于攻击方阵。此类阵型一般用于完成突击陷阵的战术目的,排列成楔形,主要是为了通过深入不断撕开对手的防线因此,其武器的配置上从前至后通常采用枪槊、近战重武器、远程投射兵器的组合阵式进行排列。此种攻击,即为大家最为熟悉的突击方式,通过高速冲击撕裂对手防线,在攻击中,甲骑会通过编组内协同作战以及阵型的整体威力击溃对手。无独有偶,在西亚的拜占庭《军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重骑兵突击战术,应该说,这种阵型以及武器组合是甲骑具装最具威力的攻击方式之一。▲雁行阵,骑兵突击进攻的主要阵型,之前骑兵队形中所介绍的梯次配置道理相通
然而,甲骑具装并非是在战斗的最初即投入使用的,投入甲骑具装的时机可视为这一兵种使用的指挥艺术精髓。在不适宜的时机投入甲骑,很可能出现“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的被动局面,也就是《六韬·战骑》中所说骑兵九败的败地。如唐初著名的突击骑兵玄甲铁骑的百战百胜即是建立在合适的使用时机上,在《资治通鉴》中称其为“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那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呢?骑战十利中的乘其未定、掩其不固、攻其不属、袭其不虑,乱其战器、陵其恐情、撩其未装都可以理解为是甲骑突击的合适时机。五代时期,梁将戴思远攻德胜北城,庄宗命李嗣源设伏于戚城,令骑军挑战。梁军大战,庄宗御中军以御之。时李从珂通过伪造梁军旗帜,突袭梁军营地,击毁其望楼,在梁军大乱的时候,李嗣源以铁骑三千突击梁军,梁军大败,俘斩两万计。这便是在“乱其军器”的合适时机给予敌致命一击的生动案例。▲骑兵五变战术中的第五变,可留意武器配置介绍完甲骑具装的攻击阵型以及出击时机,我们接下来讲讲甲骑具装的战术作用。笔者大致概括为:武力威慑、正面迎击、核心护卫、横击分割、包围抵近、遏绝固守。下面我们结合一些战例具体分析。▲国博所藏南北朝甲骑具装队列
甲骑具装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为精锐的兵种,史书上关于其以寡击众的战例屡见不鲜,可以说其出现在战场上本身便是极大的武力威慑,对对手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威慑,以至于出现在南朝刘宋时期,晋安王子勋造反,由于朝廷南征,军器匮乏,竟通过“编棕皮为马甲装,折竹为枪刃”伪造了一支甲骑具装,连夜举火进军,惊退敌军的战例,甲骑具装的武力威慑可见一斑。▲宋金时期重新大放异彩的甲骑具装
关于甲骑具装的正面突击战术,在刘裕北伐时,南燕慕容超提出的应对战术是:“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践之,此成擒也。”可以看出铁骑对东晋的步卒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实施正面的攻击。而在北魏阻击后秦的柴壁之战中,拓跋硅“诏毗陵王顺以精骑冲击,获兴甲骑数百,斩首千余级。”可以看出作为突击力量,是甲骑具装经常使用的战术。▲先登陷阵是甲骑具装最为熟悉的战术功能
由于重装骑兵防护好突击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被经常用来做前锋和后殿,以及将领的贴身卫队。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将领宇文福“领精骑一千,专殿驾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二年攻打邓城的战役中,宇文福“与右卫将军杨播为前军”。以重装骑兵为卫兵的最佳例证见于《晋书·刘耀载记》“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干者为亲御郎,被甲乘铠马,动止自随,以充折冲之任。”这支重装骑兵卫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当时前凉张骏与前赵将领刘胤相持于秦州达七十天,最后“冠军呼延那鸡率亲御郎二千骑,绝其运路”,使前凉军队大溃而逃。”北魏太和年间,梁州刺史元英与南朝相持于汉中,氏族豪强婆罗阿卜珍袭击元英,“众散,射中英颊。伪陵江将军悦杨生领铁骑死战救之,得免”。悦杨生所领铁骑,起到了类似卫队的作用。▲五百强盗成佛图中采用楔形阵的甲骑具装
甲骑具装突防能力强,有利于突破敌阵的优点无需多言,因此经常被使用在横击分割上。北魏攻打后燕,拓跋硅“诏将军长孙肥等轻骑挑之,帝以虎队五千横截其后,斩首五千,生虏七百人,宥而遣之”。所谓“虎队”学界多认为是装备虎纹具装的甲骑。“横截”就是将敌军一分为二,使其失去照应而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韦珍和刘宋苟元宾有一次战役,“珍乃分遣铁马,于上流潜渡,亲率步士与贼对接。旗鼓始交,甲骑奄至,腹背奋击,破之。”“腹背奋击”也可以达到使敌军首尾难以兼顾而失败的效果。这种突击并且分割敌军的战术,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东西魏之间的沙苑之战,李弼为右拒军,为敌所乘,因帅铁骑横击之。东魏兵中绝,分为二,遂大破之。此战中李弼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时,东魏大军主力攻击西魏的“左拒”,左拒面临崩溃的危险。这时候,正是处于“右拒”的“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队,大破之,斩六千余级,临阵降者二万余人,前后虏其卒七万。”这是重装骑兵战术的一次辉煌运用。在东魏军队集中力量攻击左军时,西魏右军将东魏横截为二。顿时转败为胜。据《周书·李弼传》当时横断东魏军队的铁骑只有“麾下六十骑”。由此可见,重装骑兵由于其较好的防护性能和冲击力,使用得当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战术效果。▲甲骑具装的突击往往需要后续其他兵种跟进扩大战果,图中轻骑兵跟随甲骑具装进行战斗
包围抵近则是甲骑相对轻骑兵而言一项独特的战术,《宋书·蛮夷传》载南朝讨伐“沔北诸蛮”的时候,“军以具装马夹射,大破之。”重装骑兵是防御与突击的结合,在中古时代,具有非常优越的战术价值。首先,甲骑在突击能力上与轻骑兵和步兵相比优势是明显的,所以拥有重装骑兵的一方可以较为容易击溃对方。在敌方人数占优势的时候,重装骑兵可以实施中央突破,将敌军割裂为数段,从而导致敌军溃败。其次,重装骑兵可以将骑射发挥到比较好的效能,由于防护较好,可以实施抵近围射,给敌军造成较大的杀伤。▲甲骑具装虽然在机动性上略逊于轻骑兵,但良好的防护力使其可通过抵近射击大大提高命中率
断绝敌军归路或者断绝其后勤补给路线,是在战争中获得优势的战略之一。在遏绝道路方面,重装骑兵无疑比轻骑要有利。切断道路容易,但是要遏绝补给就要长时期占领交通线,能占还要能守。这一点重装骑兵具有着明显优势。《南齐书》记载了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初(北魏与南齐的一次战役中,北魏军队首先“趣城东南,断慧景归路”。同时其它两支军队分别在城北和城东“交射城内”。南齐军队撤退,“刘山阳与部曲数百人断后死战”。北魏派遣“铠马百余匹突取山阳”迫使刘山阳撤退。并对撤退中的南齐军队截断归路,又一次“夹路射之”,使得“军主傅法宪见杀”“死者相枕”。▲下马后防护力不逊重步兵的甲骑具装使得其足以胜任防守性的战术任务
可以说,甲骑具装的出现极大丰富了骑兵战术,而灵活合适的运用甲骑具装经常可以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从这点上说,重骑兵左右战局这一论点有着一定的道理。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内容。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