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一枝谈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文字

飛遗君图片

网络

对汪曾祺《岁朝清供》里这样一段话印象深刻。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真是“岁朝清供”!

也记得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一则故事:

丰臣秀吉希望来千利休的庭院一览牵牛花之美,结果待到进入庭园时,发现满庭芳皆荡然无存,丰臣秀吉大怒不已,然而他一进入茶室便转怒为敬:一枝白色牵牛花静静立于花瓶中,与四周的阴翳黯淡形成了一种鲜明而独特的静寂之美。

如上两者,一个关于中国的文学与诗画,一个关于日本茶道,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都提到了插花,和插花给人的美学享受。

对今人而言,闲来无事泡一壶茶,听一曲琴音,闻一缕熏香,静下心来插一瓶花,既点缀了生活,增添美感,也能在其中体味岁月静好的人生意趣。此时若是窗外溜进一丝暖暖的阳光,更是舒心惬意。

插花,既可陶冶情操、美化生活,也与诗歌、音乐、绘画等相通,是性灵自觉和自我表达的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是断舍离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

其实,插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起源有多种说法,迄今并无定论。

一说源自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中文插花书刊中都有这种提法,其根据是在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有插花图案的壁画。公元前年埃及贝尼哈桑墓壁上有睡莲瓶壁画,并在墓中发现有鲜花随葬,这可谓是世界最早制作的“干燥花”了。

一说源自佛教供花

故宫博物馆藏·明/吴彬《达摩图》

日本插花界认为日本的插花艺术是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经过供花→宫廷插花→民间插花这一历程发展成今日的插花。由此推论,佛教从西域三十六国传入唐朝,再经唐朝传入日本,那么日本插花艺术源于中国是无疑了。

《南史》的南朝齐武帝诸子中,有关晋安王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文证。

另外,佛经和《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鲜花、涂香、水、烧香、饭具、灯明)中的第一位。

一说源自中国

在中国,远在佛教诞生之前,民间就有用花祭祀和赠花的风俗。最早的传说是多年前《山海经》称:东海之度朔山,神萘和郁垒捉鬼的故事。黄帝立大桃人于门户,画二人象与虎,苇索以御鬼,后人皆仿之。

此外,中国人很早把插花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专学进行研究。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还有罗虬的《花九锡》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都可说是最早的插花专著。

插花非但史书多有记载,而且成为文人墨客醉心吟咏的题材之一,散见于历代诗歌作品之中。诗者“采千林于丰卤,率四序于一甄”,春雨书窗,坐对“清供”,浅酌低吟,若醉若痴。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从先秦的原始阶段到汉魏南北朝渐趋成熟,隋唐开始昌盛,宋代转入精雅,明朝达到高峰,清代开始渐微,至今日再度复苏。

始于先秦:花,思念

先秦时,民间盛行男女互赠花朵(束)和折取花枝赠友以表思念的雅举风尚。

《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男女手持兰花到秦河清水去祭祀、嬉戏,临别时还互赠芍药。

《楚辞·九歌》有:“瑶席兮玉境,盘将把兮琼芳”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

《楚辞·山鬼》是以披花带绿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所思:“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兴于唐:举国节庆,佛前供花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君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爱花,爱花之风盛极一时。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定为“华朝”,即百花的生日,常举行大规模的盛会。《清异录》有这样的记载:李后主每逢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与此同时,佛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于是深山古刹、寻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繁荣于宋:流行于民间

宋代对花卉的培植养护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温革《琐碎录》里面有关于插花方法的记载。比如牡丹、芍药插瓶时,可以把枝子给烧一下。把断的地方烧焦了,然后以水浸,“数日不萎”。在插牡丹、芍药时还有一个诀窍:晚上把牡丹和芍药拿出来,放在地上,地上铺一个芦席,把牡丹、芍药放在上面,然后洒上水,把花铺在上面。第二天再拿来插花,这个花就可以留好几天。

瓶花渐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在诗词里面常以花影人,用插花来表达内心世界。比如,“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枝横。有意探禅学,无心了世情。”这里有瓶花,有喝茶,还有禅修,惬意至极。

南宋诗人杨万里善咏花,“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邻落寞空以墨,唤人讨人几案来。”这首《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就是咏插花的佳作。

鼎盛于元明:插花,文人雅趣

历元至明,中国插花不仅流行于民间,也正式成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更有一批插花专著问世。如明代张谦德著《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在继承宋代技艺的基础上,艺术理论上也走向了成熟。

袁宏道在《戏题黄道元瓶花斋》写道:“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二枝正,三枝四枝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以此颜君斋,一倍添研华。”

苏辙《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满壶。”

朱淑贞《示犀》:“一枝谈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芥子园画谱》题画诗云:“出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由此可见,元明时插花之风盛行,不插梅花,年也是过不得的。

衰于清末,复苏于近现代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清末的萧条,又沉寂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才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插花这一古老艺术。一只瓷瓶,几枝鲜花,再搭配些枯枝或绿叶,心之所注,雅意顿生。细细品味中,时间就慢了下来。

壹蕾文化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保护与传承yileiwenhua

yeah.net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