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东晋南朝的文学与历史
——以鲍照的生平、仕历为中心
演讲人:丁福林教授
主持人:童岭教授
时间:年11月15日星期五14:30开始
地点:南京大学文学院活水轩
演讲人简介:
丁福林,年生。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师从段熙仲先生。先后在镇江师专和盐城师范学院任教,年任教授。兼
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委员,《宋书》修订主持人(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先后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约百篇,出版过专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南齐书校议》《鲍照研究》《半室斋史学论稿》等,古籍整理《江文通集校注》《鲍照集校注》等共十馀部。
丁福林谈《宋书》
节摘自-8-12《上海书评:丁福林谈宋书的编纂、点校与修订》,童岭采访
Q
童岭:《宋书》的笔法,一直是后世史学家与文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的史家认为沈约过于重视文人,谢灵运、颜延之竟可以独立为一卷。但同样为著名文人的鲍照,却附在《刘义庆传》中。众所周知,您的《鲍照集校注》(中华书局,年)是继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后的最善注本,您觉得《宋书》处理这些浮沉于时代大变革中的文人,与六朝其他史书相比,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丁福林:沈约作为创作强调声韵和对偶的文学家,又处于四六文体盛行的时代,他撰写《宋书》重视文采也就是很自然之事。但是,作者并不是无原则的为文人立传。如谢灵运和颜延之,二人乃是刘宋时的文坛领袖,钟嵘《诗品》对二人评价颇高,且颜、谢二人皆出身高门世族,又身居高位,因此二人在《宋书》中立有专传,可以说顺理成章。
然而鲍照则出身贫寒,一生流离,仕宦不显,事迹多所湮没。所作诗文于身后也多所散失,直到南齐武帝太子萧长懋令人收集鲍照遗文并编次成集,其诗文才得以流传。所以,鲍照并不适宜在《宋书》中立有专传。从这一角度来说,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照集题辞》所说的“鲍明远才秀人微,史不立传”,并不准确。我们设想如果换成别人来撰写《宋书》,鲍照恐怕连能不能列入人物的附传都很难说。我认为,沈约将鲍照事迹附载在《刘义庆传》中,乃是非常确当的做法。宋临川王刘义庆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卷五十一《刘义庆传》),鲍照始仕即进入义庆幕府,为义庆所赏识。义庆死后,鲍照即离开临川王幕,从此漂泊流离,直至为乱兵所杀。可以说在义庆幕期间,鲍照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而且,沈约将鲍照的名作《河清颂序》全文录入《鲍照附传》中,不能不说是对鲍照文学成就的极大肯定。《宋书》处理如谢灵运、鲍照这些浮沉于时代大变革中的文人,能够根据他们各自的处境与特点,作出不同的安排,与六朝其他史书相比,处理得更为灵活,更为妥善合理,也更能反映出他们各自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丁福林校注南朝别集两种
欢迎有兴趣的学友参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