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韵采撷东港民间故事

东港民间故事

01刘三公的故事刘勰故里位于三庄镇驻地,历史上曾先后易名为“雕龙里”、“刘三公庄”,后来简称为“三庄”。据史志记载,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春秋时期的莒国疆域囊括现在的山东的胶县、高密以南,临沂东北,江苏东海县以北的地区)梁武帝时期曾任过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旧时视其官位有:“三公、九卿”,故后人称其为刘三公。史志记载据《山东通志,古迹》、《嘉靖青州府志、古迹》、《沂州府志、古迹》,关于日照县下记载:“刘勰故里,在县西八十里刘三公庄”;“刘三公庄县西八十里,梁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故里”。再如:清光绪十一年《日照县志》人物、古迹、山水、艺文中,亦有详述记载,如山水中注“……李崮寨山南为“晨鸡山”,传为刘三公鸡鸣读书处”;清代学者丁恺憎,在《望奎楼》遗稿,诗集卷二第十一页中,关于“雕龙里”中有“刘勰,字彦和,梁通事舍人,著《文心雕龙》恐其不传,乃负书谒沈约于马前,沈于马上阅之,叹其深得文理,携与俱归,梁书以为莒人,其时照并于莒也,今照即析出为县矣,应作日照人,盖县西七十里有刘三公里焉!即其故里也,亦名雕龙里”。同时,丁在其诗文中曾自豪的称“我生在刘勰故里”。碑碣记载年3月,在三庄以东1.5公里处的西王家寨砖瓦厂,找到了遗失多年的刘三公故里碑,其碑高厘米,宽53厘米,厚14厘米,碑文上书为:公讳勰,字彦和,著有文心雕龙行世,梁通事舍人刘三公故里,立碑时间为乾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九月谷旦,石碑因年代久损,字迹不清,立碑人自称为:后学,牟××、张峨、牟希×熏沐敬志。还有同年在三庄三村砖瓦厂石壁内发现的一块残缺石碑,也因损坏严重,只能见到刻有“雕龙”字样,勒石时间为咸丰五年三月初六。地名的来历与刘勰有关的地名,除上述介绍的三庄外,还有三庄镇驻地以北3.5公里处的惠家沈马庄、徐家沈马庄、大沈马庄,上属三个庄彼此相邻,据族谱所述,他们多在明朝洪武年间迁居立村,奇怪的是自古村中既无“沈”姓也无“马”姓,何得其名,究其来历,他们异口同声,“沈约么!刘勰么!沈约骑在马上结识了刘勰么。”原来这是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村名。刘勰,字彦和,是我国五六世纪之交杰出文学理论批评家。有关他的生平,在《梁书》和《南史》都有传,他出身士族,一生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王朝,具体生卒欠详,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三年(年),卒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年),《梁书》称其变服末期而卒。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们早已世居京口,或成为南朝的文学世家。刘勰的父亲刘尚,《梁书刘勰传》说他曾任“越骑校尉”,属当时的中级官吏,故刘勰幼年其家境居中,但好景不长,在刘勰早年,刘尚就死了,没有留下财产。刘勰由中人一度沦为没落士族子弟,虽“笃志好学”但无依靠,《梁书》称其“家贫不婚娶”,“投佛门”依“僧佑”,相处十余载,饱尝了青灯孤影的煎熬,博览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坚定了著书立传之心,伴随着晨钟暮鼓,终于在梁武帝天监元年(年),惊世之作《文心雕龙》出炉问世。其精妙“文理”拨动了梁武帝之重臣、一代文坛领袖沈约的心弦。至此,《文心雕龙》名扬天下,刘勰仕途日渐东升。到了梁朝,刘勰以士族子弟入仕,起家奉朝请,后被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引为记室,在车骑仓曹参军任上,出为太末县令,由于“政有清绩”,天监十年(年)改任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后迁步兵校尉,仍兼舍人之职。此后便再无升迁,故称刘舍人。刘勰的遗文,除《文心雕龙》外,还有《灭或论》等数篇儒、佛家经典。为此,鲁迅先生曾站在世界美学价值的高度,研究评论《文心雕龙》,称其为:“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之《诗学》,解析神质,开源发流,为世楷模。”刘勰与《文心雕龙》千古流芳,为世人瞩目,对刘勰的研究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梁书刘勰传》仅称刘勰“东莞莒人”,这里“东莞”指南北朝时期的“东莞郡”,“莒人”指“莒国人”,但当时莒国疆域之大,具体那村未作记述,至此,研究断层。借此深入研究意义重大。《文心雕龙》名扬四海,为世人研究,依此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及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目前口碑传诵临近中断,急需抢救整理,尚缺乏系统、科学的、有组织的挖掘,对碑碣的保护与深入研究还需继续深入。年3月将《刘三公故里碑》,列入县级一级文物。近年来积极参与市、区刘勰文化交流,扩大影响,并向省政协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引发高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