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云之殇
新武侠兴起以来,金庸、古龙和梁羽生三大宗师的地位逐渐被武侠迷广泛接受,后来又有了温瑞安和黄易两位大家,合称“金古黄梁温”。既然并称,就免不了比较,比较之下,很多梁羽生小说的缺点就被一些所谓的“专家”和资深的武侠迷所指摘。诚然,金无足赤,梁著不可讳言是有一些缺陷,但上述专家或武侠迷之所述,往往会以偏概全,甚至于将优点当缺点抨击,这不仅失之于公允,也很难让真正热爱梁羽生小说的人所接受。故此,笔者概括出七条主流观点,进行辩驳和论证,以期消除众多武侠迷对于梁书的诸多误解。
01“正邪分明”武侠小说的特殊题材,使得它本身具有强烈的是非观念和浓厚的道德色彩,难以冲破正邪二元对立的大背景简单化模式。因此,正邪分明是武侠小说的底线,或者说是局限性所在。越过了这条底线,武侠小说就不再成为武侠小说了。在港台新派武侠中,作者普遍利用人物的内在品格和人性冲突,对传统侠义小说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进行了改造,使之在不违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至少在金梁及大部分古龙作品中,正邪分明都是客观存在的,司马翎也在作品中屡次强调正邪的分野,只是他们笔下的人物与梁的“君子-小人”式不同,但也并非正邪模糊。正是读者们将梁书的正邪分明和金古的正邪分明区分开来,造成双重标准,才使得梁书的正邪分明被人为的凸显出来。总体而言,对于梁书正邪分明的误解,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门派之正邪,武功之正邪,人品之正邪。
就门派而言,梁书名门正派中有害群之马,邪门歪道里也有一心向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正如《倚天》中张三丰所说:“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所以门派虽分正邪,却不及个人,这是金庸的本意,而梁羽生亦如是。具体到梁书中,天山派的楚昭南,邙山派的了因,点苍派的段剑青,江海天门下的叶凌风,以及出身名门却行事阴狠狡诈的公孙奇,还有混迹侠义道中不为人所知其真面目的徐中岳、任天吾、杨牧等等,与金庸笔下的岳不群、左冷禅、宋青书等均为“名门正派”的害群之马,在“正邪”所指上没有多大区别。邪派中的阴蕴玉、阴秀兰母女,大魔头展龙飞之子展元修,王伯通之女王燕羽等,和金庸笔下的曲洋、任盈盈之辈也都是“邪派”心中向善之人。当然这些人物在塑造效果上差距不一,但从概念上是没有本质差别的。
就武功而言,在梁书中,武功本身的确有正派武功和邪门武功之分。正派武功讲究根基、循序渐进,邪门武功易于速成,却往往难逃走火入魔之灾,最高境界必定邪不胜正,除非像金世遗及秦龙飞那样练成正邪合一。金书中虽然没有这么绝对,但正邪两派武功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吸星大法、葵花宝典等都有明显的缺陷,而正派武功却没有。其实,正派邪派的武功只是作者的设定,武功从用处上看是没有正邪之分的,关键看使用武功的人。如楚昭南、了因以正派武功行邪恶之事,公孙璞则以邪派武功行侠仗义。
读者对于梁书正邪分明的广泛误解,是就人物品行而言的。许多人经常提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话本身没错,好人也会做错事,坏人偶尔也会做做好事,这在包括金庸在内的众名家小说里都有体现,梁书自然也不例外。“坏人”里,楚昭南也曾协助少数民族抗清;康熙对唐晓澜也表现出父子亲情;孟神通对妻子和女儿也极为深情;杨芃、叶凌风和段剑青等卑鄙小人也都曾救过主角的性命;反观一些“好人”,曹锦儿偏私护短;白石道人气量偏狭;石天成间接害死恩人;甚至如主角孟华、杨炎等,也曾听信谗言刺杀义军首领差点铸成大错。正所谓小善不足以掩大恶,反之亦然,从这点上看,金梁显然都是“正邪分明”的。许多人提及武侠小说中的“正邪不分明”,有一种说法叫做“站在他的角度上讲,他这么做无可厚非”,以此来为反派人物开脱。如李莫愁因情成魔,慕容复为争天下不择手段。这些看似值得同情或令人唏嘘的作恶缘由,只是作者挖掘反派人物作恶的深层次原因而已,并没有改变他们是反派的事实。这些人物本质上都是“邪”,而非“正邪不分明”。在梁书中也不乏此类情形,如牟世杰为了夺取大唐江山闹出一系列风波,杨牧因为得不到妻子的心而成为朝廷中的隐藏黑手,牟宗涛为了开宗立派与虎谋皮,云舞阳为了保命和成为天下第一相继害了两个妻子,甚至于所有朝廷鹰犬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功名利禄而作恶。
综上所述,从任意一方面看,“正邪分明”于包括金梁在内的大多数武侠小说都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得出梁书比起金书“正邪太分明”的结论大概是印象使然,真正剖开来说这种结论并不成立,属于双重标准,即便这是读者无意的。
檀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