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湖中望庐山》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诗名《彭蠡湖中望庐山》,“彭蠡li2湖”:孟浩然在鄱阳湖中望庐山。根据诗中内容,孟浩然本诗应该是写于开元二十五年()年,当时“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孟浩然进入其幕府。不过不久,又返回故居。好,我们来看原诗: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字词典故“太虚”:“月晕”:“舟子”:“天风”:
赏析孟浩然说,抬头望月,月亮环绕着太虚生出的月晕,船夫知道那是天要起风的征兆。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字词典故“渺漫”:
赏析孟浩然说,于是他挂起了帆席,等候着天明的出发。此时的我们,就在这烟波弥漫渺渺茫茫的静静湖水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字词典故“中流”:“匡阜fu4”:“九江”:
赏析孟浩然说,当我们的船来到中游的时候,看见了庐山。它的气势压过了湖汉九水,堪称九江之雄也。
关于“九江”,有的直接翻译成“浔阳江”,我们以为如此场景就狭窄了,应该取“九江”的取名初衷,湖汉九水。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字词典故“黯黮dan4”:“黛色”:“峥嵘”:“当dang1”:
赏析孟浩然说,庐山,就像日月昏暗中凝结出的一抹青黑色;庐山,如此峥嵘雄伟地傲立于曙光渐起的天空前。
“黯黮”是一种月与日交替时的颜色,是一种黎明前的昏暗。而此时的庐山,就如同这种昏暗中的凝结,更浓的颜色——黛色。“峥嵘”是高峻突兀意思,而这个“当”字很特别,当的意思很多,最后我们认为它应该是面对的意思,而这种面对,甚至有“当道”的意味,此时的庐山是主题,曙空不过是它的背景。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字词典故”香炉“:
赏析孟浩然说,香炉峰上,初露升起的太阳,阳光下,奔涌的瀑布水,喷成了七色的彩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字词典故“尚子”:“况”:“兹”:“远公”:
赏析孟浩然说,长久以来,我就一直想追求那种“尚子”的生活,况且此时来到这里,更怀念起我始终敬佩的“慧远公”。
孟浩然表达了自己素来的愿望,就是归隐,云游。而事实上,他人生的多数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字词典故“限”:“役”:“息”:“微躬”:
赏析孟浩然说,我这趟来此,受到了公差的限制,没有闲暇,去歇息一下卑微的身躯。
读到这里,我们再次发觉,孟浩然前面写风景的时候,是写得如何雄伟开阔,一提到自己,竟然又是如此的卑微,渺小,像极了前面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啊,一旦在人家手下做差事,就不可能像原来那样自由自在了。当然,孟浩然本身就是个谦谦君子。有些解释把“役”翻译成远行,这是不准确的。很显然,孟浩然此时是公事在身,无法在庐山停留,不然他是很想到慧远大师创建的寺庙去歇一歇,那里还有他认识的高僧们可以聊一聊。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字词典故“淮海”:“星霜”:
赏析孟浩然说,去往淮海的路途将要过半,这一路披星戴霜,眼见着一年又将年末了,日渐斑白的头发,年岁也几欲穷尽。
关于“星霜”这个词,本身是有多重意思的。那么在孟浩然这里,是不是只有一重意思呢?我们觉得他是兼而有之的。前面讲到“渺漫平湖中”,湖水是平的,本身就暗示此时是秋天了,加上这里提到了霜。而前一句讲到了路途,所以这里的“星霜”不仅有一年的意思,又有实实在在的斗转星移与秋霜。而接下去,他又提到要与“岩栖者”作伴,可见也是想到了自己头发斑白,年岁将尽。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字词典故“寄言”:“岩栖”:“毕”:“趣cu4”:
赏析孟浩然说,我想寄语那栖息在庐山岩间的隐士,等我完成了急事,必当来此与尔一同。
关于“趣”,究竟是催促呢,还是兴趣呢?如果作为“兴趣”,那“毕趣”又作何解呢?结束兴趣?孟浩然显然不可能把差役当做一件趣事吧,如果当趣事,不会那么快就脱离了。事实,他此行确实是在前往办事的途中,所以我们认为应该解释为催促更合理。
关于庐山,关于香炉峰瀑布,人们大都想到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那是李白比较晚起床了。这老孟在船上,先是看到日出前的庐山“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接着又看到了香炉峰瀑布的日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老孟总是如此的眉飞色舞,妙笔生花。可是一提到差事,似乎就索然无味,处处制肘。所以,他在张九龄的幕府做不久,就又回到自己的故居了。由此,我们也体会到,其实老孟早就习惯了隐士的生活。
《彭蠡湖中望庐山》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