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正始十年()的高平陵之变,是曹魏中衰的分水岭,自此掀开了魏晋嬗代的大幕。
在此次政变中,罹难的魏臣极多。自大将军曹爽以下,包括中领军曹曦、武卫将军曹训、吏部尚书何晏、尚书丁谧、邓飏,大司农桓范、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等,一并被夷灭三族,半个魏朝几乎被杀尽。
尚书丁谧、邓飏、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皆与(曹)爽通奸谋,夷三族。--《魏书齐王纪》
在以曹爽为代表的“宗室亲贵”与“谯沛旧人”被血腥清洗之后,司马懿大权独揽,在人生暮年开启了疯狂的肃反浪潮,祖孙三代四人(宣、景、文、武)相继奋先世之余烈,彻底肢解魏室。
我在梳理高平陵政变始末时,注意到曹马两党,存在明显的政治立场差异。曹爽党人的诉求,在于实行“皇权专制”,而司马懿党人的诉求,则在于实行“门阀共荣”。
政治诉求的差异,也解释了曹马两党成员在年龄、籍贯、资历等方面的巨大不同。
大抵看来,曹爽一党多数都是来自谯沛的少壮派,而司马懿一党,主要是来自河北(黄河以北)的耆老勋贵。
本文意在梳理司马懿党人的履历线索,分析其共性,勾稽幕后逻辑。
本文共字,阅读需11分钟
引论:曹爽党人的谯沛色彩
若想理解司马懿党人的“年龄”与“地域”色彩,首先要解释曹爽党人与“谯沛”色彩。
谯沛,即谯郡与沛国。
谯县是曹操老家,本属沛国,后独立成(谯)郡。因此往往以谯、沛并称。
建安十八年夏五月,魏国既建,乃特立谯郡,比丰、沛耳。--《献帝起居注》
魏国既建,乃特立谯郡谯沛出身的人物,属曹氏乡党故旧,因此由“谯沛武人”组成的军功集团,在三祖时代(魏武、魏文、魏明)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谯沛的地方大姓,如曹氏、夏侯氏与丁氏,均属铁杆保皇派。
在曹魏制度下,典宿卫亲兵者,大多是谯沛出身。
曹魏的中军制度,由中领军、中护军与骁骑将军组成。领军下辖中垒、中坚、武卫三营与五校尉营;护军典人事任免,骁骑将军由功高者居之。
览查《魏书》及引注,中领军与中护军的职位,近似于曹氏与夏侯氏的禁脔,曾出任领军与护军者,包括了曹真、曹休、曹曦、夏侯尚、夏侯献、夏侯懋、夏侯玄等人。至于骁骑将军,先后由曹彰与秦朗担任,曹彰是曹操亲子,秦朗是曹操养子。
(秦)朗随母氏畜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魏略》
(明)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魏书刘放传》
在诸夏侯曹氏之外,如谯郡桓范、许褚,沛国史涣等人,亦曾典中军。桓范曾任中领军,史涣曾任中护军,许褚曾任武卫将军。
在曹爽党人中,曹曦、曹训、桓范、丁谧皆出身谯沛,属于典型的地域集团。
而(荆州)南阳出身的何晏,是曹操的女婿。(兖州)东平出身的毕轨,其子尚魏国公主,皆属曹氏姻亲。
(何)晏尚主,又好色。--《魏略》
(毕轨)入为黄门郎,子尚公主,居处殷富。--《魏略》
谯沛集团,皆魏室姻亲故旧南阳出身的邓飏和李胜,凭借乡党关系投靠何晏,从而进入曹爽集团,邓飏入尚书台,李胜为荆州刺史。
换言之,曹爽集团,实际是以乡党与姻亲关系组建的保皇派,他们因为籍贯或婚姻的影响,均心向曹魏。
名士嵇康反抗司马氏,亦是相似道理,因为嵇康实际是曹操的孙女婿。
(嵇)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夫。--《世说新语笺疏》
在魏明帝时代,“曹二代”(如曹真、曹休)相继凋零,因此明帝不得不大肆提拔“曹三代”,为谯沛集团补充新鲜血液。
在此背景下,曹爽集团具备了两个重要特征。
其一是成员年龄普遍不大,除了桓范与何晏,其余都是青壮年官僚子弟。
其二是出身籍贯的地域色彩极为浓郁,或者是谯沛子弟,或者是谯沛姻亲。
比如曹爽、曹曦、曹训是曹真之子,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毕轨是典军校尉毕子礼之子,李胜是钜鹿太守李休之子,丁谧是校尉丁斐之子。
①司马懿党徒的地域色彩
司马懿麾下党徒,与曹爽为代表的谯沛集团截然相异。
在高平陵之变()前,能够明确断定属于司马懿集团的人物,如下所示:
司马懿、司马孚、蒋济、高柔、卢毓、孙礼、孙资、王观、王肃、刘放、傅嘏。
与曹爽集团相异,司马懿党人具备了两点特征。
其一是成员年龄普遍老迈,除了傅嘏之外,基本都步入暮年。
其二是成员的籍贯,大多属于河北地区,即黄河以北的冀州、幽州、并州等地。其中的外州士人,又大多曾被河北集团所提携。
(1)籍贯问题
从籍贯上看,卢毓、孙礼、刘放出身幽州涿郡,孙资出身并州太原,属于非常典型的河北士人。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魏书卢毓传》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魏书孙礼传》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魏书刘放传》
王肃出身徐州东海,本与河北集团无甚瓜葛,但他却是司马懿的亲家,其女是司马昭的妻室,司马炎的生母。因此王肃党附司马懿,与何晏党附曹爽实际是相似道理。
(王)肃女适司马文王,即文明皇后。--《魏晋世语》
司马懿与司马孚出身司隶河内温县,但他们长期避难于冀州魏郡的黎阳县,并在此得到河北士族领袖崔琰的赏识,从而发迹。
(崔)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司马懿)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魏书崔琰传》
崔琰赞司马懿“聪哲明允”更重要的是,司隶河内郡,在建安十八年()被曹操重新划入冀州,可见司马氏实际亦属河北集团。
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魏书武帝纪》
高柔出身兖州陈留,陈留不在河北,但他本人却是冀州牧袁绍的外甥。因此亦属河北集团。
(高)柔从兄(高)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魏书高柔传》
蒋济出身扬州淮南(本传作“楚国”,魏嘉平元年复为淮南郡),但曾供职于丞相幕府的西曹。
西曹在曹魏政权中存在的时间很短,不久便被曹操裁汰;而西曹的头目,便是河北士族领袖崔琰,崔琰也是司马懿的故交。
辟(蒋济)为丞相主簿西曹属。--《魏书蒋济传》
建安十三年六月,以曹操为丞相,操以别驾崔琰为丞相西曹掾。--《资治通鉴》
凭借这层关系,蒋济与司马懿私交甚笃,曾共同献策袭杀关羽(),蒋济在中护军任上贪污时,还与司马懿相互打趣(见《魏略》)。
王观出身兖州东郡,本无所依附,但因为性格孤傲正直,而曹爽少年得志,举动越轨,遂相憎恶。王观由此被司马懿所拉拢。
(曹)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惮(王)观守法,乃徙为太仆。--《魏书王观传》
傅嘏的情况最特殊,他出身凉州北地,实际是西凉人。但傅嘏因为得罪何晏,遭到曹爽修理,因此怀恨,遂拜入司马懿门下。
时曹爽专权,何晏等欲害太常傅嘏。--《晋书荀顗传》
(2)年龄问题
司马懿党人中,基本找不到年轻面孔,除了凉州人傅嘏年纪尚轻,其余皆老迈不堪。
王观、蒋济、孙资、刘放、孙礼皆是曹操的故吏,有些甚至是司空幕府(-)时代就被征召的旧人。
太祖克冀州……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刘)放。--《魏书刘放传》
太祖平幽州,召(孙礼)为司空军谋掾。--《魏书孙礼传》
卢毓是名儒卢植之子,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年龄可想而知。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卢)植,有名于世。--《魏书卢毓传》
高柔是袁绍外甥,与曹丕平辈。
司马懿更不用多提,彼时()已经年逾七旬。至于司马懿的亲家王肃,虽然年纪比司马懿略小些,当时也已逼近六旬。
司马懿党徒,皆曹魏耆老单从年龄上看,司马懿集团基本属于很典型的“元老院”,资历高,年龄长,门徒党羽众多,势力盘根错节。这群人物一旦勾结在一起,颠覆曹魏政权也就势所必至。
后来的历史进程,也确实是如此发展。
②曹马两党的利益冲突
曹爽代表着曹魏的保皇派,他们力主中央集权,搞君主专制。正始改制,针对的主要便是曹魏的元老势力。
曹爽与夏侯玄在正始年间(-)曾发动诸多改革,矛头主要指向三点。
即地方“大中正”侵夺中央人事权问题,州郡县三级的冗员弊政问题,以及奢靡之风与服饰僭越问题。但实际执行时,阻力重重,最终在门阀集团的干预之下,宣告失败。
关于曹爽改革的具体问题,可以参考《魏书九夏侯玄传》,非本文重点,不再赘述。
如果说曹爽代表的是新贵势力,那司马懿集团代表的无疑是耆老勋旧。
在这群元老们看来,家族利益、门阀利益远远高于国家利益。而彼时的“国家利益”,其实就是“曹家利益”。再加上曹爽试图延续三祖的“以法御下”制度,得罪了众多曹魏勋臣,因此引来旧贵族们的极端仇恨。
比如蒋济,便公开宣称“日蚀之祸,始于曹爽改易制度”。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转改法度。会有日蚀之变,诏群臣问得失。蒋济上疏曰:“塞变应天,乃实人事。”--《晋书日蚀》
如果说谯沛系是军功集团,那颍川系(荀彧、荀攸、钟繇、郭嘉、杜袭、赵俨)便是谋主集团,而荆州系()、汉中系()因为归降较晚,均不成气候。
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系,则是曹魏阵营中最腐朽的政治集团。其门徒党羽甚盛,政治取向极端保守。
(1)崔琰
河北系作为袁绍的政治遗产,风气僵化腐朽,其中以崔琰(冀州清河)为代表,长期阳奉阴违,最终被曹操赐死()。
有白(崔)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遂赐琰死。--《魏书崔琰传》
袁绍治下的河北门阀,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史不绝书。乃至曹操初平河北(),便大搞轻徭薄赋,收揽民心。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王沈《魏书》
(2)孙资、刘放
同为河北系出身的孙资(并州太原)、刘放(幽州涿郡),三代受恩,入做宰辅。
但在明帝病重(),欲将辅政大臣之位授予燕王曹宇为首的谯沛亲贵之时,二人便立刻撕下面具,篡改明帝遗诏,将司马懿加入辅政大臣的名单,最终引发篡国大祸。
(刘)放、(孙)资趋而往,复说止帝,(明)帝又从其言。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刘)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孙资、刘放篡改明帝遗诏(3)孙礼
孙礼(幽州涿郡)是明帝临终时,托付给曹爽的大将军长史(幕僚长),本应忠于曹氏。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孙)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魏书孙礼传》
但作为河北士族代表的孙礼,最终却背叛曹爽,投靠了司马懿;他还在处理“郡界纷争”问题上,公开站到了马党一边,拆曹爽的台。
司马宣王谓(孙)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八年……”(孙)礼到,案图宜属平原。而曹爽信清河言……(孙)礼上疏……(曹)爽见(孙)礼奏,大怒。--《魏书孙礼传》
(4)卢毓
卢毓(幽州涿郡)是大儒卢植之子,曾公开与明帝唱反调。
彼时明帝欲恢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称“以名取士,如画地作饼”;但卢毓却公开称赞“以名取士”的优点,实际是对曹魏国策的反动,本质是在维护士族门阀的垄断地位。
(明帝)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卢)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魏书卢毓传》
(5)蒋济
蒋济是冀州士族领袖崔琰的门生,也是司马懿的好友。
他在中护军(禁军副官)任上卖官鬻爵、赃污狼藉,还笑称“工资太低,物价太高,赚点儿外快补贴家用”。当赃官竟当出心得,令人瞠目结舌。
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司马懿)与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魏略》
更讽刺的是,司马懿闻讯,又与蒋济“相对欢笑”。可见这群曹魏元老,完全把“国家”当成了“自家”,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西晋建国未久便断祚夭亡,与统治阶级的糜烂,是不可分割的。
③小结
不难看出,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集团,与曹爽为代表的谯沛集团,实际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谯沛集团希望维护“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而河北集团则希望复辟“寡头共荣”与“门阀政治”,矛盾难以调和。
但此事的本质是利益之争,最终酿成惨烈的砍杀事件(),也确实出人意料。
比如司马懿的铁杆盟友,彼时与其“同乘一车”的太尉蒋济,便公开反对杀害曹爽。
(蒋)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曹)爽诛,(蒋)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魏晋世语》
蒋济的心思不难理解。曹爽掌权时,虽然对政敌多有打击,但手段相对温和,始终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因此马党得势之后,也不宜擅启杀戮。
但司马懿的真实心思,哪是蒋济这个赃官蛀虫所能理解的?司马懿就是要趁此机会,篡夺曹魏国祚;如今刀斧在手,岂会放过天赐良机?
司马懿诛戮曹爽党人从历史的记载看,高平陵之前,曹魏的耆老勋旧,大多数都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但在司马懿大开杀戒之后,他们便纷纷走到了司马氏的对立面。
其中李丰、许允、王凌,包括后来的陈泰、诸葛诞,都属于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结果上看,冀州的耆老集团,实际是司马懿篡夺之始的工具,而功成之后,对待那些不肯继续臣服自己的昔日盟友,司马氏也便视之若草芥,弃之若敝履;甚至不惜加以残害。
《晋书宣帝纪》一反常态,在帝王本纪的赞语部分,骂司马懿“内忌外宽,猜忌多权变,承忍死之托,无殉生之报”,最后大笔一挥,给司马懿定性为“前忠后乱”。可谓入骨三分,发人深省。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晋书宣帝纪》
有趣的是,《宣帝纪》的赞语,是由李世民亲笔撰写。考虑到唐太宗允文允武,功高盖世,可见司马懿之所作所为,在中古时代的英雄人物眼中,是何等不堪。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信矣!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